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恒山纪游 |
恒山纪游 |
2011-10-13lvping.com |
2011年10月3日下午,我乘五台山至大同的汽车告别描金历史与青灯古佛之美的五台山,黄昏时分抵达应县,远观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佛宫寺释迦塔后,转车前往北岳恒山所在的浑源。 翌日晨,从下榻旅店南望,不远处恒山山峦绵延起伏,乘当地公交车前行,车近恒山,山景逐渐清晰、也许是浑源一带整体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并不悬殊之故,恒山看上去显得并不高峻,但群峰连成一线略向东北倾斜的山形,倒是有点古人所云 “恒山如行”的感觉。 车经悬空寺至恒山山门处停下,山门尚未修建完工,显得有些简陋,未形成与五岳相称的规模与气度。北岳恒山在五岳中的地位仅次于东岳泰山,有“人天北柱”之誉,但如同嵩山少林寺之于嵩山一样,位于恒山悬空寺名气倒要远高于恒山本身,许多游客只到悬空寺而不到恒山。或许正因为如此,名列五岳的恒山还只是4A级景区,旅游配套设施也不完备。从山脚下的山门至半山腰中心景区旁的停旨岭虽然已修成了登山公路,但并未配置景区旅游车,而任由社会车辆载客上山。也许我到得较早,未见能载客上山的车辆,便决定沿着登山公路步行上山。 清晨的恒山寂静而清新,初升的朝阳在云层间露出一角,远山近岚染上了一抹晕红。走了近四、五十分钟,路边出现两株千年油松,我精神为之一振,看来中心景区就在眼前。转过一片山岭,远处天峰岭山崖间出现点点红墙黄瓦的古建筑,隐隐传来道观悠扬的道乐,我终于到恒山中心景区的起点停旨岭。 停旨岭因过去皇帝祭祀北岳时,恒山官吏在此停接御旨而得名。那里建有一座真武庙供奉北岳真武大帝,可以说恒山中心景区的起点就是停旨岭上的这座真武庙。庙宇不大,香火也不旺。庙附近有四棵松树,被称为四大夫松,其中庙后侧的一株名为御大夫松,传为唐玄宗所封。可惜四松中有的松树松针看上去有些枯黄,似少了点生机。 游罢真武庙,举步登山。见东侧一处山湾峭壁上镌刻“恒宗”两个大字,遒劲雄浑,为明成化三十年时大同知府张升所书,此处因而取名“大字湾”。由此前行至半山腰恒宗殿的登山路名曰“步云路”,山路一侧为危崖欲倾的绝壁,另一侧是深谷,“云路春晓”被列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漫步石级走在步云路上,走不多远就见山崖边屹立着一株参天古松,此松曰“悬根松”,此地名曰“虎风口”,“虎口悬松”也是恒山古十八景之一。穿过悬根松,前方一处光滑的岩石路面上有一些蹄形小圆坑,浅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传说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修道恒山时,骑白驴出入其间而留下的驴蹄仙踪。后人称之为“果老仙迹”,并称此山岭为“果老岭”,此又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继续前行,山路两旁古松、豹榆等树木夹道,沟壑间植被茂密,人在林荫道上行,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新之感。相传此一带生长着一种紫色的灵芝,很是珍贵,明嘉靖皇帝曾派员在此采得十二株灵芝,因而此段登山路又称为紫芝峪。 峰回路转间,道左出现一座木质牌坊,上题“人天北柱” 四字,为清道光皇帝御笔。过牌坊,面前一亭,内有北岳大帝坐骑塑像,亭后是一处名为接官厅的建筑。厅旁一座四柱木结构方亭,名曰玄井亭,亭内并列两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质大相径庭。一口井水如甘似露,清凉爽口,另一口井水则奇苦浑浊,难以下咽,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现在甜井有盖并加锁,游客无法取泉一饮,此举有些莫名其妙。 继续前行,路左侧一德峰山崖间有一名为“北岳寝宫”的庙宇。此庙依一石窟而建,石窟名曰“飞石窟”。传说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时值隆冬,因大雪封山受阻于河北曲阳,只好在那里遥祭北岳。正祭典之时,突有一块巨石从恒山飞落舜帝前,舜便将此石封为“安王石”,并建庙宇,这便是“恒山下庙”。恒山灵石飞去后形成的空窟,名曰“飞石窟”,后人在此建“北岳庙”,称“恒山上庙”。明时扩建恒山建筑,另在恒山主峰天峰岭的半山崖间建北岳庙即恒宗殿,而将其下方飞石窟北岳庙改为北岳寝宫。 紫芝峪的尽头就是恒山著名的恒宗殿,又名贞元殿,俗称朝殿。登100多级台阶来到殿前,见此殿为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殿内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神座上方悬挂清康熙皇帝御题“化垂悠久”匾额。 