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九月里,黄土地上那一串脚印 (一)呼和浩特大风降温 |
九月里,黄土地上那一串脚印 (一)呼和浩特大风降温 |
2011-10-20lvping.com |
跨出9C8989航班舱门,浑身就是一哆嗦,呼和浩特真冷!三个小时前还在受着上海闷热炙烤的我,像被人猛地扔到了16度的低温里,一下子适应不过来,我赶紧在出口通道处加了件衣服。去市中心的机场大巴就在出口处候着,虽然没有醒目的标志,但我问过工作人员后还是很快找到了,上去时人还不多,陆续地,车很快就坐满开了。 在白塔机场通往市区的机场高速上,见到许多通栏标语,横跨在高速公路上方,而在两边下方的角上,画了云彩状的条纹装饰,似草原的蓝天白云,极具蒙古民族特色。标语的下方,分别标注着与汉字对应的蒙古文字,如飞扬的扭曲的马鬃,我几乎分别不出它们的差异。 机场大巴的终点在新华广场,旁边就是锡林郭勒北路。锡林郭勒这个名字我很熟悉。四十多年前,我参军入伍,驻地多伦县,就隶属于锡林郭勒盟。那时看报,除了解放军报,就是内蒙古日报和锡林郭勒报。看到这么熟悉的名字,我就像回到了年轻时一样,激动而亢奋。我兴奋地沿着锡林郭勒路向北走,去寻找住宿地。昭君大酒店的大堂服务员告诉我,在这条路上,越向南住宿价钱越贵,越向北就越便宜。在问了多家酒店之后,在铁路公安局旁边的一条小巷内,我找到了博友宾馆,118元一晚,还赠送早餐。我住下了。 轻装后的我,T恤外套了件深蓝色的夹克,下身是牛仔裤,脚穿徒步鞋,手提一只白色的马夹袋,里面放着我的日常用品。以后的十天里,我就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或匆匆赶路,或悠哉游哉,尽情享受着旅行的轻松和快乐。 呼和浩特火车站就在锡林郭勒北路的尽头,离博友宾馆十来分钟的路程。就像国内几乎所有城市一样,火车站正面是一长排高耸的建筑物,面前是宽阔的广场,不过,呼和浩特站的主楼上还覆着一个蒙古包状的顶,旁饰以云样或心型的纹。而在“呼和浩特站”五个大字上方,则是如缠绕的马鬃似的蒙古文字。正午不算太强的阳光打在主建筑上部黄黄的墙体上,显出一片祥和。 风贴地卷起一股股沙尘,我裹紧上衣僵立在广场西南角辟出的一个公交车站上,等着去往绥远城将军衙署的2路汽车。这里是1、2、17、29、30、34、35等多路公交车的始发站,除了一个小小的用于值班的简陋棚屋外,就是一个路牌。许多像我一样的乘客灰头土脸地站在大风里,像一群呆呆的鹅,伸长脖子朝向车来的方向。好在时间不长,我乘上了车。 将军衙署在哲里木路和新华大街高架路的西北角,火车站过来只有四五站路。在机场进城的大巴上,我曾经注意到过这片老旧的灰灰的建筑,突兀在周边的一大片崭新中,只是没有想到就是将军衙署。 从资料上知道,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的办公衙门,民国时期,作为绥远省主席的傅作义也曾在此办公。衙署不大,院内前后三间厅堂,前为公厅,后为内宅,陈列有一些将军办公的场景。旁边的两厢,看到一幅归化城-绥远城清代城市模型,还有介绍八旗驻防情况,边上两块石头上刻着“镇宁门”、“承薰门”字样,说是原城门的门牌。外面,八旗大旗在风中飘扬,上面是各种颜色的绣图。三堂则辟为绥远九一九起义纪念馆。在二堂外,我看到几个姑娘,穿着满族服装扮着格格相,学着迈不开步的清代女人走路样,惹得不少人哧哧发笑,她们却仍然有模有样不为所动。走出衙署回望,见正门上方悬着一块匾额,上书“漠南第一府”五字。我有些不解,呼和浩特分明地处漠北,怎么说漠南第一府,问路人,皆摇头,我只能带着不解离开。 57路将我送到大召。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即使在阴阴的天色里,一大片金黄的屋顶还是亮亮地刺着你的眼,分外招摇。据说,大召的藏品非常丰富,尤以银佛、龙雕、壁画为其“三绝”,而且它的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也为世人所乐道。我不太懂这些,我只在寺里乱逛。穿过一重又一重的殿宇,走进一间又一间的殿堂,我感受着黑暗和光亮的交错,历史和现实的交汇。我只惊叹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和神圣的信仰,创造出这么多的佛教艺术珍品。 在一连串的视觉享受后,我拐进了边门。一下子,这里没了香火的浓郁,没了有点压抑的沉寂,一个我们常见的月亮门的里边,一小片地里种了青菜和辣椒,还有叫不出名字的蔬菜。中间一条过道,尽头一座两层小楼,是寺院的办公地点。 我问一个正好经过的喇嘛:“这是你们种的?” “是的。”他认真地回答,并点了点头。稍后,他又说,“今年种得不好,明年我们把那边的地开出来,再多种点。” 