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我的“庐山之恋”

我的“庐山之恋”

2010-08-31lvping.com
题记一一生好入名山游。心底最爱恋者,乃庐山也。题记二四十年间,五上庐山。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五上庐山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的人生,也折射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题记三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打开携程网,进入其游记广场,篇篇美文,吸引你的眼球哦。娓娓的文字,五彩的照片,把你带到一个个世界的景点,带到一处处祖国的名胜。 徜徉其间,案牍劳顿一扫,山野之风拂来。神清气爽,思绪飞扬。 你没有去过的地方,游记的一字字,一行行,瞬间点亮灵感 -- 何不也去一游? 你已经到过的地方,游记的一句句,一段段,忽然开启心闸 -- 踏上重游之旅! 2010年8月24日,浏览携程游记广场,读到了“路边的风”发表的一篇游记攻略,题目是《别庐山,说感想》,我便踏上了重游庐山之旅。 第一次:1966年10月。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了红卫兵,文革大幕自此拉开。 “革命大串连”,一个亘古未有的怪事,始现全国。所谓“革命大串连”,即凭着大中学生的学生证,你就能到全国各地去串连,或曰革命。免费乘车坐船,甚至免费吃饭,没钱了,还可以打一张借条,借上三元五元的。在北京火车站的出口处,挂着一条红色横幅,上书:热烈欢迎毛主席请来的客人。见之,多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少人举臂高呼:毛主席万岁! 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检阅之后,搭乘京广线南下,到了武汉,离开武汉,本打算从武汉直接回沪。可是,在去火车站途中,忽然想到:何不去船码头,乘船到九江,然后登庐山呢?那儿有毛主席描述的“仙人洞”,那儿有毛主席描述的“险峰”。 船到九江,已近中午。 先在九江市内乘坐公交车,到庐山脚下的一个小站。登山开始。虽然不能乘车走盘山公路上山,尝一尝“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滋味,但并无遗憾。年纪轻,腿力好。过了“好汉坡”,渐入佳境,山泉奔腾,鸟雀啁啾,秋叶染红,野花幽香。我沉醉其间。 山顶小镇,叫“牯岭”。在复旦,一位英语教授在课堂上曾经说到过:庐山的“牯岭”,名字有点怪,如果你知道它是cooling(“清凉”的意思)的英译,知道庐山的别墅群的最初开发人是一位外国人,那就见怪不怪了。 秋天,天暗得早。等我凭学生证免费入住“庐山宾馆”。吃了免费的晚餐,就去逛cooling,秋风拂来,带着寒意。暮色中的cooling,简直就是一座热闹的小城。邮局、商店、浴室、学校、书店、医院,甚至影院,一应俱全! 独上庐山,独游庐山。 最走红的是“仙人洞”,那儿,“红卫兵”最多; 最失望的也是“仙人洞”。这不是想象中的“洞”呀!-- 我想。 -- “无限风光”在哪儿? -- “险峰”呢?洞外,几个红卫兵你问我,我问你。山上一周,走遍了龙首崖、五老峰、大天池、小天池、花径、如琴湖、含鄱口、三宝树、黄龙潭、五龙潭等,饱览了庐山秋色,在翻越两座山岭时,差点儿迷路山中,曾经采野栗充饥......。 一日清晨,我漫步花径,为眼前的秋色所动,居然,出口朗诵我喜爱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啥玩意儿!封资修的一套!(不远处一个红卫兵,操北京口音,恶狠狠地朝我说了一句)李白五十岁时归隐庐山,写了《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几番打听“香炉峰”,皆无果。庐山一周,难忘最是“庐山人民剧院”。在那儿,遇见剧院的守门老人,白发苍苍,精神矍铄。-- 1959年中央在这里开庐山会议的时候,我是服务员。毛主席和彭德怀就是走过这座小桥,进入剧院开会的,有说有笑。(老人指着剧院右侧的小桥说)-- 你真幸福。-- 会议开始不久,形势不对了。彭老总老是绷紧了脸,独来独往,无人搭理。