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柬埔寨

[游记]柬埔寨

2008-06-27    sina.com.cn

你好,吴哥!

跟很多人一样,我把柬埔寨想象成一个极破落的国家,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机场的Apron像柬埔寨这样的长满了杂草,还以为飞机降落到了农田里。因此,现代化的暹粒机场建筑着实让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暹粒是吴哥所在地,暹就是暹罗,粒是摆平的意思(别误会,是倒装,摆平暹罗的意思),这里是柬埔寨的西部,与泰国接壤,一度曾属于泰国。如果说越南我还能稍作想象,柬埔寨则完全是陌生的。我曾经因为《现代启示录》很迷恋柬埔寨的风光,临行前才知道那是在菲律宾拍的,科波拉个大骗子!这样柬埔寨在我脑子里仍旧是一片空白。

从机场去down
town的路上,司机一直在跟我说话,没顾得上左右看看就到了。住的guest
house据说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开的,房间的布置还真有点马来味道。屋子里家具不多,床很低,床单和枕头是橙红色的,一条天蓝色的薄毯子压在深红棕的织花线毯上,窗帘是深紫色四方镶宽橙红边,墙壁刷成浅紫色。这样的安排,听起来花哨,其实还真好看。不能否认热带地方的人,对色彩美的感觉。

走道里摆了一些荷花缸,里面飘着的那些花朵,原来是真的荷花,当地人喜欢把荷花瓣再折叠一道,漂亮的像纸花,我后来在市场上看见老太太在卖。旅馆里最好的,还是院子里的餐厅,棕榈叶编的屋顶,没有墙壁,就是在外面种了些树。每天都进去泡茶,桌上的小花瓶里插着的不是花,是两大片清亮的树叶。餐厅里工作的柬埔寨男孩,长得很不错,脑子聪明,很多老外会说两句你好谢谢,他竟然抬头跟我说,水还没开不能泡。大概是从前的客人互相说话的时候被他学到。这样一个伶俐的男孩,本来是觉得可惜了,但在柬埔寨这个国家,从红色高棉的时代活下来,大概都要算一种幸运。我之前是不太明白红色高棉的,只是十多年前相关的名词常在广播里听到。很多游客都在骂布尔波特是杀人魔王,我看到的游记都在讲述本地人的控诉,不过没有人找我说,我自然也不会问。回来我仔细查了一下,感觉不太一样,这是后话。

下午四点一刻,我找的Tuk Tuk司机来了,Tuk
Tuk是当地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有盖三轮。司机叫作Peter,英语很好,关键是很有眼色,心也细,为此我后来没好意思跟他砍价。我们前往吴哥买后三天的门票。吴哥的门票分1天3天7天,每天5点以后卖第二天的票,买完后凭票当天可免费进入。路上看到暹粒市的市容,虽然只是一个小镇,但现代得颇让人惊奇。离开市区,慢慢看到旷野和树林,我们到了吴哥的售票处。

买完票后,Peter带我去巴肯山看日落,上山的时候还有丝丝害怕,感觉腿随时可能被炸飞,看着那么多人,这种心情也舒缓了。在山顶上我见到最初的吴哥废墟,爬上高高的陡峭的台阶,才明白那些网上很酷姿势的照片,需要讲多少声
excuse
me,才能在人群中拔开一点空间,我忍不住大笑,免了吧,正好我没带相机。跟风跟风,巴肯山看日落。其实日落没什么好看,只是站在这一地区的制高点上,能看到远处的暹粒河,流过荒芜的草原和茂密的雨林,很奇妙,像在另一个世界,野生生命的世界,与我所到过的地方那样不同。

日出小吴哥

第二天清晨,Peter早早在大门口等我,半个小时后到了吴哥景区。小吴哥(Angkor
wat)离大门较近,是整个吴哥建筑群中最有气派的一座,也是我们今天看日出的地点。隔着一条护城河,远远的看到晨曦中的小吴哥,黑色的,庄严肃穆的小吴哥,我觉得很恍惚,问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走过长长的甬道,小吴哥的外墙外有两个对称的池塘,右边那个已经干涸—现在是旱季的尾声,另一个里还有莲花,人们就在池塘边上等候日出。我觉得这样的场景远比日出好看,各式各样的人,或独来独往或相依相偎,沉默的等待,他们面前寂寞了几百年的吴哥,并不因游客而改变,这些都很安静很生动。后来终于日出了,趁人们咔嚓咔嚓一通乱照,我先爬上了小吴哥的高处。

