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06春天的旅行缅甸篇-感受曼德勒 |
[游记]06春天的旅行缅甸篇-感受曼德勒 |
2007-08-08 ctrip.com |
3月的缅甸已经进入热季,曼德勒地处北部上缅甸的内陆地区,素有火炉之称。清晨的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我们坐在顶层的花园餐厅开始品尝免费早餐。热情周到的印度大妈殷勤地招呼着三两客人,把丰盛的西式早餐逐盘奉上。看来她对中国人颇有好感,念念不忘中国的巧克力,不时过来嘘寒问暖,介绍一些旅游资讯,如从这里可以坐7路车去曼德勒山,车票只需200K等等。 餐厅敞亮的落地门窗外是阳光明媚花草繁茂的阳台,边进餐边欣赏这座没有高大建筑物的城市,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南边不远那座突兀的建筑是座教堂,哥特式的尖顶上耸立着白色的十字架,和远处金光闪闪塔尖直插青天的大金塔谣相呼应。东北边可以透过建筑的缝隙,看到皇宫整齐的宫墙。 曼德勒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这里也是华侨最多的地方,华人把这个地方称作:瓦城。曼德勒周围历史上就是首都的摇篮,几百年来不间断的民族战争,每个新政权的建立都意味着上个旧政权的消失,皇宫也跟着不断建立、废弃、迁移,直到敏东王1857年在曼德勒建立了缅甸王朝最后的首都。阿瓦、实皆和阿马拉布拉这些被历史抛弃的首都,如今都簇拥在曼德勒周围,为这座充满佛教文化的城市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收拾停当下楼跟旅店老板探听了几个旅游景点情况,揣上借来的地图刚要出发,两个云南老板从楼上下来了,他们要搬家到昨天晚上客满的GARDEN HOTEL,说那里比这家好。我们也尾随着一同去看了看,暂时还没有空房。这个旅馆比较新,也是每人5刀,有热水洗澡。说好先把行李搬过来,等中午12点后客人退了房给我们留一间,真是见异思迁呀。 远东的一个朋友在曼德勒中国领事馆,正好离皇宫东门的方向不远,于是想在去皇宫的路上顺便去看看朋友。曼德勒的街道都是按照数字划分的,48号以前是东西向街道,48号以后是南北向街道,所以只要知道两个街号,就能找到地方。每个街口还都有木牌用十字箭头和阿拉伯数字指示着,很容易辨认。 出门前就凭着手里的草图,也不确切皇宫到底有多大,走起来才知道被护城河包围的皇宫要用双脚去丈量还真不是轻松的事。虽然皇宫有四个门,可只有东门是对游客开放的,其他的门只让当地的人走。等我们汗流浃背找到了我出门前从网上查到的领事馆地址:22街/63街拐角处,那栋房子正在拆除重建。好不容易找了个明白人才问清,领事馆早就搬家去了35街/64街。我们沮丧地坐在小河边的树荫下,开始讨论何去何从。 我认为既然这里离皇宫的东门不远了,就干脆先去游皇宫。远东思念老友急于相见,婉言反对先去游皇宫,最后以灰灰的妥协达成一致。我们在路口找到个小电话亭子花了150K打个电话马上就联系上朋友,不一会工夫,朋友开着一辆崭新的丰田4500把我们拉到了领事馆。这是一个幽静舒适的街区,院子被打扫得整洁利落,旗杆上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令人倍感亲切。 稍事休息,一通狂饮冰冻橙汁,顷刻间就退尽浑身暑热,热情的朋友拉着我们兜风来到缅甸人民的母亲河——依洛瓦底江边。旱季处于枯水期的江面平缓温柔,江边码头锚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散落着结网修船的身影。