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巴格达日记-告诉你真实的伊拉克-时政新闻

[游记]巴格达日记-告诉你真实的伊拉克-时政新闻

2007-09-12    qkzz.net

2004年9月19日 星期日 晴
着陆伊拉克

约旦当地时间12时45分(安曼与巴格达时差1个小时)从安曼机场登上飞往巴格达的飞机,心情有几分莫名的激动与紧张。飞机大约飞行了1个小时20分钟,已经昏昏欲睡的我被空姐叫醒。从窗口看出去已经可以看到密密麻麻如火柴盒般大小的城市建筑,感觉城市很大,一条河流在阳光的照射下好似一条银亮的带子蜿蜒其间,应该就是著名的底格里斯河了。
不知什么原因,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了足有十几圈才最终着陆,大概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吧,来之前听同事说过曾有飞机在着陆时遭到武装分子的攻击。走出机舱,一股热浪迎面扑来,在空旷的机场上,烈日的暴晒让人无处遁形。加快脚步进入大厅,到处可见持枪的警卫。一位大概有50多岁的伊拉克行李工主动过来帮着搬运行李,他叫卡拉贡,得知我们是中国人,他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连声说:“CHINA FRIEND!”
机场周围很大的地方都属于管制区,需要乘坐机场大巴才能出去,大巴上没有几个人,一个尼泊尔雇佣军背着M16坐在前排,大巴顺着两边都是水泥隔离墩和铁栅栏的道路行驶了大约十分钟来到一个检查站,有许多荷枪实弹的士兵和保安,但并没有人检查我们,很顺利地坐上了单位来接我们的车驶入公路。路面很平坦,路两旁的椰枣树高大茂盛,来往的车不少,款式大都比较陈旧,有些甚至有点残破:车漆斑驳、没有挡风玻璃或是缺少前后盖,这也算是战争留下的印记吧。这就是那个世界各大媒体每天都在关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吗?似乎比想像的要平静。正想到这里,高架路上一辆被炸毁的美军军车残骸跃入眼帘,耳边猛然想起临行前一位刚刚从巴格达离任的同事对我说的话:巴格达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意外发生……

巴格达当地时间16时30分(北京时间20时30分),终于到达目的地——位于巴格达市曼苏尔区的新华社巴格达分社。

2004年10月2日 星期六 晴
为孩子们祈祷

今天是伊拉克各级学校开学的日子,在这个充满绑架、爆炸、袭击、斩首等各种恐怖事件的国度里,孩子们一样需要走进学堂。

在伊拉克教育部的组织下,记者来到位于巴格达市西部的拉齐混合学校。这是一所男女兼收的混合学校,分初中部和小学部。一进校门就看到一个小男孩抱着一个崭新的蓝色大书包,坐在一把椅子上等候入学,看到我的相机对准了他,他立刻露出了快乐的笑容。开学第一天,学校首先举行的是小学部的开学典礼,孩子们很高兴,两个两个拉着手走到操场上列队站好,见到我们这些异国记者用相机拍照更是兴奋得手舞足蹈,连墙外等着入校的初中部的孩子们也跟着欢呼。在阳光下,孩子们笑靥如花,无法想像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几天来笼罩在心头的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将相机设置到连拍档上贪婪地捕捉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直到荷枪实弹的警卫闯入镜头时,我才意识到战争带来的危险随时都在威胁着这里每一个充满朝气的生命。
正在这时,我的镜头焦点聚在一个一年级男孩的脸上,看得出他同样很高兴,只是他的左眼眼球有一道明显的伤疤,已经没有黑眼珠了,老师说他是在家门口附近玩耍时被突然爆炸的汽车炸弹爆炸炸伤的,战争已经在这个稚嫩的生命身上留下了恐怖的印记。面对他,我不忍心按下快门,迅速将镜头从他身上移开,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9月30日……

