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漫游武夷

[游记]漫游武夷

2010-06-03ctrip.com

我时不时会做一些为了一碟酱油去买一只鸡的事,比如为了价值100元的抵换券,订下几千元的度假路线。

假期已经定了,目的地悬而未决。然后想起闽北有山,曰武夷。

飞机靠近武夷山时,舷窗外出现了连绵山脉。绿岭葳蕤中,偶尔突兀地拔起一座赭红的山峰。山峰濯濯,草木不生,典型的丹霞地貌。

看到一座峰,小小的个子,亭亭玉立。又看到一座峰,敦实沉稳,形如冠帽。

后来才知道,那就是武夷山的代表,玉女峰和大王峰。

预订的酒店就在大王峰脚下,武夷山茶博园的斜对面。整个半天没做其它事,就是查资料,问信息,来来回回地打电话。武夷山的公开信息总是劝谕游人不要找私车私人导游,但当地从事这种行当的其实不少,有的本身也是旅行社人员,讲完公家立场再讲私人建议,这样的旅游生态,对于习惯搜罗信息之后自行判断的我,倒是正中下怀。

天气很好,晴空万里。但是预报再过一天就会有大雨。我决定先拜访最精华的天游峰和九曲溪,然后根据天气再作打算。

九曲漂流,历史相当久远。据说宋朝的人们就常常逆流而上,从一曲划到九曲。我不知道那时的漂流是休闲还是运输,从下游九曲附近保留的简陋码头,看不出太多痕迹。

现在的漂流是单纯的旅游行为,从九曲到一曲顺水而下,轻松很多了。阳光下的山水显得很明丽,身旁碧波幽幽,两岸奇峰耸峙,清风徐来,感觉赏心悦目。

但网上早有传闻,真正让九曲漂流生色的,是艄公的讲解。那是要给小费的。

竹筏漂出,几个临时拼凑的散客,连同一头一尾两位艄公,都矜持地沉默着。

几分钟后,一位女孩子开口了:你们打不打算出小费啊?

我心领神会地说,我无所谓啊。

于是每人都按“行规”出了10元。艄公接过,随即就跟传闻一样,摇身一变成了无比活跃的“骚公”。刚才还正儿八经地让游客坐好不要乱动,现在不但主动替游客照相,还热情地指挥游客站立、撑篙、选背景、摆各种姿势。

但“骚公”之骚,可不在这表面的动态。武夷山号称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庙,在蜿蜒其间的九曲溪中漂流,一路秀色饱览无遗。这些峰洞庙观,在“骚公”口中都有带色的寓意,而且紧扣时代背景,句句影射当今世态,艳俗流风。绝的是虽然句句带色,相当露骨,但是又没有一字一词涉及不雅。语言水平之高超,令人折服。

竹筏首尾相续,迤逦而行,有时互相靠近,就听到其他艄公大同小异的讲解。于是明白了,“骚公”版讲解是集体智慧,有“通稿”的。不过每条竹筏状况都不同,艄公也总能随机应变,一路舌灿莲花,滔滔不绝,还一点都不重复,戏谑尺度堪堪摇摆在风流与下流之间。看来这里的艄公,个个都是脱口秀大师。我很怀疑他们上岗前是否必须经过口才测试。

如果是,想必也是他们内部的自发组织,就像小费份额的口耳相传心照不宣。艄公自述,撑竹筏收入的大部分都交给官家了。这样看来,要小费也是迫不得已。而且认真不欺场的态度,也很对得起游客。更不用说原创加表演的脱口秀质量了,脑力活呢。据说“骚公”的谐音本来就是艄公自创,看来这山水之间,总是藏龙卧虎。

忽然想起有人说过,中国文学的精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后,当代就是段子。

我想我明白那是什么意思。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一定是现实主义的。

现实主义,从来不在表现繁华盛世的舞台上。武夷山到处是“印象·大红袍”的广告,一张门票几百元。据说,当地人极少去看。

竹筏靠了码头,导游在岸上迎我。

导游姓叶,一个短小精悍,活力充沛的女人。我在景区门口买票时,她凑上来自荐。

后来就发现,像她这样挂着导游证专门陪散客的当地人还不少,名义上是景区警示的“野导”,实际上对这方山水比正式导游还熟悉,而且和景区人员关系也好,不但不受排斥,还常常给客人带来便利。

