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哥伦布十字航程(西班牙随感录之四) |
[游记]哥伦布十字航程(西班牙随感录之四) |
2010-06-17ctrip.com |
(阿方索六世像) (托莱多红衣大主教) (宗教用品商店) (塞维利亚大教堂) (科尔多瓦大教堂)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方文明的重要符号,大航海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也是西班牙国家荣誉的象征。 1492年10月12号,哥伦布率领三艘木帆船,经过了长达70天的艰苦航行,到达了美洲的巴哈马群岛,第一次发现了美洲大陆。每年的这一天,就是西班牙国庆日。 在塞维利亚,步入西班牙最大的基拉尔达大教堂,我们看到了扛在四位石人肩上的哥伦布的金色精美棺椁。在巴塞罗那海边,繁华的兰布拉大街上树立着高50米的圆柱形纪念碑,纪念碑顶端是哥伦布手指着美洲大陆方向的巨大塑像。 在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看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是人力所能及的,而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是“神的安排”。他的油画《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中,哥伦布被描绘成一手奋力拉船,一手高举有着圣母像的旗帜,而且在背景部分,十字架、耶稣像、天上的各种神灵或隐或现,一起渲染着上帝的光辉。在哥伦布拖着的帆船的后面,有一个身穿长袍、把十字架高举过头顶的人,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达利自己,他像是一个忠实的随从,跟在哥伦布后面,为他祈祷。 不要以为画风怪诞的达利是在想入非非,如果你不持偏见地走进15世纪,启蒙思想尚未普及,宗教改革更无从谈起,两只脚还陷在中世纪的泥沼、混沌初开的西班牙民众中,这种宗教使命感或者叫宗教狂热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常态。 1492年的8月3日,是一个平静无风的阴天。半夜2、3点左右,哥伦布在圣乔治教堂领了圣餐,拂晓前登上旗舰圣玛丽亚号的甲板,以耶稣的名义下达了出航的命令。这支小小的船队要进行人类从未有过的一次远征。要知道,哥伦布当初在格拉那达外和伊萨贝拉女王见面时,就提出了要把天主教信仰传播到新大陆的请求。 伊萨贝拉女王为哥伦布航行变卖了她的大批首饰。即便如此也仅筹集了3只船,最大的圣玛丽亚号仅可搭乘30-40名船员,其余两艘只能承载20人左右。探险队员有的是自愿参加的,有的是强行征集的,还有一部分是从监狱里提出来的囚犯,其中有4名是死囚。一行共87人。 船队从帕洛斯港出发,前往加那利群岛,再从那里进入陌生而恐怖的海域。 烟波浩淼一望无际的大洋,潜伏着常人无法预测的巨大风险。耶稣的名义应该是支撑这些冒险家群体度过一个个难熬的风浪进袭之夜,维系精神不致崩溃的有力强心剂。 经历8个世纪浴血奋战之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彻底击败伊斯兰势力,使得西班牙人相信上帝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从而产生强烈的宗教使命感。这种替天行道的使命感也是西班牙在美洲、亚洲、非洲开拓殖民地的动力。 在广袤的新殖民领地,西班牙人常常一手拿着刀枪、一手拿着圣经,行使他们的双重使命。以耶稣的名义,屠杀异教徒和归化异教徒并行不悖地同时进行,成千上万的十字架被树立起来。。。。。。 1498年5月,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 这是在海外殖民过程中典型的伊比利亚式的思维方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传统的教科书只告诉我们后者,而有意无意不承认前者,这是一种对异质文化缺乏深入洞察的浅薄说教,难以正确阐述历史真相。 在西班牙著名古城托莱多的比萨格拉门外,树立着从摩尔人手中夺取托莱多的阿方索六世雕像。骑在高头骏马上的这位踌躇满志的君王昂首向天,抓住一把长剑的下端,剑柄向上,并高举过头,让它呈现出向上天祈祷的十字架的形态。这不正是当年西班牙君臣替天行道心态的最生动完美的艺术诠释吗? 在欧洲有这样一个说法-----“恋爱的时候说法语,歌唱的时候用意大利语,赞美上帝的时候说西班牙语”,西班牙语被称为“上帝的语言”。 宗教的影响深深渗透到西班牙民众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西班牙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是在教堂中度过的:出生后的洗礼,第一次领圣餐,婚礼和死后的葬礼。