9月30日,一个黑色的日子,巴格达先后发生了4起爆炸,二百多人伤亡,其中大多数是孩子。巴格达西部的雅儿库克医院里的场景让人心颤,在一个拥挤的病房里,靠窗户的一张床上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腿、手、头、腹全身多处被爆炸物划伤,母亲在一旁帮她擦拭着伤口,小姑娘露出痛苦的表情。靠墙的一张床上挤了3个10岁左右的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划伤,旁边床上躺着的是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儿,下巴上有血迹,表情凄然,眼神中流露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漠然。
最痛心的消息来自10月1日,做早饭的时候得知,9月29日请我们参加新婚聚会的新郎瓦阿德的一个侄子在30日的爆炸中被炸伤了,伤势严重。对照一下那天拍的照片,居然就是那个穿红蓝横条T恤、一直跟在我屁股后头、让我给他照相的小男孩,我还和他合了影,当时他把还我的眼镜抢过去给自己戴上。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那个可爱的男孩,还记得他热情地帮我们扔装汉堡包的塑料袋和空可乐瓶,他的顽皮的笑容在我脑海里依然清晰鲜活……
来伊拉克的时间不长,太多的孩子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9月22日,第一次到爆炸现场采访,在混乱的现场,镜头遮光罩掉了,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捡到后追着我送还到我手中;采访伊拉克国家足球队,是邻居的小男孩帮我一个一个辨认球员;午夜无聊的时候,又是邻居的孩子们陪我们一起踢球……
开学了,在爆炸中遭遇不幸的孩子们已经无法按时和伙伴们一起重返校园了,然而,更多的孩子还要走进教室,希望不要再有任何不幸发生在他们身上。为他们祈祷!

2004年10月6日 星期三 晴
走进伊拉克天才学校

今天是伊拉克新学年的第五天,我和雇员阿里慕名前往巴格达的天才学校采访。在伊拉克,这样的天才学校一共只有4所,两所男校两所女校,分别位于巴格达的东西部,全部由伊拉克教育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初投资建立。
蓝色的铁制校门不大,门卫是个五六十岁的瘦老头,背着AK-47(按照伊拉克教育部门的要求,从新学期开始所有学校配备武装警卫),见到黄皮肤黑眼睛的记者先是问:“CHINESE 0R JAPANESE?(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当得知是中国人后就用中文连珠炮似的说道:“你好……好不好……很好?”原来他曾经去过中国的南京和杭州。
进入校园,感觉很静,右侧是一个不大的篮球场,空无一人,球场的边上可以看到一些不到一人高、已经无法辨别具体形状的白色雕塑和几株长势不错的椰枣树。教学楼不高,是土黄色的阿拉伯式建筑。进到里边,头蒙棕红色头巾、身着浅色纱质衬衫的副校长纳德尔女士为人热情,谈起学校的情况如数家珍。

穆塔玛埃泽女子天才学校建于1992年,现有学生900人,只有小学毕业考试取得95分以上成绩的孩子才有资格报考天才学校,然后参加学校的单独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智力测试和小学学科综合常识测试两部分,满分为100分。比起小学毕业考试,这项考试的难度大了许多,只有考够50分的孩子才可以获得入学的资格,然后再根据学校的招生计划,从高往低排名,最终决定能否成为“天才”的一员。每年大约有160名学生考入该校,占参考总人数的80。学校的学制是6年,包括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初中升高中没有专门的考试,但是学校每年的期末考试都非常严格,所有无法通过的学生将被迫退学。
学校用的是与其他中学一样的教材,除了开设和其他中学一样的语法、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等中学课程外,还单独开设法文、计算机课(其他学校也在逐步开设计算机课,但条件相对要差一些),学校并未开设专门的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师的日常言行之中。学校的40名教师全部是具有大学教育专业学历、30岁至60岁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女性。学校配有设施比较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的实验室,师资力量是巴格达最好的。为了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每年都会有几名综合成绩排名靠前的高中毕业生被选送到国外参观学习一个月,费用由学校承担。所有天才学校的毕业生都将升入像巴格达大学这样的伊拉克重点大学,其中有将近80的学生选择最难考的医学院,因为在他们看来医学专业是最需要聪明的天资的。
纳德尔副校长告诉记者,这里的孩子都天资聪颖,基础扎实,大家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加上优秀教师的正确指导,每个孩子都将成为国家的人才,所以学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天才”学校。感觉上有点像中国的重点中学。

