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外滩、南京路 2007年元旦节假日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为3华里,东临黄浦江,计有二十四幢风格各异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这些建筑虽非源自同一设计师,也不建于同一时期,然其外观色调及整体轮廓线却基本统一与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置身其间,均能使人感受到一种雄健、雍容典雅与华贵之非凡气势。 外滩的风很大,上海虽也属江南,当宋人赋诗于西湖曰“水光潋滟,山色空濛雨也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欲把杭州作卞州”时,外滩仅为上海黄浦江边一荒芜滩涂之小道,仅供船夫拉纤行走。明代,我们的郑和曾下过西洋,据说郑大人到过非洲,并捕一琪麟,于是我们就说已实现了祖先之愿望。或许西洋大地因无“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及小桥流水不值国人留恋。后来西洋人哥伦布也开始航海探险了,而西洋人之航海探险,全都是为了他们的黄金梦与贸易商机,也许西洋人之动机不纯,然却是现实的,国人亦曾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此类现实问题。但或许彼时国人之理想只为那青山绿水之意境及吟诗作赋而已,或许我们只有闲情逸致而已。那暖风却也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而忘却后来居然能发展世界一流城市的上海滩。 现实则是如此的残酷。西洋人的探险成功了,他们终于用炮轰开了央央天国之大门,曾经如神话般的中华帝国衰落了…… 鸦片战争失败后, 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之《南京条约》,上海被开放为贸易通商口岸。翌年十一月八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宣布上海于一八四三年十一月十七正式开埠,于是外滩便成了租界。 成群的西洋人来了,同时也带着他们十分具体的商业要求及其宗教与文化。于是他们就于黄浦江畔之外滩造楼房开洋行,通商贸易,于是就有了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派,新古典派,折中主义,现代主义,甚至日本西洋式等万国建筑群的外滩,同时也带动了黄浦江西侧腹地的纵深开发,于是也就有了南京路,南京路前身名曰“Park lane”,其名乃约定俗成,原因为从外滩今和平饭店南北楼间可通往一可跑马、休闲之场所。1864年沪租界工部局对租界内东西走向之道路以中国城市命名,南北走向以省份命名。因Park lane 属东西走向,于是便命名为“南京路”,从外滩至泥城桥(今西藏路)止全长约1.5公里。而南京西路原名为静安寺路,时因不属租界范围地故未命名。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租界废除,当时市政府将静安寺更名为南京西路,连成一线之南京路东起外滩,穿越26条马路,横贯上海市区中心,西至静安寺与延安西路交汇,全长约5.5公里,“十里洋场”之说可由此印证。而今,南京路从西藏中路至河南路辟步行街一条,乃为中华第一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