武夷山的旅游生态其实很圆融,正是本乡本土的山水陶冶最易熏陶出的民间生存智慧。“骚公”不但会说段子,对武夷山的动植物资源也如数家珍张口就来。导游乐于陪客人爬山聊天,一高兴钱都会少收。叶女士就是这样,出价低得就像自己要找伴去郊游。

走过宋街,来到武夷宫。这一带展示的是武夷山源于彭祖时代的古老历史。据说武夷山的名字就源于彭祖的两个儿子,一名武,一名夷。武夷宫里有场景雕塑和模拟投影,再现远古时代武夷山人的生活。实物展览则有悬棺,漂流时见到的是高高山崖上露出的散乱木片,现在则是摆在宋街博物馆里的完整棺木。历经数千年,古木仍然未朽。更鲜活的古木,至今还在武夷宫里苍翠着,是一株已经800多年的宋桂。

还有朱熹纪念馆和柳永纪念馆。一个是在武夷山呆了大半辈子的理学祖师,一个是在武夷山出生的婉约词人,这样的纪念组合,无意中又显出了一种圆融。

吃过午饭,到天游峰去。进了景区,叶女士蹦蹦跳跳地把我拉到水边。

碧绿的九曲溪中有鱼儿在欢快游弋。有的如指头般细小,还有一些大得足以媲美常见的观赏锦鲤。导游说那叫红眼鱼,鱼眼睛亮闪闪的,就像水里浮游着一盏盏小灯泡。

九曲溪的鱼,现在不允许捕捞了。所以我才可以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导游掏出一包饼干,让我自己去饲喂,证明这些鱼儿完全不怕人。

旁边是一块无比巨大的岩石,竖条斑纹明暗相间,犹如石雕的瀑布。那就是晒布岩了。传说有神仙扛着布匹经过武夷山,被美景所迷,失手把布匹掉落溪水弄湿了,就展开晒在这巨岩上,至今上面还留着一个黑黝黝的神仙掌印。

晒布岩其实就是天游峰的正面。武夷山“一块石头游半天”,每一个景点都是一块巨大的风化砂砾岩。天游峰成为个中翘楚,不在石头本身,而在周围的绝美风光。九曲漂流时已经见过的许多峰岩,隐屏峰、玉女峰、大王峰、双乳峰、三仰峰、鹰嘴岩等等,换个角度,在这里又出现了。登天游峰时不时回望,视野中山峦堆叠,九曲溪如碧绿的缎带缠绵其间。山水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致,的确是武夷山的精粹所在。

天游峰本身寸草不生,但是山脚植被丰茂,水杉、红豆杉、野蔷薇、桂树,各种我认识不认识的花木,郁郁葱葱一路蔓延。有山林就少不了曲径通幽的石门石洞,像云窝,据说早晨真是会生出流云朵朵。还有桃源洞,传说春天有片片桃花顺水飘出,才让山中的樵夫无意中发现了这个仙人的居所。

传说总是比实景活色生香。天游峰景区里还有朱熹创立的紫阳书院,叶女士热心地拉我跟朱熹雕像合影,我想告诉她其实我并不喜欢朱熹,因为那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想像又觉得多余,民间自有解构的智慧。导游津津乐道的,正是朱熹和狐狸精妻子的故事呢。

说完故事,叶女士带我到御茶庄喝茶。武夷山盛产岩茶,半发酵的,据说暖胃。武夷山人也多半一边从事旅游业,一边经营茶业。导游带我逛天游峰时,就不停地和山那边正在挑茶的丈夫手机传情。她显然希望我买些茶回去,但我不喝茶,最后只能勉为其难买了一小坨茶饼。服务员的态度始终很好,我就坐在茶庄里听茶经,看工人晒茶叶,消磨了大半小时。

太阳西斜时,坐上小火车形状的观光车离开天游峰,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有了前一天的经验,觉得第二天可以自己走了。

