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时光 佛光 |
时光 佛光 |
2010-08-26lvping.com |
时光 佛光 ————西藏寺庙之行 在西藏已经半个月了,从林芝、然乌回来后,日子便转为懒散的忙碌,每天在拉萨街头转转,那些老街、老景,越来越少。有时坐在路边,读藏族老妈妈谜一样的故事,她们手中的转经筒永不停息,她们口中的六字真言随心而出,她们的脸黝黑而布满皱纹,而她们有着最柔情的女性的微笑。我喜欢看这一张张迷人的脸庞、静静地背影,有些甚至步履蹒跚、衣着褴褛,但我不得不对她们心生亲近,她们敬天地、敬自然,她们欲望很小,索取不多,她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她们为子孙传承着清澈的空气、虔诚的信仰。大昭寺 小昭寺 特别喜欢关于大昭寺的这个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尼泊尔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这是一千多年前的美丽传说,源于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 大昭寺始建于647年,那是我们的盛唐,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主殿高四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兼具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绝唱。 而今,大昭寺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大唐文成公主从内地长安请来的,是一份贵重的嫁妆,原供奉于小昭寺,因为一场战乱,在652年,将大昭寺内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供奉于小昭寺内,成为小昭寺的主圣。 转眼千年已过,一千多年是漫长的,但又是那么短暂,在历史长河中,像做了一场梦。 梦想时分,我们站在八廓街头,走向大昭寺。 在拉萨,以大昭寺为主的八廓街,也称八角街一带是拉萨老城区的中心,也成为游客聚集地、商业中心,八角街店铺毗邻,色彩明艳的织品、光鲜闪闪的藏银饰品、形态各异的松石、蜜蜡充斥着整个街头,小巷子里餐馆、酒吧传递着慵懒的味道,与藏香散发的忧郁混合,沁入我心中。繁华、繁华永远那么诱人,这世人能有几个躲得开繁华、拒得下诱惑、守得住寂寞。 来到大昭寺门口,众多的朝拜者虔诚地磕长头,还有更多的人在大昭寺转经,旅行者大都用迷惑不解的眼神看着他们,或举起相机捕捉他们专注而单纯的眼神,在他们的世界,与诸神的交流是那么重要,在我们的世界,与人的交流已是漠然。 珠珠、小玫、小霞的女儿依依,我们四人购票入内。其实,从林芝回来的路上,因为贪玩拍照,走进湿草地里,被蚊子咬,我这样的过敏体质,就很快患上了过敏性皮炎,胳膊、腿上鼓起了几个大包,痒得不行,甚至抓耳挠腮的,回到拉萨看病吃药,几天了,只是略有缓解。在进入大昭寺前,我担心那个痒无法忍受,在佛祖面前抓耳挠腮,对佛不敬,好在走进大昭寺后,便没有过痒感,不知是注意力全部转移,还是佛祖的加持。 从正门进入,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式藏传中“格西”的产生地,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鹊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原来,院落东侧的通道有数排酥油灯,忽闪跳跃的火苗照亮着人的双眼,现在,大昭寺内已没有明火,那酥油灯带来的曾经神秘感已成为记忆。 进入大殿,左右各有两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再入内,我们便迈入了一座佛国的世界: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师及弟子、米拉日巴尊者、观音佛、无量佛、强巴佛、萨迦五祖等,各尊佛像慈悲智慧,对人间的苦难了然于胸。 逛完大殿,可出门绕大殿一周,此处共有380个转经镐,一个紧挨一个。我们边走边推动转经筒,转动前生、今世、来生……伴随转经筒的墙面的佛像彩绘精美细腻,一副绿度母婀娜尊贵,通体翠绿,只有眼睛黑白分明,那双眼睛里有太多内容,情感复杂。 二楼,建有松赞干布的法王殿,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在藏族百姓的心中,藏王及二位公主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是菩萨转世而来,教化藏民族的。 