当时,我就听说毛主席批了彭德怀,还牵进了几个人,说是他们成立了反党军事俱乐部;-- 冤啊,人家给党主席写信,算什么阴谋诡计呢?......断断续续地,老人低沉地叙说;战战兢兢地,我洗耳恭听。文革伊始,风声最紧。老人的这番话,不折不扣,是“反党言论”呀。 昂首天外 -- 吾兄1966年匡庐留影【摄于庐山“石松”(即“纵览云飞”)。当年,吾与吾兄,先后上庐山。吾兄有此留影。】昂首天外 - 吾兄1966年在庐山石松是年,我20岁。第二次:1982年7月。 九江师专英语系,借“天时、地利、人和”,举办“第二期庐山暑期英语讲习班”【注:第一期办于1981年,只限江西省内】。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英语教师云集庐山。白天,济济一堂,听名师侃英语;傍晚,三五成群,或去cooling逛街,或在山间散步。 自1970年工作以来,第一次“因公出差”,竟是在夏日的庐山业务进修,既品味英语的美妙,又享受着庐山的清凉和美景。 文革之后,百废俱兴,这是英语教育界的一次盛会。张汉熙教授主编的Advanced English【上册】(《高级英语》)刚刚出版,已被许多高校用作专业英语高年级的英语教材。讲习班以此为教材,还穿插精彩讲座。 讲习班上,被文革耽搁了学业的学员如饥似渴地学,休息时,老师被学员团团围住,甚至吃饭时,老师也要边吃边“答疑”。两周时间,没有统一安排集体旅游。“逃学”的,只是个别学员。当时,一部叫《庐山恋》的电影正走红,个别学员决意“按影索骥”。 -- 我原打算把电影拍摄景点全部找到。 -- 都找到了吗? -- 没,就缺一个景点了。 -- 哪儿? -- 独缺电影中周筠与耿华的第一次见面的“枕流石”。 一次吃饭,我和同桌一位黑龙江学员有以上对话。唉,用现在的话来说,她是电影演员(张瑜和郭凯敏)的铁杆“粉丝”哦。 新建的“全国供销合作社庐山疗养院”是我们的下榻处,位置比较偏,距离cooling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房间不大,设施简单,每天的房费是2.5元。吃饭10人一桌,每天的伙食费是0.7元。那是,大家的胃口真好,不管什么菜上桌,顷刻间,就盘底朝天了。我还专程到cooling买了一瓶“猪肉辣酱”,吃饭时带着,以扫吃白饭之窘。 学习班结束,照了一张集体照,师生合影,黑白的。我一直珍藏至今。后来,不少当年的同学成了副教授、教授,有的还是国内知名教授。1982年讲习班集体照-------------------------1982年讲习班集体照【局部】 是年,我36岁。第三次:1984年7月。 九江师专举办“第三期庐山暑期英语讲习班”。 学员人数翻番,教材是Advanced English【下册】,选用此书作为教材的高校越来越多,讲习班即是学习班,又是备课班。学员学习劲儿更足了。晚上,电视正直播洛杉矶奥运会,可是观看的人并不多,不少人在房间里,会议室埋头读书,整理笔记。讲习班的条件改善了,讲习班的住地是当时牯岭东谷豪华的“庐山大厦”,在庐山,除了cooling街之外,这里要算最热闹了。除了庐山大厦,还有庐山图书馆、庐山人民剧院等建筑。这一带曾经是“国民政府”“夏都”的所在。1984年讲习班集体照讲习班的用餐的地点就在“庐山人民剧院”的底楼。伙食也改善了,不必再担心“吃白饭”的尴尬。一日午餐,我在发呆,邻座似乎看出来什么。-- 你在想什么?-- 没啥。(我答。其实,我思绪翻滚)我发呆,我想起了,1966年秋那位白发老者跟我在楼上的那番交谈;我想起了,1970年的那次庐山会议,毛主席写了“我的一点意见”;我想起了,庐山,晚年病榻上的毛泽东,若想起了你,你,也许是他老人家心中的一座“伤心山”吧?庐山风光依旧,国家改革开放面貌日新。讲习班每三天休息一天。--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我们第一天的休息,将组织各位下山旅游,到星子县的秀峰去!【九江师专的负责人在课后宣布,课堂里掌声一片】变了,“旅游”二字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我们的讲习班。庐山大厦门前的空地上停着五、六辆大巴,坐满了学员,一个个喜笑颜开。-- 这是真的吗?这五六辆大巴就是送我们下山去旅游吗?这太浪费、太奢侈了吧?-- 以前,在复旦乘坐这样的大巴,是送我们去罗店人民公社参加三秋劳动、三夏劳动。是送我们去龙华人民公社参加四清运动,是……。这要烧多少汽油呀!