西班牙地方节日众多,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村子、每一种职业都有一个圣徒作为守护神。每到圣徒生日的时候,这个城市或者行业公会就要举行大弥撒和宗教游行。我们到达科尔多瓦和托莱多时都看到了当地人着盛装坐花车庆祝的场面。在西班牙,每一个教徒都有自己的守护神,不仅要过自己的生日,也要过圣徒的生日。西班牙人的名字大多取自圣徒,最常见的男女名字就是圣父圣母“何塞”和“玛丽亚” “把一个灵魂烧死,天主教西班牙就得到一次得救的机会”。这是当年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用来蛊惑广大信徒的耸人听闻的口号。当时王公贵族的庆典,都要用火刑烧死异教徒来助兴。火刑柱前,是无数冤魂的惨叫,又是无数迷途羔羊的盛大节日。 伊莎贝拉和裴迪南创建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建立之初衷是监视那些宣誓皈依天主教的犹太人,后来就用来镇压政治思想上的异端,迫害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它融法官、陪审团、起诉律师和警方调查人的权力为一体,以其刑罚手段凶暴残忍和审理程序粗糙而臭名远扬。嫌疑犯很少有机会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反驳对自己的控告。他们无法知道控告自己的全部证据,甚至连原告人的名字也无法知道。嫌疑犯若否认对自己的指控常常要遭到酷刑拷打,直到承认为止。据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前秘书长胡安·安东尼奥·略伦特神父披露,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三百五十年中,活活烧死了三万一千九百一十二人,模拟烧死了(即烧死已在刑讯中被折磨死的人)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九人,判处其他各种惩罚二十九万一千四百五十人,共计三十四万一千零二十一人。苦行、斋戒、离乡朝圣、在公开宗教仪式中受鞭打、胸前或身后缝缀黄色十字架受群众凌辱等,皆属轻罚。对不认罪、不悔过者,刑讯逼供,从严定罪,处以徒刑或死刑。死刑多为火刑,交由世俗当局执行。对被判死刑、徒刑者,财产没收归教会和世俗政权分享,或由政府全部占有。没收异端财产而获得利益,是世俗政权积极支持宗教裁判所的原因之一,从而造成滥肆搜捕、定罪,株连扩大的恶果。在托莱多圣胡安皇家修道院正面墙壁上,至今还悬挂着摩尔人禁锢天主教徒的锁链,意在持续强化宗教仇视。 当时一位诗人在描述西班牙第一任最高宗教裁判员托马斯·托克马达的诗中这样写道: “在恐惧得麻木不仁的西班牙, 君临着菲迪南和伊莎贝拉, 而大宗教裁判员用铁腕钳制国家 他像地狱之王一样残酷。。。。。” 狂热的替天行道心态使得西班牙早在15世纪就开始上演宗教净化、种族清洗的种种丑剧。 针对那些宗教上有离经叛道行径的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特别是名义上已经改信天主教,但在暗地里却在继续奉行自己先前的宗教的人,当局张开了迫害的大网。 1492年,裴迪南和伊莎贝拉签署了一项布告,命令所有西班牙的犹太教徒如果不改信基督教,就在四个月内离开西班牙,并且不允许携带财产出境。这道驱逐令对大约二十万犹太教徒是一个大灾难,许多人未来得及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难之所便横遭杀身之祸。接着,又开始对改宗后的摩尔人的迫害,100多年间,被驱赶出境的摩尔人后裔即所谓的摩里斯科人达三百万人。西班牙民族很大一部分勤劳、精明的商人和手工艺匠人流离失所,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1973年12月遇刺身亡的西班牙首相卡雷罗·布兰科讲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西班牙要么是天主教的,要么什么也不是”。 宗教,是观察西班牙历史和现实诸多问题的一个基本窗口,是理解和认识各阶层民众心理的一把钥匙。持续的狂热的宗教信仰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弭和内部分裂倾向、增强国家民族内部凝聚力或许有某种黏合剂的作用,不幸的是,这把双刃剑时常割伤它的主人。在解决了当权者的某些棘手麻烦的同时为社会制造了更多的麻烦。它粘滞住了新的社会阶层的生长和现代民主法制社会的生成,为西班牙人的创新进步意识戴上沉重的枷锁,让全体西班牙人民为这种保守陈旧的意识形态长期买单。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380-r1296310-journals.html67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