站在二楼的平台,可以看到群山环抱中的布达拉宫,辉煌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茫四射,灿烂无比。远远地,布达拉宫紧凑精密,与近观的宏伟庄严截然不同,时间、空间的移动,事物也在转变吗? 大昭寺经历年修整,今朝更为鲜艳明媚,橙色的墙面,五彩的雕梁,朱砂红的屋顶,金彩闪耀的经轮。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 从大昭寺出来,穿过八廓街,我们步行去小昭寺。 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同时开工,同时告竣,同时开光。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行至现在的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这座寺庙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大门朝东,以寄托这位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文成公主为建小昭寺从内地召来精巧工匠,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极为壮观的重楼叠阁。 因为几次大火,原来的小昭寺已无影踪,只有底层神殿是早期的建筑,殿内的10根柱子依稀可见吐蕃遗风:上面镂刻着莲花,并雕有花草、卷云以及珠宝、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周围是转经廊道,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像。顶层是汉式金瓦,金光闪闪,凌空摩天,拉萨各个方位均能看到,蔚为壮观。 走进大殿,是宽敞的诵经堂,大经堂可容500名僧众在内举行佛事活动。如今,对外开放的部分只有大经堂,我们依次拜佛后,静静离开。 小昭寺的游客很少,寺内的院落种植着鲜花绿树,安静地生长。从小昭寺出门后,便是八角商业街,一脚迈入热闹的市井,我们好像跨进另一个世界。桑耶寺 青朴寺 西藏的庙宇众多,而每一座都不尽相同,色拉寺、哲蚌寺清幽脱俗,老僧人至善的笑容,永远在我的记忆中,陪伴了我十年。这次来西藏,我甚至不敢再去这两座寺庙,我有点担心曾经的美好无法再现:灿烂开放的朵朵鲜花、安谧空灵的佛殿、僧人无比接纳的微笑、苍松翠柏的庭院、安静整洁的空间……这份回忆,时常散发着藏香般的淡然,是我最甜蜜的、不肯与人分享的美妙。 而山南的寺庙——桑耶寺、青朴寺,享有“西藏第一座寺庙”之誉,则因路途曲折,在人们心中忽远忽近,甚至渐渐淡忘。此次,让我的大把时间放在这一段行程上吧。 去林芝的司机达瓦,因为 “档期”无法与我们同行,他的朋友次当成为了我们的新伙伴。次当,魁梧的身材,满头卷发,深眼窝高鼻梁,总是沉默不语,他不像达瓦那样爱笑,可他依然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次当的越野车是新款,相当舒适,四个女生也是够宽敞,珠珠、小玫、依依坐在后座,我的任务是为司机提神。我喜欢与藏族司机聊天,他们善意、真诚、,有些思想闪烁着智慧之光。 次当熟悉路况,新修的路面相当平整。 上午10:30,抵达桑耶寺。 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又被称作:三样寺。整个建筑群完全按照大千世界布局:乌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的日、月两轮;乌策大殿四角的四座铭佛塔分布有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环绕寺庙四周的圆形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 此刻,澄空万里,桑耶寺在蓝天下至纯至圣,站在大门外看整体,它的殿顶是三番层叠造型,藏、汉、印一层高过一层,是天外有天?抑或昭告人间殊途同归?从779年的建殿,至今日的2009年,1230年,这个大千世界正在走向何方? 走进大殿,没有游客,我们跪拜在这里,安静地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莲花生大师的“如我一般”的塑像在桑耶寺内能听到虔诚的心声,他拥有一切诸佛的慈悲和智慧。 在二楼,可以分别看到四角的红、白、绿、黑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邪魔,佛塔上佛祖的眼睛穿透时光,穿越时空。次当带我们去转塔。他在每尊佛前奉上自己的供养,磕头、诵经,无比专注,他低头时紧锁双眉,抬头时流露凝重,他唤醒了我们四个人,在以后的路上,我们紧跟着次当朝拜佛祖。 寺内一角,有七觉士的塑像,其中米拉日巴尊者尤为异类,消瘦异常,他的骨骼清晰可见,一层皮似一件薄衣。