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新月从何处升起-----土耳其印象

新月从何处升起-----土耳其印象

2011-10-12lvping.com


  一、布尔萨回首

  细密的雨丝已经退却,远处的山影逐渐清晰。沿着粗粝石块铺就的窄巷小街向绿色清真寺方向前行,稍一转弯,视野便觉开阔。越过密集的红瓦白墙民居,越过飘散着午间祈祷音乐的圆顶尖塔,再越过几株高耸的雪杉,便可看清楚极远处的高山连同山顶的片片浮云。

  此刻,我在极力揣测,700年前,和我一样攀上这个山头的那些满脸烟尘、骑着阿拉伯马、拉着双弯弓的奥斯曼突厥武士们的复杂心境。

  “舂米便舂米,割稻便割稻,撑船便撑船”,这是鲁迅笔下打工仔阿Q流浪生活的写实。其实用来形容描绘从七世纪中叶起,部分突厥部落由东亚向西亚迁徙的历史境遇,也并无不妥。

  那是同样强大尚武的唐王朝强力打击的结果。脆弱的部族联盟被一个更为组织严密的文明瓦解,一部分人改弦易辙,从此融入中原农耕文明。另一部分人,或许更加酷爱那种无拘无束的草原游牧生活的浪漫,他们低吟着苍凉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步一步走向遍布雪山大漠的远方。

  漂泊,后面还是漂泊。异乡,前面是还异乡。

  衣衫褴褛的流浪者群体在欧亚大陆之间、干旱少雨的安纳托利亚平原上率性地游荡。这是一段新的创业历史的开端。

  画家黄永玉为聪明的小蛇题过一句话-----“听说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我有一副柔软的身体。”200年前,他们出走之前,曾经给柔然部蒙古人打过铁,被称为“锻奴”。 200年后,他们给强悍的波斯人站岗放哨,四处征伐。后来又为邻近的阿拉伯王朝军队打拼。

  这些面色黝黑、好勇斗狠、善骑射、敢担当的外来者逐渐为新的主子们赏识。征尘扑扑的武士们当然不满足卑微动荡的生存状态。他们是那个时代悟性极强的学习性群体。在和小亚细亚半岛当地民族数百年融合过程中,他们渐次完成了打工---搭车----开车的狂飙三部曲。

  阿拉伯人势力日渐衰弱,远道而来的客家---突厥人一步步从伊斯兰文明的边缘地带走向权力中心。大约970年,一支突厥“塞尔柱”部落,进入中东穆斯林传统核心城市。在巴格达几度废立统治者,控制数任哈里发(大食君主),不久便大权独揽。1242年,塞尔柱与蒙古人交战屡屡失利。塞尔柱人管辖内另一个起初只有430人家的突厥人部落渔翁得利,趁势而起。后来,中东问题的专家美国人戴维森感叹地写道----一个由边疆武士组成的小小酋长国在一百年里演变成一个横跨两大洲的庞大帝国。

  1299年,这个部落的最高首领奥斯曼改称埃米尔(伊斯兰教中一城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1300年又自称苏丹(意为“尊贵的”,相当于阿拉伯帝国一个省份的最高教政长官,)。 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庭在小亚细亚重镇布尔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此处,这股冉冉升起的新势力,就是后来威震四方的奥斯曼帝国。从山城布尔萨奔涌出金戈铁马的洪流将使整个欧洲为之震动。

  “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陈。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这是突厥西迁前,他们的老对手唐高祖李渊和大将王仁恭的一段精彩对话,我们可以由此窥探到这些草莽英雄的作战方式。

  他们世代传承的坚忍不拔与血性狂野,经过伊斯兰文明的洗礼和新式火器的加盟,显得更加强悍张扬。

  又过了200年。

  奥斯曼帝国第七位君主,穆罕默德二世上位。这位雄心勃勃的19岁年青人,已经有能力去摘取基督教世界熠熠闪光的红苹果-----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号称“永不沦落的城市” 君士坦丁堡。

  1453年,奥斯曼大军兵临城下,这也意味着奥斯曼帝国进入了了与新旧欧洲激烈对抗的新的发展阶段。

  从草原驰向海洋,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华丽转身。1000年前,他们是中国人的邻居和麻烦。500年后,他们变成了欧洲人的邻居和麻烦。