要说这楼梯,也真是。。。据我肉眼观察,几乎有70度,而且梯级都很窄,我脚小,感觉还算稳,也必须手脚并用,真的是爬楼梯。本来一直觉得自己爬坡上坎很利索的,看到当地女人穿着那种长筒裙—就是王二说老乡在里面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裙子,我每次都会想笑—还行动自如,我佩服得很。后来看纪录片,原来传说里高棉人的God
King,每天都要爬上这高高的楼梯,跟一条naga,就是多头蛇在一起,这位naga,是神的化身,晚上她强迫God
King和她make love,如果有一天God King failed to do
it,那就是死亡的迹象,真幽默。

不过小吴哥的顶上是一个适合谈情说爱的地方,虽然是神庙,但神像都缩在不起眼的地方,只剩下远处蓝天白云下生命茂盛的热带雨林,还有黑黝黝神庙里的地老天荒,因此见到情侣们热吻你会觉得很应景。墙壁上的雕刻比较单调,不觉有何出众,只是小吴哥有屋顶保护,保存得比较好而已。

后来我爬了下去,走到小吴哥的城墙背后,树林里有很多猴子,其中有一只在路上玩着自己的尾巴。我回到停车的地方,Peter带着我去了大吴哥(Angkor
Thom)。

大吴哥是这里面最宏大的一个建筑群,包括了好几个神庙和附属建筑。我最喜欢巴戎寺(Bayon)。巴戎寺像一个精致的迷宫,当你穿过一扇窄小的石门,爬上石级,在那些佛塔中绕行,一抬头就能看到四面塔,扭头又是一座,道路深处还有一座,仿佛有无数张脸在空中,闭着眼睛,嘴角上扬,展露着著名的“高棉的微笑”,教人想象月光下的巴戎寺会是怎样魅人。其实这些四面塔上的并不是佛像,佛像在更高大的佛塔的莲座上,四面塔上的据说是国王,跟武则天和北魏皇帝相比,这国王还算谦虚。

周围还有其他的神庙,但跟巴戎相比就逊色了,巴戎的bas-relief上有很多雕塑,跟小吴哥单调的宫廷舞女雕塑不同,这里展现的全部是日常生活和社会面貌。整个吴哥的雕塑,坦白的说,可以算出色,但不是惊艳。细节上虽然精致,但都在重复,人物的姿态也很相似,尤其受不了他们把舞女的手雕得像剥开的香蕉皮。

几个建筑之间的废墟,很像西游记里荒废的祉园精舍,据说花样年华里梁朝伟许愿的地方就在大树底下,但身临其境你就会知道,在那种地方做那些动作有多么做作,你需要做的就是默默地走开。

塔布罗的树和高棉女人的睫毛

中午回旅馆美美的睡了一觉,柬埔寨的饭很好吃,有点像泰国饭的风格,我喜欢。吴哥的中午太炎热,游客最好避开,两点以后再出门。

下午的第一站,我去了塔布罗(Ta
Prohm),就是拍古墓丽影的地方。关于塔布罗,那段大树和神庙世纪角力的话流传甚广。大树在石缝里发芽,直至亭亭如盖,已经跟这建筑分不开。没了树,几百年风吹日晒的神庙早就垮掉,可这树,也在一点点挤碎神庙。从前庭到后院,热带的生命真奇妙,给点阳光雨露就发了痴的长。

