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西欧旅游随笔之一法国篇 |
西欧旅游随笔之一法国篇 |
2011-07-05lvping.com |
西欧旅游随笔之一法国篇 2011,07 火车准点到达巴黎北站,导游告诫大家:“这里是巴黎的穷人区,又是交通枢纽,平时小偷就多。现在经济不景气,大家更要小心。”果然在车站外的垃圾桶边,看到有人捡垃圾,这是我在欧洲唯一见到的垃圾佬。 到了巴黎,跨过了一个时区,时钟要后退一小时。驱车到餐馆用餐,与当地人用餐时间比,算是早的,所以人不太多。下面的节目是乘船游览塞纳河。据说晚上塞纳河的景色更漂亮,原来我们希望乘晚上的游船,欧洲实行夏时制,在伦敦9点天还没黑,如果要看塞纳河的夜景,起码要乘9点的游船。游览完到旅店,会很晚了。于是接受导游的建议,乘7点半的游船。 到达码头前,汽车经过一个隧道,当年英国王妃戴安娜就是在此香消玉殒。 塞纳河是法国东北部的一条大河,它穿过巴黎,流入英吉利海峡。塞纳河像一条丝带,把许多巴黎光彩照人的景点穿在一起。沿着塞纳河,巴黎最重要的景点尽收眼底~雄伟壮丽的巴黎圣母院,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珍藏着好几个世纪古代文物的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安葬拿破仑的荣军院…… 塞纳河上的游船有不同档次,豪华型的船上有乐队奏乐,游客可以享用著名的法国大菜:法国蜗牛、鹅肝酱等;普通型的没有餐饮,分单层的和双层,双层的上层敞篷,下层封闭。我们乘坐的是双层游船,游客基本都在上层。人们在各种语言的解说中,尽览两岸旖旎风光。 游船在夕阳的照射下从码头起锚,沿着塞纳河行驶,到西岱岛游船转头,从岛的另一侧驶过埃菲尔铁塔,然后回到码头。 为了得到最佳摄影位置,一上船我就直奔船头。巴黎的主要景点集中在塞纳河的两侧,有人把塞纳河比喻成巴黎的水上香榭丽舍大街。塞纳河不太宽,比珠江窄得多,两岸的风光以古建筑为主,乘船游览塞纳河,可以拍摄卢浮宫外景、可以欣赏巴黎圣母院、大宫殿、小宫殿、奥尔赛博物馆等建筑,令你有顾此失彼之感。如果事前没有做功课,收获和感受就少得多。沿途不仅能观看两岸的建筑,还可以欣赏建在河上的桥梁。30多座建造年代不同、形式各异的桥,横跨塞纳河两岸,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我认为其中的亚历山大三世桥,是他们中最美的桥,桥头上,镀金飞马雕塑,是俄国皇帝亚历山大送给法国的礼品,金色的栏杆上的有华美的雕饰。该桥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纪念俄法联盟的缔结,也将香榭丽舍大街与荣军院连接起来。 在法语、英语和汉语的解说中,我们开始了充满浪漫的塞纳河船游。过去游船的解说只有法语、英语,现在中国游客多了,于是增加了汉语解说。我们所乘的游船,起码有3个中国团队。一艘艘观光船载着游客沿着如诗似画的塞纳河来往穿梭,河堤两岸绿树成荫,人们或在绿阴下散步,或在岸边休憩,在夕阳下,悠闲的巴黎人席地坐在塞纳河畔,喝着饮料,吃着食品,每当游船经过,不少的人向船上的游客挥手致意。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下,居然也有不文明的行为,这大概也表现了少数的巴黎人不拘小节吧! 塞纳河边的巴黎人 塞纳河边的巴黎人不拘小节的人 塞纳河上的桥 西岱岛到了,2000多年前的古代巴黎,只是是塞纳河中间西岱岛上的一个小渔村。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在此定居并逐渐将其发展成城市,公元3、4世纪命名为“巴黎”。一座又一座漂亮的大桥不时从头顶掠过,每个桥洞都雕刻有精美的人物塑像,默默地注视着往来的各色人流。桥上迎着凉风休闲的巴黎人,也会和游船上的人挥手致意,我身旁的几个活跃的说英语的青年,不仅挥手,还用英语大声喊:“I love you。”终于在过一座桥的时候,得到了一个男青年的回应:“I love you too。”随后桥上那个青年端起一支“冲锋枪”,向游船扫射起来,好在枪中射出的是水而不是子弹。船是迎风行驶,而且风比较大,我们“幸免于难”,船中部的游客就纷纷中彩了。 远远地看到埃菲尔铁塔,船上的相机又是一阵卡卡响。过了埃菲尔铁塔,游船向前行驶了一会,就掉头返航。 第二天,导游想早点出发,这样早一点到埃菲尔铁塔,排队可以排到前面,让旅店安排七点用早餐,但是旅店说七点已有安排,只能安排在7点半。当我们7点25分到餐厅的时候,里面几乎坐满了人,许多人是刚刚坐下。原来是定7点用餐的中国同胞起晚了,使得我们后来的团友没有地方坐,导致我们8点不能准时出发。导游向餐厅提出交涉,waiter说:“我问他们是哪个团的,他们听不懂,我也没有办法。” 导游上车后和我们说:“英国签证手续复杂,中国旅游团相对较少,到了欧洲大陆,中国旅游团多了,吃饭就得像打仗。” 埃菲尔铁塔位于巴黎市区赛纳河畔的战神广场,除了四个脚是用钢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钢铁构成。塔分为三层,分别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米处。他至今仍是巴黎这个世界名城的地标。