与次当谈起,我曾经读过《米拉日巴传》,他历经坎坷、艰难、磨难,修道成佛的故事。次当说,米拉日巴尊者是从人身修成佛的,已了却一起生死轮回之事,实修苦修,修道正果。 心中默默地为我的一位朋友祈求,他已在西藏出家为僧人,在偏僻高寒的地区修行,祈求他苦修实修,在修行的路上坚持自我的追求,幸福圆满,获得通达智慧。 而我们,心灵好像被污秽蒙蔽,在一片混沌中仍无知无觉…… 午餐后,我们去青朴寺。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使得深山的空气格外清新,一段砂石路过后,车子停在青扑山半山腰。雨依然哗啦啦,五个人在车子里,坐拥于绿山丛林中,听车外雨打草丛的沙沙声响,这种境遇也是享受。很快,大雨停了,打开车门,温润的空气迎面而来,鼻尖仿佛贴近晶莹剔透的冰块,凉爽干净的空气沁入心脾,这空气中仿佛也飘散着仙境的味道。 青朴修行地三面环山,一面正对着雅鲁藏布江宽广的河谷,进山后,可见溪水从山上淌下,推动着水中的两只彩色转经筒,悠悠轮回,经幡从山脚挂到山顶,一泻而上,气势傲人,色彩斑斓。青山绿水,也是修行的一员,一千多年来已羽化成仙,整个青朴修行地区灵气十足,心旷神怡。 次当指着山梁处说:当年这里总是有山石滑坡,后来莲花生大师来此处修行,用法力制止了山石滑坡,从此,这里就再也没出现过灾难,僧人们也能安心地修行了。顺着次当所指,很清晰的可以看到几道滑坡的痕迹,而神奇的是,看上去,圆滚的沙石随时都有可能顺山滑滚,可却定在那里,安安静静的停下来,变了心性。莲花生大师在藏族人民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青朴修行地的开辟者,曾经与七觉士等高僧大德在青朴隐居修行。 依山而行,眼前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座明黄的佛殿,佛殿不大,一个简单的经堂也就能容纳二三十位比丘尼集体诵经,经堂往里是一间佛堂,三面墙下供奉着神龛。寺庙里,女尼们忙碌着,即使出家了,因为是女人,感觉还是不一样,青朴修行地在上世纪初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是女僧修行地,直至今日。 继续上山,沿途,看到山石上有巨大的手印镶在石中,五指分明,好像一只巨人的手掌压入石中留下,难道,这就是噶举派所说显密结合的大手印道?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样的神奇的确出现在眼前。 山上树木繁茂,沿路散落着诸多小小的修行室,有的在山洞里,有的便是木板、树枝搭建的,相传,青朴修行地的大山里曾有108做修行山洞、108座天葬台、108处神泉,其中修行的僧人供奉着佛像,诵经,冥想。次当会给每位修行者奉上自己的供养,他说:“修行者是受人尊敬的,供养她们就是为自己修功德。在青朴山,那些虽然修行者衣着破旧,但她们能与山上的神、鬼、仙、怪交流,她们有她们的快乐。”在我看来,她们的快乐来自心灵的愉悦,而我们的快乐呢,或许只有物质的刺激。 登上最高处,已是傍晚6点,山顶的佛殿已大门紧锁,我们转殿一周以示尊重。大门上的彩绘繁花似锦。鲜艳明媚,我们坐在门口,对着相机,集体嫣然一笑。雍布拉康 昌珠寺 晚上住宿在泽当镇,很小的镇子,也很安静。次当为我们推荐的酒店非常棒,三个女人、一个小姑娘在房间里开心地聊到很晚。 清早,第一个目的地: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座落在山南扎西次日山上,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最早的宫殿。"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日的山势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建这座神殿据说是为了雅砻部落第一代藏王而建,藏王一世赞普原本是天神之子。 特别喜欢听西藏的传说故事,里面充满神秘身世的主人公,激发我的无限想象。 从山脚顺拾阶而上,抬头可见高高在上的雍布拉康,沿袭西藏风俗的红白外墙,永远散发着凝重的味道。雍布拉康是座三层建筑,一层的前半部为门厅,面积33平方米,门厅外是一个带檐的小平台。后半部是佛殿,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的塑像。第二层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是带天井的回廊。五世达赖喇嘛时在碉楼的顶部加盖了四角攒尖式金顶。雍布拉康除部分僧房外,还有一间供历世达赖喇嘛来此礼拜时居住的卧室。 二层的窗旁,一位老僧人坐在榻上忙碌着,榻上满是护身符、祝福的挂符等,专门为游客准备的。细细的彩色棉线拧成护身符甚是可爱,请了十条回去,送给朋友的孩子们,藏香,请了一些,送给孩子的妈妈们。 