因为安全原因,伊拉克各级学校开学的日子推迟到了10月2日,与往年相比晚了两周,开学第一天各个学校学生的平均返校率是80,天才学校的学生返校率则达到了100,这一点让这里的老师们都很自豪。
纳德尔副校长亲自陪我们到教室参观,只是因为是女校,所以要老师事先到教室打招呼。参观的第一个班大概有四十多个学生,正在上数学课,老师挨个叫学生到黑板前作习题,同桌的一位同学站起来拿着笔记本做参谋。教室的空间感觉要比中国城市普通中学的教室小一些,橘黄色的课桌略显矮小陈旧,学生们的书包各式各样,都放在地上。讲桌不是横在黑板前,而是侧放在窗户下边,老师是没有座椅的。所有的女孩穿清一色校服:白衬衣、外套藏蓝色连衣裙,有的学生还围着头巾。天气很热,穿着T恤的我早已是汗如雨下,可她门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天气,只有坐在窗边的几个女孩偶尔拿起中国扇扇几下。面对我们不停闪动的相机,没有人直视我们的镜头,也没有人交头接耳,一个个的表情都很平静内敛,精力似乎都集中在老师讲的内容上。拍摄了大约十分钟,纳德尔副校长示意我们到别的教室看一下,显然她不愿意我们过多地打扰孩子们。
接着进入的班级正在上物理课,老师是一位中年女性,围白色的头巾,戴着眼睛,身着豆色的传统阿拉伯式女装。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她不停地在教室里走动,时不时地做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手势并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在座女孩的年纪要比刚才那个班的小一些,气氛也活跃一些,老师的问题一出,几乎全班人同时举手要求回答。
原本希望拍一些学生户外活动场景的,可偏偏今天这里没有体育课,在教学楼口,好不容易发现几个女孩打完水顺着楼边走了过来,可是一看到我端起相机,她们扭头就跑,等了一会看见我站在门口举着相机赖着不走,她们只好一个个低着头、带着羞涩的笑容快步向前走,其中一个干脆用胳膊捂着头跑了过来,没等我按几下快门就跑回了楼里。

这时纳德尔副校长带来一个叫罗素安的女孩子接受我们采访,罗素安穿着和别的女孩一样的校服,12岁的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成熟一些。她是在今年的考试中以99分的优异成绩进入天才学校的。罗素安是个大方的女孩,谈到天才学校,她直接用英文流利地说:“天才学校是全巴格达最好的中学,我们全家都为我考上天才学校而自豪。” 罗素安告诉记者,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工程师,她的理想则是将来当一名医生,帮助别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当被问到每天上学时是否为自己的安全担忧时,罗素安说她家离学校不远,每天都和同学们结伴上下学,她认为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们待在一起是最安全的、最快乐的。谈起对中国的了解,她说:“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是伊拉克的朋友,在伊拉克可以见到很多中国产品。”对于拍照的要求罗素安爽快地答应了,并且眨着大眼睛露出自然、美丽的笑容。
与穆塔玛埃泽女子天才学校一墙之隔就是穆塔玛津男子天才学校,男校建于1991年,有学生850人。这里的气氛活跃了许多,一进校门就看到一群男孩子在打篮球,你来我往对抗得还挺激烈。教室里也很热闹,比起女孩子,男孩们的着装多样、随意了许多,老师提完问题,一个个手举得老高,有的甚至直接站起来争抢着回答。我的出现显然分散了他们不少注意力,面对镜头他们兴奋地露出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所有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就像巴格达每日都耀眼的阳光,无法阻挡。十几年战乱的风风雨雨浸透着他们成长的岁月,年轻的心早已学会乐观、坚强。身处战乱中的孩子们和世界各地的孩子一样拥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天才学校给每一个渴望知识、追求幸福的孩子创造了机会。但愿天才的伊拉克少年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在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下尽情地绽放自己的笑容,不再面对炮火与刀枪带来的恐怖!

2004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晴
跟随大使进“绿区”

2004年10月27日,伊战后首位中国驻伊拉克大使杨洪林前往位于巴格达绿区的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统府递交国书,按照伊外交部要求不准记者跟随采访,但在杨大使的坚持下,伊外交部最后的答复是不置可否,于是我还是做好一切采访准备,一大早就赶到使馆驻地。
深入绿区的难度我是体会过的,位于巴格达市中心的绿区是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在巴格达设立的安全区,伊拉克临时政府、伊美军总部、美英等国的使馆都被安置在里边。因此戒备森严,各个入口都有美军重兵把守,周围有铁丝网和四米多高的混凝土防爆。我曾经三次进入位于绿区边缘的联军新闻中心,从入口纵深也就二三百米的距离,却前后通过了6道岗哨、三次被搜身,手机和相机被拔掉电池。