直到1930年,埃菲尔铁塔始终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到1988年,已迎接来自五大洲的游客1.23亿人次。 1889年5月15日,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巴黎举办大型国际博览会以示庆祝。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上,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300米高的铁塔顶,巴黎人为了纪念他,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等侯电梯的时间我去拍了照。 清晨的埃菲尔铁塔铁塔下巡逻的军警 排队登铁塔的游客 涂鸦 从埃菲尔铁塔俯瞰巴黎 据说埃菲尔铁塔参观的人很多,等电梯往往要排两个小时的队,早上我们告诉导游,排队超过一个半小时,我们就不上去了。大巴开到埃菲尔铁塔北面较高的平台,导游说这里是拍埃菲尔铁塔的最佳位置。大家拍照的时候,导游往前走,去看看排队的情况。不一会他回来了,说现在排队的人不多,叫大家赶快上车。当我们到达塔底的时候,排队的人已经有一百多人,而且以每分钟几十人左右的速度增加。过了一会,导游见另一个塔脚也有人排队了,于是他过去询问,并招手让我们过去,这样我们前面只有五十多个人。导游说每天开几个电梯、哪个电梯几点开,没有准时。 等待的时候,许多黑人拿着埃菲尔铁塔的旅游纪念品来兜售,他们大多还会用简单的中文跟你讲价。我们的一个团友很会砍价,买了金属的埃菲尔铁塔仿制品,可能有人去告了状,立即有一个长的很魁梧的像是头头的黑人,过来指责那个小贩,吓得他连连否认。看来,任何地方都有类似黑社会的组织存在。我观察了一下,买东西的多数是我们的同胞。原因是:非正规商品,虽然质量差一点,但是性价比却高很多。 9点半电梯开始运作,很快就轮到我们。在上电梯前的平台上,我看到了在埃菲尔铁塔唯一的涂鸦- --我们同胞的杰作,这实在没法让我们骄傲。 今天天气很好,能见度不错,我们绕着二层平台欣赏巴黎并照相留念。偌大的巴黎,除了远处的新区,近处高大的现代建筑物寥寥无几。50—60年代,我看着北京拆迁的,天安门前和东单附近拆旧房时,我还出过力。我觉得,大部分四合院的结构和质量都很差,没有保留的价值。但是十六个城楼和连接他们的城墙,基本拆除了很可惜。北京的城门,今天仅存“一对半”,“一对”是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半”是德胜门箭楼。几百年的古建筑,说拆就拆了,不仅有无知的因素,还包含了个人的喜好。可惜呀!现在一些地方还在拆,看来,城市的规划,古迹的保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荣军院前的广场停留片刻,驱车前往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位于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教堂在1345年建成,工期历时180多年。巴黎圣母院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开放改革初期,我国引进的第一批外国电影就有《巴黎圣母院》。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姑娘埃斯米拉达及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略微排了一下队,我们进入教堂,教堂正在做弥撒。对宗教我是门外汉,感受了一下里面的气氛,在教堂里绕了一圈,看看教堂的建筑,拍了几张照片,(当然没有使用闪光灯)就出来了。 导游问大家:“是先去老佛爷购物还是先打仗?” 各位可能会奇怪:一帮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到巴黎跟谁打仗? 巴黎圣母院3张 老佛爷百货商店 其实到了外国,我们总是和自己的同胞打仗。前面已经提到过,吃早餐的时候,另一个中国旅游团占了我们的座位,现在吃饭有同样的问题。尽管导游在到达前半小时已经打电话给饭店落实用餐时间、用餐人数,但是有的团队哪怕比你早到一步,就会坐下不走,还美其名曰:“都是自己同胞,还分什么你我。”这样你就要到饭店的外面马路边站着等,用广东话讲就是“企街边”。(之后我们遇到过这样的事)我们有自知之明,知道争不过年轻力壮的同胞,只好错开用餐高峰。于是一致回答:“先打仗!” 大部分旅行团都会被带去老佛爷购物,我朋友的女儿在邮件中说:如果你不想去全世界的游客都去的“老佛爷或巴黎春天”,我可以带你去法国人买东西的商场。然而旅行社就是安排去老佛爷购物。老佛爷商店一楼人头涌涌,绝大部分是中国游客。此举还为居住在巴黎的同胞,增加了就业机会。LV店外排着长队,等候入内选购、交款处排着长队、办退税的地方排着长队。我们没有采购任务,我太太在买香水的柜台前试了几种,没有喜欢的。于是,又到楼上服装柜台转了转。3楼的LV专卖店购物人寥寥无几,当然也没有中国人面孔的售货员。 下楼遇到我们的团友,她说:“我见过有钱人,但是没有见过这末有钱的人,一下子买了17块欧米伽表。”