朋友说,到了雨季江水暴涨,能把公路淹没。江对岸一路起伏的山峦上遍布佛寺佛塔,那是另外的城市,曾经的古都——实皆。 过江的大桥是20年代英国人修建的,钢架构造的桥梁已经锈迹斑斑,承载了太长的岁月使它变得老态龙钟。边上相隔不远处由中国人承建的新桥已经快要合龙,新桥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即将诞生。 实皆小城的安静和闲适跟曼德勒市区的拥挤和嘈杂相成了鲜明的对比,怪不得来过的人都对这个地方赞口不绝呢。上山的路很窄,单向行驶,穿行在林中不时经过一座古朴的寺院,身披岁月的沧桑的古塔静默在山林之间。山顶的佛寺最是香火鼎盛,平台上几个老外正在凭阑眺望,依洛瓦底江玉带般的腰身轻柔地缠绕在山下,曼德勒城隐现的身影和实皆古城象一对银河两边的情人,隔着江水遥相思念。 曼德勒一到晚上就开始停电,街上几乎没有路灯,各家店铺的发电机就开始轰鸣。后来走了一路都是停电发电,才知道缅甸是个电力资源如此匮乏的国家。有人戏称说缅甸的国名没起好,不幸叫了个缅甸(免电),所以就老没电。又是在嘈杂和闷热中捱过了一个半睡半醒之夜,这个旅馆的缺点是发电机带不动所有房间的空调,我们的房间远离了发电机,噪音虽然小了点,但是空调也不能用了。 为了下一步去蒲甘的行程,早晨先向旅馆老板打听代买车票的价钱,旅馆老板说票价是8000K,看来想省钱还是按攻略上说的自己去曼瑞比车站买。玛哈牟尼寺的大金佛是缅甸人最崇敬的佛像不可不看,出了门走上84街一路南下,没找到人们说的那条手工艺街,佛寺还是找到了。这是一个宏大的寺庙,和缅甸所以的寺庙一样,进去的门东西南北各有一条,长长的甬道上两边都是卖工艺品、日用品和佛事用品的摊贩。 中央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殿正中的宝座上端坐着庄严肃穆的大金佛,他的身上已经看不出袈裟的纹饰,虔诚的善男信女早已把佛像混身上下贴满了足赤的金疙瘩,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给大佛贴金。只是女人不能靠近大佛,因此他身边总是围着很多男人在忙活。 一个殷勤的和尚凑上前来跟我们合影,帮我们拍照,还告诉我们每天清晨这里都有个浴佛的仪式,届时会有人上去给大佛刷牙洗脸。可惜时间太早,让人不敢心存前往一窥的念头。大殿边上还有博物馆陈列着各个时期的佛像和雕塑,我不喜欢让人牵着鼻子走,就在一个展厅小憩发呆。 远东跟着和尚转了一圈回来,和尚就开始了正题:伸手要钱。远东跟我嘀咕该不该给,给多少合适,这个家伙不会算帐,从不知道各种货币的换算。看着她掏出的100K,我说太少了,如果要给的话起码要给500K。和尚见此状大为失望,可能是觉得伤了自尊,也可能是觉得没什么油水,便找了个借口说是庙里开饭,说声再见转身走了。 从庙里出来,去码头没有公共汽车,只好打了辆人力三轮去江边码头探听船票和船班信息。售票处在离江边挺远的一个大院里,不四处打听还真找不到。去蒲甘的船有快船和慢船,快船16刀,早晨6点发,下午4点到;慢船10刀,早晨5:30发,晚上7点到。每周的星期日和星期二是慢船,其他时间是快船。看看码头离旅馆这么远的距离,打车要3刀,还要起早,加上不菲的票价,还是下决心坐车吧。 又坐三轮回到了热闹的84街,刚才在店里喝可乐时跟店老板,一个华人老妈妈学的那句缅甸话汽车站这时派上了大用场。满街穿梭般的双排座小卡都在招徕生意,一说:嘎基温,人家都明白,立刻就上了去汽车站的车200K就到了。 曼瑞比是曼德勒的长途汽车站,在城南十公里外的高速公路边上。车场里面的大房子就象个大卖场,去某个地方都是专营的窗口卖票。去仰光的车售票口是个华人妇女在经营,票价是6500K,行程28小时。去蒲甘的车在里面一个小窗口卖票,每天有三趟车,早晨6点、9点各一趟中巴,晚上9点有一趟大巴,票价一致都是6200K,行程约8小时。 