恒宗殿西侧有一石名为“金鸡石”,据说以石击之,酷似雄鸡鸣叫。我以石叩之并无此音,看来此石已非原物。据说从朝殿东望,翠壁丹崖处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动下犹如绵羊吃草,称为“玉羊游云”,与“金鸡石”并称为“金鸡玉羊”,也为恒山十八景之一。不过我没有看到此景象,也许斗转星移,加上近年恒山新建登山索道,有些传说中景点已面目全非了。 离开恒宗殿向西北方向上行不远就到了会仙岩,那里依崖壁而建有道观,名为“会仙府”。殿前几株古松将庙宇点缀得颇有点仙境古意。附近悬崖上有“天地大观”、“壁立万仞”等摩崖题刻,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也有题刻“灵山耸秀”在此,而康熙御书的“化垂悠久”碑置于庙旁的御碑亭中。从风景而言,会仙府应该是恒山绝胜处。 会仙府西北侧通往天峰岭峰顶的登山道还在整修,禁止游客攀登。我从道路缺口处大胆前行,过通元谷向主峰峰顶而进发,经过一株名为姐妹松树龄有1500年的油松时,原本有些阴沉的天空开始下起了雨。我打开行囊取出雨衣穿上后沿兲峰岭峰脊上行,不一会四处已是雨雾一片,难辨东西。 终于冒雨登上了恒山主峰峰顶,那里有一块地理标志碑石显示天峰岭海拔2016.8米,在五岳中恒山海拔高度仅次于西岳华山,排行第二。伫立峰巅本可以居高临下一览恒山群山风光,无奈雨雾笼罩看不到四野景色,只能想象“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倒是山腰间真武庙的道乐穿透雨雾,时断时续飘上峰顶,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走下山巅,行至会仙府,雨渐渐停歇,一路观景,并呼吸雨后山峦间清新空气,颇感神情气爽。走走停停下山至北岳寝宫旁的一岔路口,那里有路通往姑嫂崖,为我上山时未曾到过的景点,便特意前去一观。姑嫂崖是一处建在悬崖间的凌空两层小庙,有点小悬空寺的味道。正在游览间,忽问一少年急呼“云海”,回首但见雨后山谷间云气升腾,弥散在峰峦间,景色殊为美妙。 回到停旨岭,上了一辆私人营运的小汽车下山前往悬空寺。恒山天峰岭与翠屏峰两相对峙,之间的峡谷名为金龙峡,峡谷间建有恒山水库,此水库在天峰岭可看得很清楚。悬空寺就建在金龙峡峡口处翠屏峰的崖壁间,与多少有些冷清的恒山天峰岭相比,翠屏峰下的悬空寺则游人如织,130元的门票并没有挡住游客游览的热情。由于悬空寺面积狭小,不得不分批游览,每批控制一定人数,因而游客需排队参观,据一名刚游览完悬空寺的游客言,其排队竟然花了近三个小时,如此场面堪比去岁的上海世博会了。 购票进入景区,寺前下方一块崖石上刻有“壮观”二字,据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浏览后所题。仰望悬空寺,但见此寺凌空构建,横木为梁,上载悬崖峭壁,下临陡峭深谷,体现出精巧的建筑艺术。民间谚语“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表面看似乎支撑起悬空寺的是那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但进寺实地细观,感觉有的木柱其实并不受力,且略有晃动,看来支撑起悬空寺的是其自身精巧的结构,而寺底下安置那些木柱更多的是给人以心理安慰。 悬空寺除了高超的建筑艺术外,其另一特色是独具一格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布局,在寺内三教殿里,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共处一室一起受人焚香膜拜,蔚为奇观。 恒山自确立北岳名分以后,秦皇起历代帝王或亲自或派人到恒山朝圣,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名人学士也曾到过恒山,并留下辞采华章。恒山自汉代建庙至明清时,北岳恒山已形成“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的规模,体现出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但现在的恒山已有些寂寥,不复当年。 此次恒山之行,我到了恒山的主要景点和庙宇,有些庙宇如纯阳宫、九天宫、关帝庙之类的庙宇因不在主游览线上,就加未前往,尽管未曾踏遍恒山,但恒山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我已基本领略。我感到作为五岳之一,恒山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和厚重的北国山岳风光是无愧的,恒山是值得一游的名山。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275-r1335884-journals.html24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