我一直以为塔布罗在整个吴哥庙宇群中原本就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挺费思量,要说塔布罗的树都是几百年前种子掉到石砖的缝隙里发出的芽,那我不知道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寺庙之间距离虽然远的有三四十公里,但环境颇相似。后来我离开暹粒时买了本英文书Ancient
Angkor,才知道原来塔布罗是考古学家们特意留下的一个范例,好让后来的游客们了解吴哥刚被发现时的情形,我买的一张油画明信片,讲的是吴哥通被发现的故事,也像塔布罗一样,被茂密的热带巨树包围,后来为了考古便利,也为了参观游览,树都被砍掉了。不过,Ancient
Angkor的作者,资深的高棉文化学者Claude
Jacques说,很多人都讲,是法国人发现的吴哥,这是错误的欧洲中心论的观点,高棉人从来没有忘记他们遗留在热带雨林里的神庙,几个世纪里一直有这方面的记载(可能还是语焉不详,而且文化的断层也使这些记载无从考证,所以今天查考古代吴哥最有效的历史文献,反而是元朝使者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
– 周达观果然出名,输入法词库里都有联想。)

在塔布罗还有个小插曲,进门的时候,有人在我后面囔囔高棉话,后来又喊
R u Cambodian?他跑到我面前,重复了一次,R u Cambodian?
我当时不知道这么明显的问题需不需要回答,还愣了一下,结果他说,你不是柬埔寨人啊?我刚以为你是的耶,都没问你查票。我不想表现得无礼,但这未免太匪夷所思了,不由自主的问,我哪里像高棉女人?结果那位仁兄讪讪的说,你的睫毛很像高棉女人。。。

离开塔布罗,Peter在外面等我,我忍不住把这话讲给他听,他笑。我说,今天怎么啦,早上跟一个当地妇女买东西的时候,她居然用泰铢跟我还价聂,Peter大笑说,昨天我一直以为你是泰国人呢,直到晚上你找地方给中国打电话时才晓得搞错了。

我们这样讨论着,来到了Banteay
Kdei,这座庙也是有着四面塔的院门,后来我才发现,我所喜欢的几座寺庙建成的时间原来很相近,是同一位国王的建筑。说不上它有什么特别的好,但那种远离尘嚣的安静和干净,让人觉得很舒服。这里人很少,不像大小吴哥那样拥挤。墙上的石柱窗棂都掉光了,窗外的景物像风景画一样龛在窗户里。

顺便说说吴哥的建筑水准。我个人看法,网上颇多溢美之词。古吴哥的工匠们从来就没有掌握大穹顶的方法,吴哥的所有建筑,包括那样宏大的小吴哥,没有一个真正高阔明亮的单间,全部都是一小间一小间连接,像垒积木一样的利用对称和重心堆起来的,虽然这需要非常精细的石头打磨,但可以说主要是体力活。无论是建筑史还是西方文明史,都会大写一笔罗马人的大穹顶和拱券,足以证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高棉人很喜欢细作,但似乎不愿意想得更深。浮雕上的宫廷舞女雕得细致,几乎可以说细致的一模一样!那些装饰花纹几乎都不带换的。除了少数风俗画卷样的雕塑,别的内容都很单调。至于看了吴哥后痛心疾首中国夜郎自大就更可笑了,拿长城跟吴哥比算是哪跟哪儿啊!吴哥的重点建筑,时间都在800-1000年,中国的三大石窟,开凿的时间都有1500年左右,风格不同,主要还是使用功能和文化习惯上的吧。作为神庙,高棉人没有留太多余地给匠人发挥,想想在God
King手下做个有自由灵魂的人那是多危险。至于石建筑和木建筑的优劣,理也论不清了,不过使用石建筑显然也不是高棉人的习惯,据周达观的记载,当年老百姓的房子跟现今的柬埔寨人一样,是树叶和木头造的高脚屋。同是珍宝,争强好胜不必,妄自菲薄也很无聊。如果真正敬佩的话,也许需要把这敬意送给古印度人。随着季风出海贸易的印度商人,把印度的宗教和建筑传到了中南半岛上的各个国家,先是印度教,后是小乘佛教。曾经这样辉煌过的文明,,不管算不算真正的继承人,都不能轻易放弃。

挺喜欢吴哥,但这喜欢,更多的是来自legendary的感觉。我最心仪的还是应县木塔,那种震撼让人难忘。

远离尘嚣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5914501000afz.html32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