6点的车太早,赶车费劲,上午9点的车到达又太晚,给抵达找旅馆带来很多不便,反正在曼德勒也睡不好觉,就干脆选择夜车,早晨到蒲甘,还能多点游览的时间(人家说蒲甘的门票10刀,限期2天,以后再多一天加2刀)。买好车票又坐上了双排座小卡车,300K到曼德勒山,中间被转卖了一次车,这样也比自己转车方便还便宜。 我们被拉到东门,门口镇守着一对巨形的狮子,进了山门就不能穿鞋了,可以把鞋子寄存在下面存鞋处(下山取鞋时我们才知道这是收费的,每双鞋100K),如果不想破费或者另路下山,就自己装进塑料袋背着吧。一路上山的台阶修缮得很好,沿台阶都顶棚遮避风雨,经过几处庙宇就到了山顶。 曼德勒山这个缅甸的佛教圣地也是曼德勒城的制高点,登临远眺西南面的皇宫那规整的方城尽收眼底。城里绿树葱茏,只有中心点缀着几处建筑,难怪人家说曼德勒皇城是农村,城外是城市呢。皇宫里的建筑都毁于战火,就连唯一保存下来的狮子王宝座也被送进了仰光国家博物馆,看来皇宫也不用去了。 曼德勒山除了俯瞰全城,还是是看夕阳的好地方,只可惜氤氲的雾气笼罩着天空,夕阳被幕布挡在西边,沉沉欲坠的一轮淡红转瞬就隐身而去,只给期盼的游人留下几声唏嘘感叹。 今天是离开曼德勒的日子,养足了精神快中午了才退了房,把行李存在旅馆去择桥大市场,这是当地最大的市场。熙熙攘攘的市场里最多的是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在一个堆满了粉块的小摊上,我们花了20K买了块小粉饼,这就是缅甸妇女经常抹在脸上的防晒霜。 在这里你所看到的女人几乎都在脸上涂着这种粉,爱美的姑娘还会刷出象小猫胡子那样的图案。这是用香楝木磨出的粉末,不添加任何成分,真是纯天然的防晒霜呀。从这个摊位离开时,我们也带着自己心满意足的小花脸四处招摇,不知道收获了多少缅甸人善意的微笑,嘿嘿。 从市场出来找了家MIN MIN中国餐馆700K吃了碗鸡丝面条,就准备去曼德勒山东边有一片塔林的寺庙看看。门外的公共汽车狮子大开口,张觜就要500K,一听我还价200K,那个售票的小伙立刻瞪圆了眼睛,嚼着摈榔的血红大口直哆嗦,也不知道是气着他还是吓着他了。唉,可怜的孩子,你宰人也下错刀了,后面那辆公平收费的车200K把我们和一车小尼姑一起拉到了塔林边。 我们正在夕阳沐浴下的白色塔林边上臭美拍摄,路过两个和尚,那个矮个的胖和尚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寺庙,他说这里有1774座塔,塔里有石碑刻着佛经,号称世界上最大的书本,当年有2000多个和尚接力念经,用了6个月才念完。他一再要带我们进去看看,本来晚上要赶车,只想在外面随便走走,听他这么一说,就跟了进去。因为没多少时间,于是打定主意走到买门票的地方就不进去了。 等拍摄了白塔,一路溜达进去到了大金塔下,也没见有售票处。正在拍摄金塔,那个和尚领来了工作人员让我们买票,再一看,通票10刀。原来曼德勒旅游改成通票制了,一票在手,走遍古城。都要走了,还买票干吗,赶紧撤吧,人家缅甸人还未具备完善的商品经济脑袋,你走了就算了。人家的景点不象咱们的把门看得紧紧的,通常好几个门只有一个门卖票,当地人都是免费的,只收外国人的票,咱们相似的脸孔经常无意中就逃了票。 在黄昏中我们又去了附近的另一座寺庙和佛学院,在这里邂逅的一个和尚后来又在蒲甘的一座寺庙里再度相遇,这是后话,且听下回分解。 (依洛瓦底江边) (曼德勒山下的寺庙) (白塔林) (混身贴金的玛哈牟尼寺金佛)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9996818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