开放改革以来,确实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希望他们的钱,来得合法(且不去追究合不合理),也希望他们在流水似的花钱的时候,不要忘记我国西部地区的许多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一些团友满载而回,在去协和广场的途中,欣赏刚刚购买的物品。在协和广场,部分团友要养精蓄锐游览凡尔赛宫,不想下车了,我和几个团友下车照了几张相。大巴向凡尔赛宫驶去。 1660年,路易十四国王决定将王室宫廷迁出喧闹的巴黎,以凡尔赛的狩猎行宫为基础建新宫殿。1710年,整个凡尔赛宫殿和花园全部建成,成为欧洲最大、最豪华的宫殿,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1762年法国王室由卢浮宫迁来此处。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凡尔赛宫被多次洗掠,沦为废墟。1833年,路易。菲力普国王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协和广场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的镜厅 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宫的镜厅 凡尔赛宫有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不少我国古代的精品瓷器。 镜厅最为宏伟,是凡尔赛宫最著名的大厅,一面是面向花园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00多块镜子组成的巨大镜面。镜厅拱形天花板上是巨幅油画,厅内墙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柱子为绿色大理石。天花板上吊着24个巨大的水晶吊灯,皇族经常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舞会。 凡尔赛宫的建筑风格引起俄国和奥地利等国君主的羡慕仿效。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郊外修建的叶卡捷琳娜宫、奥地利在维也纳修建的美泉宫等等,都仿照了凡尔赛宫的宫殿和花园。去年我游览过圣彼得堡的叶卡捷琳娜宫,宫中的镜厅在叶利钦时代进行过维修,相比之下叶卡捷琳娜宫的镜厅更加金碧辉煌。 从凡尔赛宫出来,朋友的女儿已经在出口等我们了。我们向导游打过招呼,和她们一家一起自由活动。她带我们去一个和老佛爷同等规模的商场,尽管今天放假,商场里售货员多过顾客。在商场里的LV专卖店,用我们导游的口头禅形容:鬼都不多见一个。 吃了一餐法国人常吃的便饭,他们送我们回旅店。 巴黎的凯旋门并非只有一座,但最为著名的是星形广场凯旋门。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这些大道就象一颗明星放射出的灿烂光芒,因而,凯旋门又称“星门”。1970年戴高乐逝世后,改名为戴高乐广场凯旋门,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是巴黎四大代表建筑之一:艾菲尔铁塔,星形广场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这里是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又是周围的最高点。凯旋门高49.54米,从凯旋门的顶部平台可以鸟瞰巴黎名胜。俯视在凯旋门下修建的12条放射状道路。 1805年12月,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击败了俄奥联军,决定修建凯旋门,迎接凯旋而归的法军将士。但后来拿破仑被推翻,工程中途辍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工程才得以继续,1836年7月29日凯旋门举行了落成典礼。但是拿破仑没能见到凯旋门的建成,1821年5月5日,他在被流放的圣赫勒拿岛上去世。去世十九年后,1840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经过凯旋门后被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荣军院。 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无名烈士墓。 凯旋门是每年7月14日国庆游行队伍的出发点。 凯旋门外墙上刻有巨幅雕像,其中《马塞曲》最为著名。 原来还想登上凯旋门,由于昨天上过埃菲尔铁塔,今天行程比较紧,就只在门下和周围欣赏、拍照。回到车上时,发现我们的司机遇到了麻烦。两个法国警察在查他的行车记录。 欧盟对大巴司机查得很严,每部车都有记录磁盘,记录行车时间、行车速度等数据。每天从启动汽车到汽车停下,不能超过12个小时,每行车200公里或两个小时,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以保证行车安全及汽车的良好状况。这部车前几天有超时记录。我们的司机丹尼尔是意大利人,不懂法语,双方交流颇有困难。丹尼尔告诉警察:那几天,他休息。