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日本行之居酒屋与拉面馆 |
[游记]日本行之居酒屋与拉面馆 |
2010-06-04ctrip.com |
日本料理店我去过不少,并且从刺身(生鱼片)到天妇罗(一种油炸食品),从铁板烧到吉素烧,基本上都能接受。然而,最令我经久难忘的,还是遍布日本城乡的居酒屋与拉面馆。 所谓居酒屋,其实就是日本的小酒馆。居酒屋规模都不大,通常就是几间铺面。内部装修比较俭朴,但蓝布帘、纸灯笼等必不可少,日本风味十足。菜肴品种不多,颇近家常。酒水以日本清酒和啤酒为主。如此自然花销不会很大,一般人都有条件成为这里的常客。 按照不成文的日本“规矩”,男人下班后即便无事也不宜直接回家。因为这样会被邻居认为在外面没有“应酬”,是“乏友”和无能的表现。不仅自觉赧颜,连老婆也跟着被人瞧不起,总之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于是,这些“可怜”的日本男人无论有事没事,都频频光顾居酒屋,在共同创造日本市井文化的同时,也成为推动这种大众化餐饮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http://www.beibaotu.com/groups?ch=127844 我去过几次居酒屋。这中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具地方特色的菜肴和酒水,不是“妈妈”级中老年待者的亲切微笑,甚至不是物化的居酒屋本身,而是充溢其间的那种特有的轻松和放浪。在这里,辛苦“伪装”了一整天的日本男人纷纷摘下面纱,“赤膊”上阵,在酒酣耳热之间或高谈阔论,或笑语喧哗,或猜拳行令,或嬉笑怒骂。由此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模糊了上下级的界限。当然,所有这些都并不妨碍酒后各自归家,明天一早再继续上演西装革履、上下尊卑的文明剧。 记得在九州的福冈,一天晚间一位日本朋友邀我们去居酒屋喝酒。几杯清酒下肚之后,只见这位衣冠楚楚的谦谦君子信手脱去西服,扯下领带,连衬衣袖口也绾了起来,大声招呼我们喝酒吃菜,又不时勾肩搭背,豪言壮语,一副论“哥们儿”的派头。与白天相比较,几乎判若两人。我们不能否认,这是酒精这种特殊物质的共性作用;但我同时认为,如果没有居酒屋这种特色氛围,酒精的作用也是很难达到如此效果的。 在我的印象中,日本面条大致有两种:一种叫乌东,面条比较粗,面质比较软。我感觉无甚佳处。另一种叫拉面,面条相对较细,很有“咬头”。对此我则情有独钟,自认为实属日本民间美味,不可不尝。【更多日本游记:http://www.beibaotu.com/groups?ch=127844】 漫步日本各地的大街小巷,各色“拉面馆”的招牌不时映入眼帘。拉面馆店面都不大,但绝对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在北海道首府札幌,我生平第一次品尝了拉面美味。当天晚间,一场投资说明会散去,我和几位同事早已饥肠辘辘。这倒不是因为囊中羞涩,而是委实没有吃饭的时间。步出开会的酒店不远,迎面瞥见一块拉面馆的招牌。我们鱼贯钻了进去。用国人眼光衡量,这家小店实在小得可怜。肯定不足20平米的店堂,一侧是一字排开的三张小桌,每桌可坐四人;另一侧曲尺型柜台里面,就是热气腾腾的锅灶。店主人是一位中年男子,白衣白帽,干净利落,一人兼做老板、厨师、招待、收银,此外再无他人。招呼我们入座后,只见他以如同表演魔术般的熟练动作,从一口锅内捞出面条,随手加上几样配料,紧接着从另一口锅里舀出两勺浓浓的汤汁浇进碗里,一碗拉面就此出炉。品尝之后,我的感觉是面条不软不硬,汤汁鲜美无比。一时间大快朵颐,一连吃了两碗。几位同事也是啧啧称赞,好评如潮。当时曾以为这其中不乏“饿汉”情结,但此后在东京新宿、大阪新城以至富山乡间又吃过几次各色拉面之后,我日益坚信本人感受真切,所言不虚。 据我所知,日本拉面虽然有诸如“札幌味噌”、“博多豚骨”、“和歌山酱油”等各色名号,其实面条本身并无大异,精妙之处全在汤汁。其中不少老店的传统汤汁一如中国的“百年老汤”,其配方世代相传,密不示人,堪称“店宝”。http://www.beibaotu.com/groups?ch=127844 有人说没有漫步银座不算来过日本;有人说没有看富士山不算来过日本;而我想说没到居酒屋喝过酒,没到拉面馆吃过面,就不算来过日本,真的。 (味噌拉面) (海鲜乌冬)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296-r1293722-journals.html1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