坐在车上的我,这样想,很认真,很认真。 (注:2006年2月,我去印尼的巴厘岛避寒,飞机要飞五个小时,登机之后,忽然想起1984年在庐山大巴上的这个想法,“扑哧”一笑,居然出声,邻座甚疑!) 庐山风光依旧,三口之小家也发生了变化。 女儿小学毕业了,考入省重点中学。-- 我是一个中学生的父亲了。(在庐山,我想,还有几分自豪哩)两年前的夏天到庐山的次日,在书店发现《高尔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等连环画,我选购了一大摞,连夜在cooling邮局寄回家.回家之后,女儿告诉我,那是她暑假最爱的读物。-- 爸爸,你又要去庐山了,啥时候带我上庐山呀?-- 等你考上大学吧!(我想了想说)-- 那好,拉钩!一边拉钩,女儿一边说,你去庐山,我不要连环画了,给我买几本关于庐山的书吧。遵女儿之命,到庐山次日,我就在cooling给她选购并邮寄了《庐山的故事》、《历代庐山诗词选》和《庐山史话》等书籍。一日午餐的餐桌上,学友递我一封信。-- 快看,这可是一封鸡毛信。(学友说)原来是夫人的信,信封上画了一个鸡毛,表示紧急。-- 你把家里的煤饼存放在哪儿了?请速来信告知,我已经开始向邻居借“饼”度日。撕开信封,打开信纸,信上就写了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信的内容在饭桌上传开,引起一阵大笑。当日下午课毕,我便直奔cooling,原本20分钟的路程,我只花了10分钟。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了这两行:-- 煤饼放在厨房桌子底下的竹箩筐内,上面盖了一块小木板,木板上面放着一叠旧报纸,旧报纸上面还有一只旧脸盆。在将明信片投入邮箱之前,我在明信片上也画了一根鸡毛。 讲习班结束,回到家中。和夫人有以下对话: -- 你把煤饼当金饼呀,放得这么好! -- 不是金饼,可是这种计划供应的东西,跟金饼也差不离。 -- 还有,你在明信片上干吗画一支蜡烛? -- 啊,蜡烛?不,那是一根鸡毛,鸡毛信呀。 -- 哎哟,你画画的水平也太差劲了! -- 当时在邮局着急了,没画好。 -- 哈-哈-哈。(女儿带头,全家三口,一阵大笑)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此话不假。 车停“白鹿洞书院”,这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书院坐落在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傍山而建,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绿荫之下。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三五成群的大学英语教师,昨日,刚刚在山上学习英国大作家George Orwell的著名游记Marrakech(《马拉喀什》),今日,就游走在宋代理学家朱熹创办的书院,心中必有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吧。书院旁流淌着一条小溪,叫“贯道溪”,溪水源自五老峰的源头活水,溪水清澈,天光云影,徘徊溪中。缘溪行,想到:兴许当年朱熹就是在这溪边徘徊沉思,构思他的理学体系,灵感骤至,写下了名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不远,见到了溪流中横卧一块巨石,上书“枕流”二字。-- Hello,这不是你要找的“枕流石”吗?两年之前找不到“枕流石”的那位女教师正在不远处,我招呼她。-- 哦,见到啦,见到啦!(来自黑龙江的女教师,高兴地叫了起来,像个孩子。)这一天,不仅这位女教师消除了两年之前的遗憾,我也满足了1966年的一个愿望。-- 来到了香炉峰前。登高来到秀峰寺,见鹤鸣峰和龟背峰之间一道瀑布奔泻而下,坠入数十丈的深壑之中。这就是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水”!这条瀑布与相隔不远的另一条瀑布,大概是同源异流,各自在山涧中喧嚣奔腾而下,然后又“分久必合”于青玉峡,聚势而冲,直注一潭,水潭的石壁刻有一个“龙”字。潭水碧绿不见底,深不可测。当年的“龙潭”,居然允许游人入潭游泳,一生酷爱击水的我,也跃入“龙潭”,痛痛快快过了一把“击水龙潭”之瘾。击水龙潭后 是年,我38岁。