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驴眼看广州——黄埔军校 |
驴眼看广州——黄埔军校 |
2011-05-20lvping.com |
走进广州,参观黄埔军校旧址应该是我此行目的中的重中之重了。从广州火车站钻入地下,坐在5号线的地铁列车上一直向东,呼呼地飞驰了四五十分钟,在一个叫“鱼珠”的车站下车,钻出地面,好像是来到了广州郊区。回望西面那一片高楼,想到的是,在旧中国,这里肯定就是广州远郊了。向南穿过两条大街,就来到了珠江边上的一个轮船码头。只花了五角钱,就上了一艘车人混装的轮渡船。一声长鸣,轮渡船开向了对岸。宽阔的江面,两岸的楼房,依稀倒映在水中。在长洲岛码头登岸,就走上了一条叫“军校路”的马路,这,也许就是当年那些年轻军官生们出岛上岛的必由之路吧。短短的一条水路,分开的也许就是这些有志青年或从文或从武的分界线吧? 拂开历史的烟尘,抹去人为涂上的颜色,我们应该说,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催生新中国的手术刀。当农民起义遇到新一轮封建专制领袖而使起义夭折之时,当那些改良派碰上顽固不化的封建君主而无能为力之时,当那些靠实业救国的精英们遇到贪腐无能的封建官僚束手无策之时,武装暴动,推翻旧政权建立新秩序也许就是改变中国的唯一出路了。 于是,我们看到,原本学医的孙中山走上了一条革命道路;原本想从事教育生涯的黄兴拿起了枪;原本学习经济想从事实业来救国的廖仲凯也弃文从武。更有许许多志向不同的一大批精英汇集在珠江中心的小岛上,他们,要以自己的浴血奋战来改变中国。 走在长长而又曲折的军校路上,我不禁回忆起,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孙中山在广州从事护法运动时,就曾几次来到长洲岛,无意间看中了这个原本是晚清陆军小学堂的地方。它远离市区,清静幽雅,是一个可以办学的地方。后来经过几次护法失败,他深知,革命党光靠在旧军阀的新军中发展力量,不但效果不明显,而且多不可靠。有一支自己的队伍,实在是革命党人的迫切任务。 在“联苏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办一所自己的军官学校,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紧锣密鼓的策划之后,1924年6月16日,一所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原清陆军小学堂旧址上宣布正式开学了。后来,由于是国共合作的主要原因,学校又改了几次名字,如“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等,再后来,就习称为“黄埔军校”了。 黄埔军校的总理是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军事教官大都来自蒋介石曾就读过的保定军校以及前苏联军官,政治教员则选自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领袖们。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给青年学员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激昂地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不求升官发财,立志救国救民,这掷地有声的训词,好像还可以用在今天的大学校训里。 政治课和军事课并重,是黄埔军校办学的主要特点。但一年以后孙中山去世了,蒋介石便把它当成培植自己势力的重要基地,他给学校题的校训是“亲爱精诚”,他希望所有的学员都能成为他的亲信。 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员,以及后来在全国各地兴办的黄埔分校的教官和学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人体系,这个体系就被后人统称为“黄埔系”了。在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前半叶,黄埔系英雄辈出,名将灿若繁星。他们在清贫的求学日子里同窗学习,同场操练;在北伐和抗日战场上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表现出了中国军人的坚定与顽强。 后来,由于政治信仰不同,他们分道扬镳,以至于兵戎相见,决战疆场。其个人荣辱沉浮的传奇经历,和民族兴衰、时代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编织成中国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一个展橱里,我看到一把很短的短剑,称为“中正剑”,这是蒋介石用来赠送给黄埔毕业生的礼品。但见剑屑上面刻有“蒋中正赠”和“成功成仁”八个字,其含义是“不成功便成仁”。是一种效忠党国和蒋介石个人的武士精神,因此,这赠品,又被称为“黄埔魂”。但是我们看到,在以后的战争中,真正兵败时用此剑自杀的人却寥寥无几。 但是,有一个问题却是可以肯定并且可以大书特书的,那就是,比起旧军人来,黄埔出身的将士们大都有一腔爱国热情,并且敢于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 站在校本部那个西洋风格的小门下,抬头看着上面一行黑字“陆军军官学校”显得严肃而庄重,这风格,说明了中国军队从武器到战略战术开始向西方文明靠拢。门两边那用木板打成的尖形岗楼哨位,凌然有一种军事重地的神秘感。 在黄埔军校校本部西侧的一堵墙上,挂着十几个大牌子,让人看了有些发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训定点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线色旅游示范基地等等,当初兴办军校伊始,任谁也不会想到,它将来会被共产党人加上这么多的荣誉! 进入校门,两边各有一株大榕树,虽然面容苍老,但茂盛不减当年。在这两株榕树下,不知有多少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子流连过。如今,我们再也见不到那些意气风发的青年身影了,看到的只是像我一样的来自各地的游人。 黑白相间格调的二层楼房,由北向南排着四排四进,中间有廊道相接。在学员宿舍里,我看到几十张床铺上叠着的整整齐齐的被子,还在食堂里看到摆放洁净的碗筷,学习室里摆放整齐的书刊。不禁想到,那些青年学子们,虽然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们都有着一颗纯洁的心,都怀着远大的志向。这让我想起了寺庙里那些笃信佛教的僧人,心中有信仰,再清苦的生活都能过得下去。 在校史馆、群英馆里,女讲解员如数家珍地介绍了那些驰骋沙场上的黄埔教官和黄埔学员,他们虽然分别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阵营里,但他们在北伐战争中,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都表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如国民党方面的有: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黄维、戴安澜、曾泽生、张灵甫、谢晋元、毛人凤、廖耀湘、胡宗南等,共产党方面的有: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陈毅、陈庚、许光达、林彪、左权等。在黄埔系里,居然还有文人出身的郭沫若,还有女中豪杰赵一曼。 一张泛黄的残破信件吸引了我,那是1936年12月,日本侵略者猖狂向中国内地进攻的时候,红军将领中的黄埔学员徐向前、陈庚、左权、曾希圣等联名写的《致国民革命军黄埔同学书》,即写给国民党军队中的黄埔同学的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看着信纸上那一笔一划的字迹,我的心就像要跳出来了一样。中国的黄埔军人,远不是旧军队那种唯长官之命是从的武夫了,而是一群有思想、有爱国心、有性格的新军人了。今天,当我们遥望台湾,企盼祖国统一的时候,还能有多少健在的黄埔同学会重聚到一起呢? 离开黄埔军校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落日的余光照在珠江上,看那江水不尽流去,就像中国民族数不尽的英雄一样,逝去了的永远逝去。那些激动人心的战争往事,以及那些有血有肉的将领们,却像这水中的波澜一样,会在人们的心里掀起一阵阵涟漪。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52-r1324285-journals.html21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