11时45分,杨大使一行从驻地——巴格达曼苏尔饭店出发,杨洪林大使在三名武警战士的护卫下乘坐一辆车,我和几位使馆工作人员乘另一辆车走在前边。曼苏尔饭店离绿区很近,尽管路上车很多,可还是不到10分钟就到了绿区入口。
高墙林立、铁丝网密布、入口的路被水泥路障隔离成s形,第一道岗是伊拉克士兵,见到是中国人,态度比较友好,顺利通过。往前走大约二十米是美军把守的第二道岗,不远处一辆装甲车和一辆坦克停在路边,炮口正对着我们来的方向,一名美军士兵上来盘查,看到持枪的武警,所以特别认真,司机向他说明来意后,他用报话机联系了一下,可能是没有接到通知,他的态度立刻严肃起来,命令我们:从一旁调头出去。旁边的路很窄,车调头很费劲,那个大兵则在与我们的车保持一定距离后,不停催促:GO! GO! 我们打开车窗试图跟他再说一下,大兵生硬地喊道:NO ! GO!
无奈我们只得绕到另一个入口,在距离美军岗哨二十多米的地方停车,这里的大兵态度好一些,但还是不让进,要求总统府亲自来人接,我们只得通过电话和总统府联系,总统办公室答复让我们到刚才的入口等。重新返回第一个入口所在的路边,等了一阵并未见到有车来接,大家都很紧张,因为旁边就是车流密集的街道,很不安全,杨大使临时决定先到不远处的外交部去。在外交部,经过联络,一位官员上了我们的车,坐在我的旁边。一行人再次返回第一个入口,在那位官员的帮助下找到了接大使的车,是辆蓝绿色的旧奔驰,开车的是个穿着正式的年轻人,可能是总统府办公室的秘书,我们的车跟着奔驰车再次来到最开始到的美军岗哨前。
守卫已经换成一个黑人美军,看到有总统府的车带路态度温和了许多,但是还是不允许我们的车进入,只是要了大使的名字不停地用报话机联系。过了一阵,大使从后边的车上下来,和秘书以及身着便装的武警队长席栓柱一起上了总统府的车。感觉情况不妙,我立刻从美军岗哨对面的一侧下了车,把相机藏到摄影背心里,走到前边的奔驰车旁边钻了进去,并顺手把相机放到车座底下。原来经过协商,只允许大使带两个人进入,使馆的车、武警还有其他人都不得入内。杨大使镇定地跟我说:“别着急,先坐到车上往里走,实在不行再下车。”结果不知道是那个美国士兵没有注意到我,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居然放行了。再往前走三十多米,又是一个岗哨,一个两层楼高架着机枪的炮楼立在一边,下边站了三四名荷枪实弹的美军,还有一辆装甲车停在旁边。一名美军上来盘查,他要了大使的名字和他们的总部联系,还要我们每个人的证件,看了我的证件后,他表示怀疑。大使及时向他解释说,我们都是使馆的工作人员,总算没再盘查,只是让我们把车开到装甲车后等着。过了一会,一名级别高一些的美军又出现在我们的车旁,问了总统府秘书一些情况,还不甘心,居然让他直接给总统打电话,正在秘书为难的时候,那名美军的报话机响了,似乎得到了什么指示,最终将我们放行。这时已经将近下午1时。
终于进到绿区的内部,街道上车不多,感觉很安静,到处可见混凝土防护墙、铁丝网、美军军车、坦克和大兵。过了几条街后进入一条两边都是混凝土防护墙的窄路,绕了几个弯来到一个院落门口,两名尼泊尔警卫没有难为我们,往里走来到一个大门前,这里站着几位全副武装的职业保镖,一只扫雷犬围着我们的车嗅了一圈后,大门打开,在一座不高的阿拉伯式小楼前,大家下车,这就是总统府。我跟紧大使往里走,刚到门口,就听背后有保安喊话:“SIR STOP!”下意识觉得肯定是喊我的,装作没听到,继续往里走,显然这招不行,一个保镖跟上来把我拦住。我心里直打鼓,要是这时候进不去,我可就拍不到我要的照片了。好在,我发现他们只是让我去检查一下相机。那位高大保镖带着我到了一间x光检测室,检测出来以后一名保镖又把我的相机拿过去放到一辆吉普车的后保险杠上,让那条扫雷犬围着车嗅,看到大狗对我的相机并没有特别的兴趣,终于对我放行。
进入总统府,迎面就是总统会客厅,两个高大的保镖站在门前,杨大使和先到的法国大使被安排在一间会议室等候。我则跟随两名分别负责摄影和摄像的总统府工作人员提前进入会客厅。会客厅呈长方形,大约有七八十平方米的样子,内饰简洁,以黄色为主基调。我被安排在大厅侧面的沙发后等待。一同进来的两位工作人员十分友好,告诉记者等会儿总统大使分别站什么位置,在哪个角度拍比较好。