第四次:1993年7月。世间,最经不起花的是银子,最经不起过的是日子。转瞬,1993年夏日到了,大三的女儿正享受最后一次暑假,次年暑假她将面临择业。英谚:Promise is debt. 【许诺是债】。兑现1984年对女儿的许诺(“等你上大学,全家去庐山”),此其时也。调动回沪,三年过去。夫人带两个高中班,从高一到高三,辛苦三年,学生高考成绩优异,夫人心情亮丽。而此刻的我,正是一个“三无人员” – 无业、无职、无薪。不久前,我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机不可失,说走就走 -- 三人行,登庐山。庐山山水,未改其颜,其丰富人文景观却在悄悄变化之中。东谷的“美庐”对外开放了。庐山,又称“别墅之山”,千余座别墅,隐匿林中。而“美庐”则是其佼佼者也。两层小楼,花岗岩的外墙,楼上有宽大阳台,可以俯瞰庐山东谷。30多平方米的会客室,气派而又实用。当年,蒋介石夫妇常来这里避暑,而1959年召开庐山会议时,毛泽东的下榻地竟也选中“美庐”。于是,如此“美庐”便成了现代中国的“唯一”。三口之家,久久盘桓于内。-- 你们猜猜这儿为啥叫“美庐”?(女儿指着园中卧牛石上蒋介石题写的“美庐”二字问)-- 指“美丽的别墅”呀。(妈妈抢答)-- 我想一想,好像还有两层意思呢!(女儿很自信)-- 说说看。(我说)-- 除了妈妈说的一个意思之外,还可以理解为“宋美龄的别墅”和“美丽的庐山”!-- 不错!(我连声赞道)-- 我最喜欢这里的凌霄花,你们看,外墙上爬满了凌霄花,多美!夫人一言,把我和女儿的注意力吸引到“美庐”的凌霄花上。美庐的外墙攀爬着青藤绿叶,绿叶之间,盛开着小喇叭状的红色花朵。-- 我听说,这凌霄花还是宋美龄亲手种植的。(女儿)-- 你看,风风雨雨,这么多年过去了,凌霄花还与美庐同在!(夫人慨叹)-- 我记得,有一位诗人这样写凌霄花。(女儿)-- 怎么写的?(妈妈问)-- 好像是: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宵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不好,写得不好。不应该贬低凌霄花啊。(夫人回应)…………“美庐”,有一棵葱葱郁郁的“金钱松”,据说是蒋介石亲手所植。“金钱松”和“凌霄花”,构成了无言的呼应。松树婷婷玉立,一树成荫。边上有青翠的竹林,还有淙淙的流水声。-- 这是国共两党领袖居住过的房子啊。(我自言自语)与夫人合影于庐山美庐-- 老爸,你又在想什么了?(女儿问)-- 你猜。-- 又在想庐山会议了吧?-- 是啊。彭德怀就是在这里向毛泽东递交了一封信,闯下大祸 ……。-- 别说了,玩得开心,别提难过的事啦!(夫人)…………女儿和夫人分别感感兴趣于“美庐”二字和凌霄花,我则难忘1959年庐山的那场政治风云……。三人,同“庐”异梦哦。次日黎明,三人登含鄱口,则尝到了“风雨同舟”的味道。7月16日,黎明即起,步行半个小时,来到含鄱口,成了那日第一批游客。海拔1286米的含鄱口,是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的一个巨大壑口,此山势大有一口汲尽其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含鄱口”之名。据说,毛泽东也最爱此地。“含鄱口”,左拥五老峰,右抱汉阳、是两峰之间的一脊平缓的山峰。朝下,可俯瞰浩渺的鄱阳湖;平视,可欣赏双峰的山色。山脊上,土地平旷,窄窄的,却有一条密林夹道的山道,蜿蜒其上,更令人叫绝的是,石牌坊、含鄱亭、望鄱亭、忘归亭,“一坊三亭”,把“含鄱口”巧妙地串连起来。过石牌坊,拾级而上,首先到达一座圆顶的亭子 - 含鄱亭,它是画龙点睛之笔,观湖看山之最佳处。昨夜,窗外还有淅淅沥沥的雨声,今晨,雨住天晴,天光明亮,红光遍洒。入含鄱亭,曙光初照,小亭的红柱,变得红灿灿,三人心情与之齐灿。-- 电影庐山恋里,两个演员就在亭内拉着手,兴奋得旋转起来。(女儿说)-- 好像是在跳舞吧,脚下还有云雾飘绕,真美哟。(夫人附和道)-- 你说爸爸现在的身份是啥?(突然,我问女儿)-- 啥身份?(女儿睁大眼,望着我,有点儿怔怔)-- 爸爸现在的身份是“无业游民”。-- 哈 - 哈 - 哈。三人齐笑,可是,我之笑,非由衷之笑也。毕竟,工作23年来第一次失业,毕竟,前途未卜。此刻沉醉于湖光山色的夫人和女儿并不知晓,昨夜雨声飒飒,雨助水势,窗外的溪流水声更响了。也许是旅游累了,夫人和女儿都熟睡了。