看得出,这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喇嘛,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白白的脸显出斯文相。从他的语气中,我估摸他应该是一个头。 这所小院的对面,是一座废弃了的殿堂,飞翘的脊角,古古的门脸,透出岁月的沧桑,但也散发出清新之气。和外面刷得红的绿的崭新的殿堂相比,一个是花了浓妆带了金银的俗的妇人,一个是清爽自然素面灿灿的二八女孩。门前两侧有两块壁画,虽然有的地方颜料脱落,还能看出是画的宗教故事里的人物。我想,如果能进入到这些人物的故事里,人会变得纯净吗? 小院的外面有一棵果树,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红红的果子,像苹果,小小的,我叫不上名。树上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已打农药,不能食用。”一个游客对着果树拍着照片,他这样拍那样拍,变换着各种姿势,就像拍着一位绝代佳人。一个游客一声惊呼引来一大群游客,他们围在果树下指指点点,不住赞叹。我在旁边站了十来分钟,没有看到一个人去动一动那棵果树,红红的果子仍然密密麻麻地挂在树上。是木牌的作用,还是宗教的力量呢,抑或兼而有之? 大召外面是一片正在整修的景点,一个穿着硬硬的铁灰色盔甲的人物雕像耸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还没有完工,四周围着聚乙烯的薄布。有意思的是布上印刷的图画,一群骏马或三三两两在吃草,或仰天长叹走向草原深处。远处天际,是一抹宝石般蓝莹莹的湖水,似乎还有羊群隐没其间。智慧的蒙古人民在这种最会让人不经意的地方都独具匠心,反映着对这片土地的大爱,让我感动。 大召的周围有大北街、大南街、大东街、大西街。我在想,能用得到这样古意盎然的名字的地区,它的年代一定不会太短。 向北,走过大南街、大北街,穿过中山西路,就是通道南路,也就是很热门的伊斯兰风情街。我在看呼和浩特市区地图的时候,有一个发现,就是呼市道路在命名的时候大致遵循两条规律,一是东西称街、南北叫路,二是大多用所辖盟市的名称。如东西向的,有海拉尔大街、乌兰察布东街西街、鄂尔多斯大街,南北向的有锡林郭勒北路南路、呼伦贝尔北路南路、兴安北路南路、哲里木路、昭乌达路等等。看到路名,基本可以分辨它的方向。 说是风情街,其实就是将临街的建筑都刷成黄黄的色系,屋顶上堆一个或大或小或绿或白的“洋葱头”,貌似伊斯兰建筑的外表形象,有的还在左右竖着高高细细的塔柱。内里,这些建筑是宾馆、鞋城、婚礼城、饭店。这些建筑大多五六层、八九层,簇新地沿街排列,说不定还是近几年的作品。是不是这里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拆迁,大批古旧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消失了,如果真是这样,就太可惜了。 还好,呼和浩特清真大寺还在,正在整修。雕梁画栋的门楼不大,上方中间嵌“清真大寺”四个字,上下两根横梁上还刻有一些符号,我理解这应该是阿拉伯文字。进入大门,正对着的是礼拜大殿的后壁,壁上写有“见性”、“正心 诚意 修身”、“明心”一组十字楷书。殿壁呈黑灰色,足见年代的久远,而砖缝清晰笔直,砖身规正,非眼下的豆腐渣工程可比。抬头,见一塔矗立眼前,塔尖上塑一新月贴在蓝天之上,竟疑是现实中的弯月高悬,险些惊呼出声。寺内的主体建筑是礼拜大殿,其正门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条和各种植物作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阿拉伯风情。这座大寺初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3年),后经多次扩建修缮,目前还在修整。工人们忙着自己手里的活,我都不好意思去打搅他们,只能自顾自地看着。但想到以后这座大寺将变得更加恢弘而漂亮,我的心里还是高兴极了。 在大寺的宣传橱窗里,看到一份名单,标题是“7月份出散乜帖名单”,下面写有39位个人的捐款数,多的一千多元,少的二三十元,还有回民区宗教局斋月慰问金1万元。我不懂“出散乜帖”四个字的真实含义,但从内容上可辨出大概是捐款的意思。有趣的是,中间还抄录了一段真主的话,用来激励信徒们。我也抄录于此——真主说:把自己的资财用在主道之上,真主重复加倍地赏赐他。我相信信徒们看了这样的话一定会踊跃捐资的,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捐献。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56-r1336178-journals.html2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