大约十分钟后,总统亚瓦尔和外长兹巴里从侧门走了进来,我抬手就拍了一张照片,一位工作人员示意先别拍照。身着阿拉伯传统服饰、身材高大的总统亚瓦尔得知拍照的是中国记者后,向我露出善意的微笑。先进来的是法国大使,我试着从多个角度拍摄,为随后的工作做准备。
1时35分,杨大使一行三人走进会客厅,主宾分列两边站好,一个简短的仪式,杨大使上前递交国书,介绍使馆工作人员。随后杨大使独自留下和亚瓦尔总统会谈,谈话的氛围很和谐,杨大使流利的阿拉伯语让亚瓦尔总统感到很高兴,谈话结束欣然邀请使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我所做的就是在所能到达的角度贪婪地按动快门。

2004年11月1日 星期一 小雨转阴
春天大街的故事

今天,一场秋雨将湿润与凉爽带到巴格达,位于城西的春天大街一如既往的热闹,拥挤的车流在湿滑的道路上缓缓前行,两边密集的土黄或乳白色阿拉伯建筑在阴郁的天空下显得暗淡无光,行于其间好似走在一部黑白电影的长廊中。隐约间,街道中央隔离带里稀疏的灌木丛中闪出一抹靓色——一束红色的“鲜花”。其实只是一束红色的绢花,插在一个人工隆起的小土丘上,土丘的周围用砖头围成一个长两米多、宽一米有余的长方形。大小两块纸板立在“长方形”的一边,分别用阿文写道:“我们属于真主,这里埋葬的是爆炸中死者的残骸”“真主至大”。
红色绢花斜对面二十多米远,一座乳白色两层小楼正在装修。2004年9月22日,天气晴朗干燥,炎炎的烈日下一群伊拉克青年正在这座白色的小楼前排队等候应征入伍。10时20分,一辆汽车不顾一切地从缓慢的车流中冲出,撞向等待的人群,轰然爆炸,巨响之后白色的小楼面目全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
那是我抵达巴格达的第三天,循着浓烟升起的方位,乘车穿过一个个街区,逆着涌出的车流赶到现场。一个被炸飞的汽车发动机就在眼前,脚下焦黑的碎片散落一地,前方30米,在那个已经塌了半边的小楼前,七八辆汽车在熊熊的烈火中继续煎熬着它们本已支离破碎的躯体。警卫、救护穿梭其间,不断有人从浓烟中被抬出,血肉模糊、生死不明。顺着围观的人流将镜头更加靠近爆炸中心,一阵阵灼热迎面而来,一股股焦糊的味道令人作呕,烈火中汽车内部不断发生的小爆炸,惊得人群纷纷四散奔逃。高压水枪逐渐压住了熊熊烈火,黑色的浓烟渐渐淡去,水火交融之后的汽车残骸上升起白色的蒸汽。愤怒的青年们抬起死者的遗体行于其间,高声抗议!站在路中央的绿化隔离带上,眼前景象触目惊心:一辆汽车残骸里,已经死去的司机面目焦黑,双手还放在方向盘上。
一个伊拉克男孩跑来将镜头的遮光罩递给了我,不知何时它已掉在奔跑的人群中。再次端起相机,莫名的激动,镜头开始颤抖,视线开始模糊,分不清泪水汗水。那一天,6人遇难,五十多人受伤。
这不是噩梦的开始,也不是噩梦的结束。9月21日,也是在春天大街的那个征兵站附近,警察发现了一辆装满炸药的汽车,在引爆过程中,两位平民受伤。9月25日,爆炸后的狼藉尚未理清,还是在春天大街,6名刚刚报名参军的伊拉克青年在返回的途中,被开车呼啸而来的枪手射杀。
就是在这条有着美丽名字的大街上,几天内惨剧一次次上演,同样,就是在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国度里,悲剧每天都在上演。善良的人们将逝者已经无法复原的残骸葬在路中央的绿化带里,立牌以警后人。一束美丽的绢花插在坟头,除却缅怀逝者,还因为每一位生者都对明天充满希望,渴望着和平、安宁的生活早日到来。

摘自:《记者观察》2004年12期 作者:申 宏

转自: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6500&ID=7099993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