我也累了,可是,窗外的溪流声却声声入耳。不是同一条溪流吗?1982年参加英语讲习班时,窗外也有溪流声,两者是庐山的同一条,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罢了。11年过去,溪流,还是那条溪流;水声,还是那个水声。可是,物是人非,而我已非故我。窗外溪流声如旧,不见当年众学友,未及庆幸回故土,无业游民添心忧。1982年和1984年,两次上山参加暑期英语讲习班,是我一生中难忘的好时光。人人潜心学习,个个踌躇满志。我亦不例外呀,下山之后,屡获学校的教学优秀奖,科研优秀奖。虽说我是复旦的product(产品),而这两次庐山之所学,不可小觑也。有得必有失。-- 在上海,我常能如此自我安慰 -- 鱼和熊掌,岂能兼得?调回上海,自己却未能重操旧业,误入公司之歧途,学业荒废,从事自己不熟悉,不擅长、不喜爱的行当。可是,收入增加了了,最重要的是,女儿的前途更看好了。今夜,窗外溪流哗哗。似乎向我诉说当年的故事,似乎在重演当年的景象。于是,躺在床上的我,开始郁闷,自我安慰失灵了。当年在庐山,咋会料到我也会有今日 -- 成了一个“无业游民”,成了一个“闲杂人等”。哪儿将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地?我思,我悲,竟至泪滴低枕。-- 离开上海之前,不是向几所大学投寄了“求职信”吗?等回到上海,大概就有消息了呀。(夫人见我不悦,安慰道)-- 我无语。-- 是啊,在公司待下去,虚度年华,也不是回事。(女儿补充)--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哦!(夫人又说)这不是一段毛主席语录吗?是心灵感应?是历史反思?闻之,突感心头一亮。我之辞职,盖出于夫人和女儿的决断和推动,她们认为,商界绝非我安身立命之地,放弃苦学了几十年的英语,到公司去多挣了几个钱,根本不值。我也时时暗哀:在公司待一日,就是浪费一日我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呀。辞职信,还是女儿帮我起草的。递交此信前夜,夫人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我一生也不会忘记:失业它一年半载,我的工资也能养家活口,你急啥?几十年的夫妻了,就这样,身材娇小的夫人常常在我面前流露出不凡见地和胸襟,我不如也。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哦!含鄱亭内,夫人一言,犹如拨云见日,霎时,我心开始阴转多云,不,简直是阴转响晴。-- 男子汉,大丈夫,作一段时间的“无业游民”,有啥了不起呢?不破不立呀。(我想)-- 爸爸,回到上海,我陪你去面试。(女儿说)-- 不要辜负了这里的湖光山色呀!(见我脸色转喜,夫人又作提示)-- 来,来人啦。可以请他为我们拍一张全家福了。(女儿说)终于,等来了一位身材佝偻的老者,他正一步一步向小亭走上来。于是,三口之家在含鄱亭外,有了一张合影。含鄱口的“全家福”当时的“奥林巴斯”相机,无法立刻“回放”,回到上海,冲印出来后,效果之好,令全家叫绝。照片被放大,存入镜框,彩色的“含鄱口全家福”,至今挂在家中客厅。照片下方清清楚楚地写着:1993年8月16日晨摄于庐山含鄱口。客厅一隅是年,我47岁。第五次:2005年11月。我又回来了,庐山!我又回来了,含鄱口!2005年10月15日黎明,在两位年轻教师的陪同下,在含鄱口,拾级而登,又来到了阔别了12年的含鄱亭。同样的红柱,同样的曙光初照,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心情。-- 有江西人说,庐山是座阴山,井冈山是座阳山。-- 是啊,现在不少当官的,不论大官,还是小官,都往井冈山跑,就不去庐山。-- 你们也许不知,庐山,对我来说,却是一座阳山,是一块福地呀。-- 啊?歇坐小亭,湖光山色,兴致勃勃,与两位陪游者有如此对话。那几年,应江西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之邀请,几次前去讲学。讲学之余,则“被旅游”。先后到过滕王阁、井冈山、三清山,此次,我登临阔别了12年的庐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五次上庐山,登临含鄱口远不止五次。今天,对孟浩然的诗句突然有了新的感悟。黎明,是游览含鄱口的最佳时刻。