云霭沉沉,看来天气预报还是准的。坐观光车到达一线天入口时,需要撑起伞来了。

很多地方都有一线天,但武夷山的一线天不同凡响,是我所见过最壮观的。两块巨石之间,长逾百米的狭窄通道,需要踩着台阶步步向上。目测宽处最多一米,最窄的地方只有30厘米,稍胖一点都过不去。入洞之初还可抬头仰望,细长的一线绿光,像是从遥远的天幕透下来。走到中途已经是漆黑一片,低头看不见路,抬头望不到天。

幸好砂砾岩下雨也不打滑,借助租来的手电,我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走出一线天。刚出洞口,手机就响了。昨天那位叶女士导游的一位亲戚,自告奋勇要当我第三天的摩托车导游。我知道自己包一辆出租车少说也要200多元,就问对方价钱多少。对方出价100,我张口就还到50,没想到对方马上答应了。

我喜欢这样的爽快。再讨论了一番下雨天骑摩托车的安全问题,就基本定了下来。

然后从一线天步行到虎啸岩。这一段山色空蒙,一边是云雾中的高大山崖,一边是原野上的片片茶园。暗色天幕下深深浅浅的灰和深深浅浅的绿,看上去都很柔和。空气很清醒,走在山道上,觉得自己都像吸了水的叶子,从心里柔润起来。

虎啸岩又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无边的巨大已经不可估算。从天成禅院经宾曦洞,费力地爬到山顶,才发现另一侧是所谓好汉坡,光听名字就知道攀爬难度非同小可。我想我不是为了爬山而爬山的,于是就在山顶欣赏了一番朦胧烟雨中的武夷胜境,再原路折返。

从山脚走到有停车场的出口,又是一段幽深的林间小路。中途见到路标,指示着科学考察的路向。显然武夷山并非浪得虚名,自从被评为世界遗产之后,还真是处处营造出世外桃源的气氛。一路走来,人迹稀少,只有偶尔几个散客,跟着当地导游随意闲逛。偌大的旅游区,看不到几个商贩摊点,只见虎啸岩脚下一个画匠,用粉笔刷蘸墨,在宣纸上刷出浓淡相宜的山水。很漂亮的现场写真,很闲适的山居意境。

就连停车场的观光车调度员,也饶有兴味地跟等车的游客侃侃而谈。语锋所及,都是武夷山水的独特资源,以及对当地农民出于对官府不满而肆意破坏环境的感叹。我在一旁听着,想到人和人之间的立场不同,冲突不断,仿佛从来都是千古难题。

已经是中午时分,雨越下越大。观光车把我带到大红袍入口时,伞中都有小雨漏下来。

大红袍三个字,和武夷山联系在一起,含义丰富而又明确,互相还有牵连。

对于不喝茶的人如我,大红袍就是特定的一块景区。山峦夹峙中,一畦一畦的茶园连绵铺展,伸向天边。都是名种岩茶,肉桂老枞水仙,各种我知道的不知道的名字。

然而,山野中各种各样的茶,都比不上山崖上那几棵不起眼的小灌木。传说以前有秀才进京赶考,途中体力不支晕倒,武夷山一位老方丈随手摘下几片叶子让他咀嚼,秀才神迹般起死回生。高中状元的秀才后来再到武夷山,鸣谢方丈救命之恩,方丈说,救汝者,神树也。状元脱下身上的大红袍覆在“神树”上,这几棵野生茶树从此就成了御用贡品,亦即顶级名茶大红袍。20克大红袍可以拍卖出20万元的天价,名贵程度无法想像。

如此顶级的茶品,自然也要有非同一般的采摘方式。据说以前都是猴子穿上红袍去采。原来,听起来很俗气的“猴子摘”,与很堂皇的“大红袍”竟是一回事。武夷山猴子很多,只是没想过在大红袍的高贵传说中,也能占一席之地。

