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历史名城曼德勒 曼德勒山是位于古城北面的一个小山,又称罗刹女山,是曼德勒的佛教圣地。来到上山的路口,公元13世纪蒲甘王朝灭亡后,缅族人在曼德勒这一带建立起缅族王国。后经朝代的更替,1857年贡榜王朝的国王明东王在此修筑曼德勒王城,作为缅甸的首都,直到1885年缅甸被英国所灭亡。在缅甸历史上曾有过的多个古都,只有曼德勒的王城被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虽然王宫是被毁后重建的。曼德勒现在已成为旅游的中心,映耀出缅甸古代文化灿烂的过去。 在曼德勒旅游,一是看佛教胜迹,二是看古代文化,三是看缅甸中部的田园风光。曼德勒没有仰光的城市大,也没有仰光的商业繁荣,但对旅游者而言则是更方便。仰光因汽车多,可能出于安全的原因,没有见有自行车出租。而在曼德勒则可以很方便地租到自行车。这是外国游客最喜欢的旅游交通工具。买了门票欲进入,却被告知要脱鞋,要赤脚而行。我见入口处是个寺庙,便入乡随俗,打算穿过寺庙后就可以穿回鞋。从这一路而上都是有回廊遮顶的水泥上山路。沿路不时穿过寺庙,但见所有当地人都是赤脚,原来从山脚到山顶部不允许穿鞋。 游览整座山都是要赤脚进行,对于不习惯赤脚的城市人来说,也是个考验。整个东南印支半岛,旅游过程中到处都要脱鞋,伊斯兰教清真寺是这样,佛教院是这样,皇宫也是这样,甚至连一些旅馆也要这样,但这也是东南亚的特色。脱鞋是表示对宗教的虔诚,对主人的对重;也可能是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之故。历史上就曾发生过缅甸国王要求英国使节脱鞋晋见,英国使节认为这样有损大英帝国的颜面,而发生了不愉快的外交问题,当时曾称为“鞋子问题”。后来发展到双方拒绝见面,造成严重的外交冲突。但作为游客是一定要人乡随俗的,只能提着鞋子朝圣了。 曼德勒山沿山路而上沿途都有不少寺庙、一共有八大佛寺。山顶更是一座辉煌的佛寺。从山顶俯瞰远近的山川河流,景色十分优美。蓝天白云之下,阳光明媚,山下四周佛寺佛塔处处,青翠的原野上田连阡陌,远近的小山郁郁葱葱,著名的伊洛瓦底江从天边处宛然而来,弯弯曲曲的地流过缅甸中部的原野,灌溉着这一片肥沃的土地。远望曼德勒城,只见古城之南的城区没有高大的现代建筑,矮小的楼房掩没在大片的热带树丛之中,风光旖旎而原始自然。 在山顶的佛寺中,有一个摄影展览。展示缅甸的国家领导人关心佛教事业的各种场面,只见照片中的缅甸国家领导人无一不是穿着军服,这提醒了我:这是一个军政府统治的国家,连一个小城市的市长也是穿军服的。缅甸在1948年脱离英国独立后,曾有过一段议会民主制时期,1988年发生军事政变后由军政府统治至今。军政府统治可见的好处是铁腕之下,犯罪率低(缅北的毒品生产交易地区除外) 缅甸也是一个佛教国家。佛教提倡向善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而在缅甸,宗教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过大的比重的。人们将过多的时间、金钱、才智放在了宗教的仪式上而不是更多放在内心。这便在客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些是否就是缅甸至今仍然落后的原因呢? 敏东王塑像 曼德勒皇宫位于市区的北部,正方形的皇宫四周被护城河环绕,全部有完整的城墙。城墙上还有缅甸建筑风格的城楼,但那比中国的古城楼简单多了。城内有村庄和居民,还驻扎有缅甸陆军总司令部,东南西北四门全由荷枪实弹的缅军把守。当地人自由出人门而外国人只能由东门进入。门票要5美元。我曾尝试傍晚散步到一个城门,冒充当地人,但还未到门口便被士兵用缅语盘问(可能怀疑我不是当地人),见我不答,便改用英语,态度还是友善的。看来,不懂缅语是无法免费进入的了。 皇宫面积不小,边长2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奇怪的是城外才是城市,而城内却是乡村,浓密的树木下有几处村庄,泥土路边不少地方种着庄稼。皇宫位于正中央。在二次大战中被毁的皇宫原址上重建了贡榜王朝(也称雍籍牙王朝)的皇宫。看上去倒也金碧辉煌。曼德勒的贡榜王朝是缅甸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缅甸于1885年被英国灭亡后,最后一个缅甸皇帝锡袍王(Thibaw)被带往印度,缅甸王室从此不复存在,没有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王室那样幸运地能够保留下来。“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亡国之君的缅甸锡袍王的命运比南唐李后主还要凄惨。据说现在连他的后裔也找不到了,被印度人同化了。 皇宫远没有北京的故宫大,但里面的建筑也很多。有皇帝上朝召见群臣的大殿、居室、妃嫔居住的一大片后宫,金瓦红墙,都是缅式风格。可惜都没有家具陈设。宫内游人不多,坐在这斜阳夕照,绿草如茵,静静的皇宫庭院中作一番怀古之思也是挺有意思的。引较为贴切的五代词人鹿虔扆《临江仙》一首: “金锁重门荒苑静,倚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泣亡国,清露泣香红。” 昔日帝王的荣耀、权位已一去不返,唯有芳草斜阳依旧,令人感到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都会随时光而消逝。 傍晚的夕阳,映照着皇宫的角楼,满天彩云,古城远山,树影婆娑,倒影在平静如镜的护城河水中生成一幅宁静致远的美景。过去皇权纷争、刀光剑影之地,现在成为游人欣赏的地方。这真是很大的变化!历史的沧桑。 看完古城黄昏,又赶往城外江边,过去的一首缅甸民歌:“晚霞映红伊洛瓦底江,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曾引起我对伊洛瓦底江的无限向往。现在来到她的怀抱,一定要看看伊洛瓦底江的晚霞。这著名的大江是从缅北发源,往南流经全缅甸而在仰光附近出海的。她是缅甸的母亲河,灌溉了两岸大片的土地,哺育了缅甸的人民,在缅甸具有神圣的地位。来到江边,天上的金黄色的云彩已将宽阔的江面映照成金色。不久,“落日熔金”又转成了鲜红的彩霞,刹那天地间已被彩霞的红色浓罩,连江水也成了橙红色。景色异常壮观。伊洛瓦底江的晚霞确实名不虚传,色彩相当绚丽。可能是这一带空气污染少的原因吧。 曼德勒的市区十分残破,路面坑坑洼洼。中午的一场暴雨,就淹没了部分的路段,直到傍晚仍水淹马路。全国第二大城市也是这个样子,可见缅甸的落后程度。晚上在一酒店与两个当地华侨聊天。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远征军也曾来到曼德勒与盟军一起对日本军队作战。日军在完成对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占领后,妄图完全封锁中国与盟国的联系,以迫使中国投降。中国便利用云南与缅甸之间的滇缅公路运入盟国支持中国抗战的战略物资。日军又进人缅甸,使滇缅公路不能发挥作用,只能通过“驼峰航线”从印度运物资人中国。为了重新开通中国对外的陆路交通,中国便派出远征军人缅甸与盟军并肩作战。当年中国远征军的戴安澜师长率军驻扎曼德勒时,得到了当地华侨的大力协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中国远征军被迫退入野人山,几乎全军覆没。但缅甸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还是十分感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