晨光中的五老峰和大汉阳峰,既雄伟,又秀美,鄱阳湖,浩浩荡荡,无际无涯。1993年8月16日黎明,“无业游民”的我,挈妇将雏,晨游含鄱口。12年的光阴,就如朱自清所说的那样,“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此时,最想念我的夫人,最想念我的女儿。此地,最感怀的是,当年的一席“阴转响晴”的交谈。-- 教授,你跟我们讲一讲,庐山怎么会成为你的一块福地的吧?(两位陪游催促我)立于小亭,放眼四周,心潮难平。12年前的旧景,历历在目;12年前的对话,句句在耳。忆苦思甜,抚今思昔,慨叹光阴如飞,慨叹人生跌宕。待我的情绪稍稍平静之后,我与两位陪游者讲述了12年前的那个黎明在小亭内发生的一切 – 从“无业游民”到“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言者动情,闻者,亦感慨系之。-- 庐山,真是你的福地哟。-- 上山,你是一个“无业游民”;下山,你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教授。陪游者,一男一女,你一言,我一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好像是毛主席说的吧。-- 是啊。你年纪轻轻,也知道?(我暗惊)-- 我也不小了,文革时,在读小学,对毛主席的这句话,有印象。-- 每到庐山,不论老人家在,还是不在,我都会特别地想起他。(我说)-- 你看,毛主席曾经在那边的一条石凳上有过留影呢。(陪游之一指着亭外说)-- 他的许多语录,至今,很多人还记得。(我继续着)-- 毛主席的七律“登庐山”,不是现代庐山的一块金字招牌吗?-- 我出身贫寒,没有毛泽东建立新中国,很可能就像我父亲那样,读到小学三四年级就辍学了。哪能念大学呢?游客入亭,我继续讲,他们继续听。-- 教授,昨天路过毛主席的庐山旧居,你咋就不入呢?-- 说来话长。我们这一代人对毛主席的情感,比较复杂。接着,我告诉两位陪游1993年参观芦林一号之所遇。那一日,全家三口进入芦林一号,毛主席在庐山之别墅,天色向晚。先室内,后室外,都走遍了,室外的花园,堪称奢华,园内遍植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奇花异草。喜爱花草的夫人和女儿,漫游其间,久久不肯离去。我独步闲庭。两位操河南口音的游客,正走在我的前面,他们之间的“私房话”,传入我耳。-- 这里大兴土木的时候,我们村里有四百多号人,活活,饿死了......。(言者似乎有点哽咽)-- 那是天灾,更是人祸啊。-- 哎,中国再也不能折腾,再也不能搞个人迷信了。闻之,回眸这座超奢华的别墅,心情顿时复杂起来。走出芦林一号,在大门口,女儿为我和夫人留影一幅。回到上海,待照片洗印出来,夫人指着这幅照片问我。-- 你的脸怎么有点哭丧?-- 你不知,那日,你在芦林一号观花看草,乐在其中,我听到了一段对话。-- 啥对话?听了我的复述,夫人顿时无语。…………我打开手机,让两位陪游看了我翻拍的当时的那幅旧照。挂着庐山“全家福”-- 喔唷,那时的你,一头黑发哟。-- 哎,一头黑发,说白就白了。(我说)-- 你每次拍照都会露笑,这一次,真的很严肃。(一位同游说)-- 还真有点悲伤哩。【此刻,手机的音乐响起】-- 哦,夫人发来短信。(我说)-- 煤气公司已经来人,家中从今天起开始烧天然气,煤气已成历史。(短信内容)原来如此!-- 哈-哈-哈!(我突然放声大笑)-- 什么事情,让教授这么高兴?(同游者异口同声)-- 你们等等,让我发完短信再告诉你们吧。当即,在含鄱口,我给夫人发回如下短信:爱妻,你还记得当年的那封“鸡毛信”吗?-- 老公,发于庐山含鄱口-- 你们问我笑啥,看一看这短信吧。(我把手机交给了两位)-- 怎么跑出来一个“鸡毛信”呀?(双眼迷茫地问)-- 这里面也有一个我的庐山故事哩。-- 教授,你真有不少庐山故事哩。-- 说给我们听听吧,教授,有啥故事?-- 哈-哈-哈(我仰天一笑)-- 天机不可再泄也。否则,我的“家底”就全曝光啦。(接着,我又说)1993年与夫人合影于芦林一号门外,在含鄱口含鄱亭,时年59岁是年,我59岁。【2010年8月29日星期日黎明初稿】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20-r1306367-journals.html17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