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驴眼看广州——陈家祠堂 |
驴眼看广州——陈家祠堂 |
2011-05-24lvping.com |
结束了中山纪念堂的游览,回到宾馆躺在床上还在想着有关中国前途的沉重话题,心中不免懊恼起来:出来旅游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找个可以愉情悦目的地方看看呢?于是,陈家祠堂就进入了我的视野。第二天一早,我便又一次钻进地铁,向陈家祠堂进发了。 钻出地铁的陈家祠站,好像是特意让我换一个心情一样,马路两边突然出现了满地的花,夹着道在欢迎着我。那花的颜色粉白红黄相间,就像是用彩笔涂抹的一样艳丽无比。花圃周边的草坪就像是绿毯,平展地铺在地面上。记得在长春出发前有友人对我说,广州可是一个花的城市。可是因为我来到的时候是早春,在广州却没有看到太多的花,心里一个劲地嘀咕空有虚名。这一回看了陈家祠前的花圃才扭转了我的偏见。 走近一字排开的前庭,中间一个大门,门上方大书“陈家书院”四个大字,这引起了我的疑惑,不是说“祠堂”吗,怎么又叫起了“书院”?刚好有一个女讲解员正说着,凑过去一听,才知道,原来,这里原本广东散居在72个不同地方的陈氏家族人合资在城里修起的,祭祀祖宗的地方。因为建筑规模宏大,大部分房舍闲着也是闲着,所以就成了外地来广州求学的陈氏子弟住宿和学习的地方,祭祀的功能反而降为次要地位了。因为陈氏子弟很多,又赶上清末全国掀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热,陈氏家族就在这里办起了实业学堂,让陈氏子弟学些发家赚钱的真本领。而陈氏的族人从此都认为,鼓励子孙读书求学是对祖先最好的报答。就这样,书院的大名就取代了祠堂。 抬起头,让我吃惊的是,那高高的房脊上,竟然都是五颜六色的琉璃装饰,从各种花卉、动物到各种人物,可谓是五花八门。 走进大堂,里面别有内容,那屏风隔断,还有各式各样的门窗,清一色的缕空雕塑,而且那材质居然是石头。而那石头,却是清一色青黑色彩,显得沉稳而庄重。再细看那缕雕的图案,内容也十分庞杂。有桃园三结义、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有郭子仪拜寿、有王母娘娘蟠桃会、有领八仙过海……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混合在一起,让人匪夷所思。不过倒是可以看出,当时那些层次不高的匠人,是把他们的所有“知识”都用上了。这种平民化的生活情趣,让今天的人们看了,不但不会感到别扭,反而有一种温馨的亲近感。 面对如此庞大的艺术庭院,我不禁疑惑起来,广州,是一个经历了多灾多难的城市,很多古迹都荡然无存。但是,陈氏祠堂,却在大风大浪中挺了过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其中,第一个原因是它建成较晚,第二个原因是,一直有主人经管着它,请看它的经历: 1888年开始兴建; 1894年最后完工建成,历时6年; 1905年,陈氏族人在此建立实业学堂; 1933年,陈氏族人在此兴办文范中学; 1947年,陈氏族人在此兴办集贤纪念中学; 1950年,中国解放陈氏书院收归国有,广州市政府在此兴办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8年,陈氏书院正式被广州市文化局接管,并开始对其全面大修; 1959年,广州市文化局在陈氏书院成立广州民间工艺馆,同年对外开发供人参观; 1962年,广州市正式确认陈氏祠堂为广州重点广州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陈氏书院的主体建筑被新华印刷厂改造成印刷车间;同年,陈氏书院的东部和后院,被广州电影机械厂占用,并建起了厂房(后改为复印机厂); 1968年,陈氏书院的前部被广州市第32中学占用,并建起了教学大楼; 1980年,改革开放后,广州市准备恢复陈氏书院的历史原貌,新华印刷厂首先被迁走; 1981年,广州市对陈氏书院主体建筑进行全面大修,恢复其原貌; 1983年,大修完成,陈氏书院主体再一次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恢复原广州民间工艺馆的大名; 1988年,陈氏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陈氏书院由过去的广州民间工艺馆改名为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 1995年,陈氏书院拆除了前院的32中教学大楼; 1997年,广州复印机厂全面迁出陈氏书院的东院和后院; 2010年,陈氏书院前广场清除了垫土恢复了原标高,并复原了前门的石狮子基坐,重树旗杆。 陈氏书院,这个只有120年的建筑,像一个百余岁的老人一样,经历了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变迁。我相信,它的每一片瓦,每一处雕塑,每一寸土石,几乎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想一想,如果没有工厂占领这块文化园地,那些色彩斑斓的雕塑和琉璃文饰,必定会被当作四旧而横扫一空!在那个风起云涌的疯狂年代里,人们早已无心欣赏美了,它,一下子变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灰姑娘。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开启了人们的欣赏美的目光。陈氏书院,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灰姑娘蜕变成一个花枝招展的国色天香的大明星。 走在这一片充满艺术品的老屋里,参观的人摩肩擦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老外,人们都举着手里的相机,把美收入镜头的同时,也把美藏在了心里。 我站在陈氏书院的大院里,不禁想到,中国,有多少文化古迹,劫后余生存下来的真迹实在少得可怜。有一个规律几乎是千古不变的,那就是,凡是战乱年代,都是文化古迹的大劫之年;凡是和平年代,文化艺术品就开始身价倍增;而中国流向海外的艺术品,几乎都是在中国战乱的年代发生的。 为了我们的艺术品不受损不外流,中国,还是尽量避免动乱,避免战争吧。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52-r1324513-journals.html2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