又来了两个级别高的警察,他们也认为不应该查丹尼尔。为此耽误了一个半小时。香水博物馆就不去了,直接去卢浮宫。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占地(含草坪)约为45公顷,全长680米,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1204年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对拿破仑来说,每一幅杰出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拿破仑失势后,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来到卢浮宫,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由于法国人的外交手段及说服力(也可以说是狡辩能力),仍然有许多被掠夺的艺术品留在卢浮宫。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 凯旋门 巴黎警察在找茬 卢浮宫 藏品中有被誉为镇馆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罗丽莎》油画和《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石雕,还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和东方的古董等。如今馆藏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万件。 卢浮宫绘画馆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比较杰出的作品有:路易•达维德的《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大典》等。有所有绘画作品中,最受人瞩目的自然是达•芬奇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被置放在卢浮宫二楼中间的一个大厅中,外面用玻璃罩着,显然是特别的保护。在这幅名画之前,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那温和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生动异常,仿佛她就在你身边。 过去总说国人在外国的博物馆拍油画使用闪光灯,这次我特地在《蒙娜丽莎》展品前观察,当闪光灯频频闪光的时候,绝大部分是白皮肤观众。 从卢浮宫出来,离饭店不远,按导游电话定的时间步行到饭店,这一仗大败,要等40多个人。导游马上到附近另一个饭店联系,转到那边只需等十来个人。饭后车还没来,导游电话连系司机,丹尼尔说正在交罚款,估计还要一小时。我们到附近的一个街边公园坐了一会,车仍然没来,又等了一小时,车才来。丹尼尔再三向大家道歉,因为不是他的责任,大家都没有埋怨。其实他把我们送到卢浮宫后,就去警察局了,交罚款用了近4个小时。 导游跟我们说:你们看他像是被罚了3200欧元的样子吗,(相当他一个月的收入)他肯定回公司后让公司找违规的司机补回来的。 驱车往第戎,第戎只是路过,没有游览项目。到第戎已经差不多9点了,晚餐后去旅店。第戎正在建有线电车的轨道,许多路改为单行,丹尼尔的GPS也傻眼了。本来马路就不宽,再封去一大半,旅游大巴又长,我从车内的后视镜看丹尼尔一会向左打方向盘,一会向右猛回方向盘,实在是考验司机的技术。几次停车问路,10点多才到达旅店。今天的坏运气还没结束,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订房传真和导游的底单有差别,旅店又客满了。于是又联系其他旅店。我和太太与导游、司机打的去另一个旅店。上床已经12点过了。 第二天从第戎出发,行车一个多小时到达边境,没有停留直接过关,进入瑞士。法国的行程结束了。 法国人給我的印象是办事慢条斯理,交警抄一个牌,可以花一个多小时。 法国古迹和旧的东西的保留,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50年,我在北京乘坐有轨电车,除了一环的环线,还有出前门和崇文门的线路。五十年代中开始,作为落后的交通工具,不到十年有轨电车就在北京消声灭迹了。这次在欧洲,法国、瑞士和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见到有轨电车,在法国的第戎,还在新铺设有轨电车的轨道。联想起九十年代末,我们的大部分家庭和旅店早就将电视机,更换成方角、平面,而美国、加拿大,仍然在看园角电视。我们单位使用的电脑已经升级为奔2、奔3,在惠普、摩托罗拉等世界知名公司的办公桌上,还可以见到386、486甚至还有286。 这种说得好听是追求先进,说得不和听就是喜新厌旧的心态,这可能也是我国许多人,对古建筑的态度。 法国的农村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00024-r1327124-journals.html19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