历经350年的大红袍,二代三代已经繁衍成功。大红袍母树现在已经不让采摘。最后一次采摘是在2006年,从母树上采下的20克茶叶送进了国家博物馆。

如此独一无二的尊贵待遇。我站在大红袍脚下,望着山崖上的几棵小灌木,怎么也想像不出来。当地人说起大红袍,也就淡淡的口吻,野茶而已,他们说,宣传得厉害。

向来如此的。乡野与殿堂的口味,总是冲突。

雨雾中的大红袍,显得有些模糊。我连拍了几张照片,都不是太清晰。最后我放弃了,走上大红袍旁边的山道,向水帘洞而去。

这是一段漫漫山路,悠长而安静,而且鸟语花香,风景绝美。一路上奇峰兀岩且行且随,潺潺流水依依相伴,红色黄色的山花到处铺陈,还有连绵不断的茶园,在雨雾笼罩中生发出满眼鲜活的绿。很多都是百年老茶,枝干上附着厚厚的“青苔”。正是春茶时节,茶农正在辛勤采茶,挑夫挑着硕大的箩筐,满载沉重的茶叶,在山路上来回奔忙。

很奇特的风光,既有小家碧玉的乡野气息,又有大气磅礴的山居意象。难怪当年拍摄《西游记》的时候,大红袍到水帘洞的这一段路成了重点取景地。雨下下停停,游人稀少,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在流香涧摸摸清澈的水,在慧苑寺闻闻雨中的月季,在鹰嘴岩支起脚架给自己拍张照片,自得其乐,心旷神怡。

偶尔碰到几个人,见我一个人行走,都说我厉害。一个人走,就厉害吗?我开始边走边思考这有趣的命题。一个人走,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从来都是这样,有什么不同吗?会晤了明丽山水,过去总是遗憾无人可以分享,现在只是简单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愿再想山水之外,那些心甘情愿缱绻在红尘中的人和事。大约就是这样的不同吧,山水或许还知道我来过,红尘倒未必有人牵挂我。

花了一个多小时走到水帘洞,已是傍晚时分。水帘洞就是一块气势磅礴的巨石,宛如一只展开双翼的蝙蝠。瀑布从巨崖顶上飞落而下,犹如巨龙吐水。石上的纹路又似一只凤凰,整座山崖就应了龙凤呈祥,喜迎福到的吉语。石头实在太大,没有广角镜头绝对无法拍摄完全。三贤祠建在石块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帧巨幅宣纸上泼了淡淡的一笔墨。只是这个季节水流太过微细,枉担了水帘洞的美名。

所以要到青龙大瀑布去,那是武夷山风景区外围新开发的景点。

早晨天色暗淡,但是没有下雨。一辆摩托车在酒店门口等我,车手小周,就是事先约好的导游了,还很细心地带了一件大雨衣。路过星村镇时,又帮我拿了一个头盔。

先去青龙大瀑布。路上有交警查车,小周说忘带驾驶证了,就带我兜了山路。下过雨的山路,泥泞崎岖,但是却可以额外观赏真实的田园风光。到处都是茶园,顶部经过机器采摘,如同园丁修剪过的绿化树,呈现平滑齐整的流线形。还有大片的烟草田,以及长满杂草的稻田。小周说武夷山的水稻只有一季,一般过了端午才插秧。不过也有少数例外,我就看到一些农田里,已经有农人在辛勤插秧。

青龙大瀑布是武夷山生态旅游区的一部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从去年开始已经封锁,据小周说是军事原因。此后有私人开发者推出了自然保护区全新旅游路线,龙川峡谷、玉龙谷、十八寨、华东第一漂等等。而在网上口耳相传最为推崇的,就是青龙大瀑布。

摩托车驶上盘山公路,两边都是森林,苍翠蓊郁。气温也在明显降低,一阵阵凉意随风吹过来,原来生态保护区就是原始林区了,熟悉的风光,但是百看不厌。青龙瀑布其实也就是一片青葱树林,很有原始野趣。沿着山径蜿蜒而上,路边都是挂着牌子的珍稀树种。幽幽山溪一路相随,在山崖跌宕处制造出大大小小的瀑布。最大的瀑布在山顶,我到达的时候正好又开始下雨,雨中的青龙大瀑布像一匹耀眼的白练,被山崖撕成几幅,轰隆撞向崖下的潭水。碎花溅玉,飞沫扑面,果然声势浩大。

