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女人花日记(38)走近国门(一) |
[游记]女人花日记(38)走近国门(一) |
2007-07-16 qq.com |
走近国门(一) 清晨,我踏上班车,去中哈边境的国门团场----186团。 车飞快的奔驰着,我的 心情起伏着,心想国门会是怎样的?边境团场和哈萨克斯坦仅有一河之界,界碑是怎样的?那里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是爱国主义基地;自治区十大感动人物付华就生活在那,也是领导楷模郭兵生前生活的地方;有多少屯垦戍边者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也有边境第一哨所;我带着无数的好奇和疑问在脑海里翻腾着。望着窗外飞速的景致,扑入视野的是一望无际、广袤无垠、坦荡如砥的戈壁,地上生长着灌木丛和几株稀疏的白杨树,莽莽无际的就是石头滩。车已经行驶了几个小时,可沿途仍是荒芜人烟,寂寥空旷,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茫茫的大戈壁,连着苍茫的天宇,没有边际,没有尽头,心中涌出一种苍凉、辽远、雄壮,感慨祖国领土的广阔,对土地油然而生敬意。 我们终于到了,我觉得我们好象到了天之边、海之角,是那样的遥远。像内地,村连村,地连着地,要不了几个小时就出了省,可我们三个多小时,才到达另一个团场,不得不感叹新疆的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呀。 这个团场的环境整洁、美观,笔直宽广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楼房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特别是宽阔的广场,洁净、质朴、美观,四周绿树环绕,洁白的玉兰灯耸立在四角,中间是圆形的喷泉。这是团场人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编织出的 最瑰丽画卷,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们迫不及待的奔向本团的一大景观-----国门。望着颜色鲜艳、巍峨、雄伟、壮观的国门,心中流淌的是激动和自豪,祖国这个伟大的字眼,在我心中燃起,我双眼模糊,崇敬之情激荡着我的胸怀,喷涌着我的胸腔。讲解员给我们介绍了国门的历史及形成的原因,我们明白了这座国门是全国唯一一座由华表和天安门的图案组成的外观,以及许多关于边境的感人历史。这座国门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抒写了屯垦戍边几代人扎根边陲的优秀篇章,它包涵了多少故事,象征着边陲人的毅力和意志。 又来到了中哈边境的会晤桥,这座桥是中哈会晤桥。又称中哈吉木乃友谊桥,此桥位于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186团团部西南约600米处,东西横跨中哈界河-----乌勒昆乌拉斯图河(汉语是大小白杨生长的地方),现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汉白玉栏杆,栏杆刻有中国吉祥物龙之图案,中间有一条醒目的由汉白玉镶嵌的白线,系两国分界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次通道是中苏通商、通邮的重要通道。1960年由中苏双方协议修建一木石结构界桥。时称中苏界桥。1974年中苏双方曾协商对木质界桥进行修缮。2002年遵照睦邻、安邻、富邻的方针,经中哈友好协商,新界河由中方投资修建,2006年由农十师186团援建而成。此桥既是我国军民友谊的象征和见证,又是中哈友谊的象征和纽带。 望着界河上生长的茂密、挺拔的白杨树,我惊叹于生长这戈壁的白杨树,它是西北极普通的树,又是不 平凡的树,它生长在土地坚硬的戈壁滩上,耸立在石头滩间,抵抗着风沙和西北风,耐旱、耐碱,没有婀娜的姿态,婆娑的枝干,但它挺拔,伟岸,具有坚强和不屈不挠的品质,它象征着边陲屯垦戍边的建设者,他们守卫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怕环境的恶劣,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和改变着亘古荒远,无怨 |
转自: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01:10008&messageid=2454632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