雍布拉康周边麦田青青,农舍点缀在草地上,远处有群山,天上白云飘来飘去,一只大白狗趴在地上酣睡,人群的脚步声没有影响它的美梦。想起了我的狗宝宝,外出这段时间,它在朋友家一定过得很好,朋友家,还有它的小伙伴。但我知道,它一定特别思念我,我能想象出回到北京、回到家,它赖在我怀里撒娇的样子,兴奋地样子、快乐的样子。我有时偷偷在想:狗宝宝比某些人类都聪明,更善良。 从雍布拉康出来,下一站是昌珠寺。 昌珠寺正在修建,房顶上,当地的藏族村民用大木板在拍打房顶,次当说:藏族人建屋,大多用泥和沙,混合后用木板层层拍打,这是为了提高坚固度和密度,你看这地面,也是经过十几轮的干透后反复拍打,所以,地面亮亮的反光。我说,我们叫这个为夯筑,人工夯要需要好长好长时间呀。次当说,是呀,建殿的时间长,使用的时间也长呀。 昌珠寺这阶段只开放了大殿的正厅,可观赏到昌珠寺的镇寺之宝——珍珠唐卡,传说这幅唐卡是文成公主亲手制作的,所画的是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共耗珍珠29026颗,镶嵌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百粒,绿松石185粒,珊瑚1997颗,黄金15.5藏克。我们在这幅珍珠唐卡前唏嘘不已,它的珍贵和精致是由一颗向佛的心奉上的,这颗心如珍珠般晶莹圆润,永远闪烁着光芒。藏王古墓 敏竹林寺 去往藏王古墓群的路上,见不到人,更没有车,在深山的峡谷中穿行,有点荒原的感觉。 在古代,帝王陵墓风水选址,除了生态、实用功能以外,还是一门艺术,其对环境景观的组织是十分重视的。远古,万物有灵的观念导致了山川自然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国家祭典。“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寄托人们的生活理想,同时在风水的观念中,还常包含着一种追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谐的环境思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无论哪朝哪代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站在现代文明的今天,远观这座墓陵群,虽然有萧然和苍凉,但那些静默的土堆亡墓却依然述说着公元七世纪的繁华与兴盛,它的存在,让我们联想到头带皇冠,头顶一尊无量寿佛像,身披半月形彩缎披风,脚蹬翘尖花靴的松赞干布,和头戴绿缎绣花冠,冠上饰以黄金宝饰,耳缀金坠,身穿金缎锦袍、绿缎套褂的美丽端庄的文成公主。吐蕃王朝对金银松石宝器的喜爱,犹见当时王宫贵族的富饶,并不因风沙气候的制约而成为贫瘠的代名词。 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面约10米左右,远望犹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 而今,我们能够看到的仅是松赞干布墓上的一座小庙——松赞庙,里面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塑像,供案上成列地摆着21只发亮的圣水铜碗、古老的墨玉油灯和水晶油灯。寺庙的小院里花草繁茂,两颗果树如卫士般在庙门守候,上面结着重重的果实,有点像苹果。 院子一角的小房间,也许是守墓人的居所,只是墙上的壁画实在精美,拍了一张作为纪念,回家后,这张照片却不见踪迹。 藏王古墓群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截然不同,这里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在地面并不见宏大的殿堂、气势庞大的琉璃牌坊、华丽的楼宇,藏王古墓古朴肃静,威严犹存。 去敏竹林寺要路过几个村庄,一路的田园风光。 敏竹林寺就建在一个村庄里,到达时,又下起了小雨。莫名其妙的,我的肚子疼得不行,简直不能动一动,冷汗顺着脸颊淌,就在敏竹林寺门口,却走不进去。 几个人见我这副模样,都有些担心,留下来看着我,派珠珠一个人进去朝拜,此程最遗憾之处便留在了这里。 好在,等我稍微好些的时候,去敏竹林寺门口请香,这里有各种藏香,据说,敏竹林寺的藏香名声远扬。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藏香比较好,但是,此刻,在书房里,我的身边就放着很多很多的藏香,它们静静地散发着气息,这样悠悠绵绵的熏香妙曼的充满了房间。 ![]() ![]() ![]() ![]() ![]() |
转自:http://www.lvping.com/journals/AllSingleJournals.aspx?Writing=130587418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