  帝国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实战军队,是第一个使用火枪和加农炮的军队。攻击高大坚固城墙的是著名的乌尔班大炮。炮长达17英尺,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足以容纳一位成人,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l600磅(726.4千克),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它的射程大约为1英里(1.61千米),需用60头牛200个人才能移动。在14个炮兵连长达两个月的猛烈轰击下,这个在公元330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建立的欧洲最大中心城市颤抖着崩溃着,“连教堂里的图画也在冒汗”。在另一条战线上,奥斯曼人买通热那亚人(守城部队一部分)并沿其控制的加拉塔区边界铺设一条15公里长涂满油脂的木板滑道,把70艘战船从陆路拖入金角湾,演出了“陆地行舟”的神话,完成了对君士坦丁堡的海陆合围。经过激烈的战斗,奥斯曼军队终于在5月29日攻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被杀。无数财宝被抢劫, 6万居民被卖为奴,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被改为清真寺。博斯普鲁斯海峡边屹立1000年的基督徒圣地君士坦丁堡,从此有了一个新名字----“伊斯坦布尔”。

  就在同一年,伊斯兰教哈里发(意为“安拉的使者和继承者”)将其职权转让给奥斯曼家族,奥斯曼国家于是成了中世纪伊斯兰传统的正宗继承者,奥斯曼苏丹也成了伊斯兰世界的最高精神领袖。1574年,奥斯曼人又征服了巴尔干、埃及、阿曼、也门和除摩洛哥以外的整个北非,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庞大帝国,整合了中东阿拉伯世界整体力量。借助于帝国的统治,伊斯兰教传播到了欧洲巴尔干地区和塞浦路斯。

  这是一位当时外国人笔下帝国军队威武行进的生动描写----

  “土库曼和鞑靼人的轻骑兵阿金吉斯和德利开道,接着是卡哈齐巴西(官名,骑兵队长)领导的精英重装骑兵前卫,安纳托利亚和鲁梅利省的西帕希(重装骑兵居多)在两翼行进,并保护后方辎重,军队的中坚是加尼沙里步兵(近卫军),苏丹和其他官员,以及炮团和工程兵团。”

  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有非常严格的纪律,士兵禁止喝酒,要定期理发和漱洗保持清洁,军中全体肃静,严禁无谓的娱乐浪费精力。只有带有训练性质的马上标枪竞技和射箭比赛得到允许。奥斯曼军队衣食朴素,营帐整洁,公厕卫生,酒精绝迹,军容肃穆,这一切无不令欧洲的观察家们惊异。

  欧洲的羊毛毛织品,俄国的毛皮和奴隶,印度的香料,中国的瓷器和丝绸源源不绝地由海陆各方汇聚在伊斯坦布尔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欧亚大陆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方人以敬畏的眼光注视着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

  1525年威尼斯驻伊斯坦布尔的代表向国内报告“我不知道哪个国家能比这个国家更为得意。它蒙受上帝的全部恩赐。它操纵着对所有国家或战或和之权,它富有黄金,人力,舰船,并使世人都听命于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它相比。”奥匈帝国驻伊斯坦布尔的大使对奥斯曼政治人事管理制度赞赏有加----“人们在部门中得到升迁,靠的的是功绩。这种制度保证了各种职务只委派给能力相称的人”。

  由于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拥有领土,以及帝国强大的陆海军力量,奥斯曼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俄国、波兰,法国、威尼斯等强国均有频繁的战争和外交交往,成为参与欧洲事务的重要力量。

  奥斯曼第十代君主苏莱曼一世在位46年,执政期间,除征战外,还重视教育事业,爱好文学,擅长诗歌、散文,著有《战争日录》一书,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军事统帅,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获得了重大成就。他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其势力“从多瑙河蔓延到尼罗河”。历代苏丹和大臣致力于建造和慈善基金会等,城市外观完全改变。土耳其建筑物的兴建在苏莱曼一世时期达到辉煌的顶点。伟大的建筑师锡南的作品点缀了伊斯坦布尔亮丽的天际线,喷泉、清真寺、宫殿充斥各个角落。1557年落成的苏莱曼清真寺被认为是他的传世之作,是奥斯曼人征服亚欧非三洲胜利的象征。四座尖塔和十条长廊, "十"象征着苏莱曼是奥斯曼帝国的第10位苏丹;"四"象征着苏莱曼是统治君士坦丁堡的第4位苏丹。它的庄严圆顶,比同处首都的查士丁尼圣索菲亚大教堂还要高16英尺,以此来炫耀帝国是前无古人的。

  伯纳德•路易斯在专著《中东:激荡在辉煌的历史中》充满激情地赞颂到,“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在高峰时代,是傲视群伦地气派——在许多方面,它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当时的最高点……穆斯林是头一个为完成这个目标而作出巨大进步的群体,他们缔造出一个宗教文明,它超出了单一种族、或是单一地区、或是单一文化的界限。中古盛期的伊斯兰教世界是国际化的、种族多元的、民族多样的,甚至可以洲际连结的。”。

  奥斯曼帝国,正是伊斯兰文明鼎盛时期最辉煌灿烂的杰出代表。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443-r1335855-journals.html20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