雨下大了,只好在山腰的亭子里躲避,接近中午才下山。山林里一片湿润,负离子是格外多了,我的感冒也加重了。雨后的溪水洁白而丰盈,碰到石头,不时泛起汩汩浪花。华东第一漂就在青龙大瀑布景区旁,河道中怪石嶙峋,果然是不同一般的险峻。但是也真有人在这冷雨霏霏的天气下水漂流,看来武夷山人果然有眼光,旅游资源用得恰到好处。据说这城市很小,只有20万人。靠着得天独厚的武夷山,日子应该过得挺自在的。

按计划,下一个目标是下梅古民居。但是回到三姑镇度假区,已经大雨滂沱。一碗越南粉吃完了,武夷山流行越南粉的原因听小周讲解完了,小周热心买给我的清明果也吃完了,雨还是哗哗地下,一点没有停歇的迹象。

小周是个称职的导游,服务周到,善解人意。一路帮我拎东西帮我照相,见我感冒厉害,坐摩托时还把自己的外套让我穿,自己穿着一件短袖在前座顶风。大概他已经看出我是疯狂的旅人,于是替我拍板说,走吧,也就十来分钟的车程。

果然很疯狂。从青龙大瀑布下来时只是下小雨,穿着摩托雨衣感觉不明显,但是现在只感觉耳边风声呼啸,雨线从身旁斜斜飞过,雨点重重打在头盔和脸上,辣辣的疼。小周的头盔中途还被吹落在地。雨中飙车,还是摩托车,也是人生第一遭的体验了。

到达下梅时,鞋子已经湿透,套在脚上充当鞋套的塑料袋灌进了不少黄泥水。幸好小周所言不虚,下梅村基本都有廊棚遮盖,雨天也不影响参观。

这是一个清式古村落,保留着诸多原汁原味的木石结构徽派建筑,到处可见重檐高坎,繁复雕花。虽然整体规模和气势无法与安徽江西的古民居相比,但这村子原来有着极辉煌的历史。当年晋商专门从这里购买武夷岩茶,然后远销海内外。下梅茶叶,最远销至俄罗斯境内的恰克图,据说走一趟就要半年。

于是今天的下梅村就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头: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只是我没想到这茶路的伊始是水路,难怪村里供奉妈祖。我到下梅的这天,正好是妈祖生日。望着贯穿村子的小河,想像当年一艘艘小船满载茶叶等待出发的情形,眼前的一切顿时有了生动的画面感。

大雨足足下了一下午,回到酒店才渐渐停歇。看看还有时间,就顺势到斜对面的武夷山茶博园逛了一圈。小周依旧耐心地陪着我,帮忙照相讲解。据说茶博园在很短时间内就建成了,建成后举办过一个茶叶展销会,现在就成了一个免费的露天大公园。

茶博园确实很大,用各种雕像和石刻介绍武夷山的茶文化。入园第一眼就看到三尊神仙,神农氏、武夷君和彭祖,背靠云雾中的大王峰,气势威严注视苍生。在他们身边是历代武夷名人,围成了一个小广场。园中还有当代茶叶专家的浮雕和简介,一一看过去,大多是江南人氏。散落各处的铜雕,则形象地再现了从采茶到斗茶的茶叶制作全部流程。在园中兜一圈,我这不喝茶的人,也总算对茶文化有了一些粗浅了解。

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下过雨后那一簇簇饱满盈润的罗汉松的花。小周说当地的罗汉松很少开花的,但是无论在下梅看到的古罗汉松,还是在这里看到的新栽的罗汉松,都开出了一簇簇米白色的花,像一串串微笑的禾穗。

我把这花拍下来,像拍下一个告别的手势。我又要回到人事纷繁的都市去了,在喧嚣杂乱的日子里,能回忆起多少山水,就能汲取多少力量。

(武夷山的标志:玉女峰)

(云雾中的大王峰)

(长在山崖上的大红袍母树)

(武夷山御茶园)

(青龙大瀑布)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22-r1293554-journals.html19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