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蒙古族风情

[游记]蒙古族风情

2007-07-23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一见客人总要握手问好:"塔,赛白奴!"(您好)。当家人进包后,家庭主妇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同时以丰富的奶食品招待客人。当客人告别时,全家走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
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古代称"穹庐"或"毡帐"。它呈圆形尖顶,一般以柳木杆组合编制的若干篱笆状"哈那"(围墙支架)和伞状顶篷内许多橡子为骨架,顶上及四周以一只至两层白色的厚羊毛毡覆盖,顶中央开有天窗,木门朝南或东南方开设。
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 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包是中国内蒙、新疆、西藏牧区的住房,也有人叫它"帐篷",搬迁方便,适于牧民生活。蒙古包一般呈圆形,直径约5米,面积约70平方米。它是由羊、牛毛纺成线、织成质地粗厚的氆氇,然后再缝成长方形的帐幕。包内有一根木杆支撑,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地面铺着地毯,四周贴壁摆着小衣柜、碗柜、木床及其他日用品等。蒙古包四周底部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可以防风并防止昆虫潜入包内。这种包结构严实,可防风雨、寒冷。包的一侧开有小门,呈长方形。白天把包布对开向左右两边分撩,晚上把包布闭合。包内靠洞门的中心处置石台埋锅为灶,牧民用来烧水做饭。包顶上开有活动小口,用于通风。阳光可射进包内。遇到刮风下雨,小口关闭,包内牧民依然可以谈笑风生,若无其事。
牧民们使用的勒勒车,是蒙古族传统的交通工具,早先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身重约百余斤,载重可达数百斤乃至上千斤。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他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服饰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四季都穿长袍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不同颜色各有象徵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徵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徵,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带防风抗寒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 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女子每逢节庆探亲访友时,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图案各异,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尤其是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最为典型,选料珍贵,工艺精湛,一般达三、四十斤,为世罕见。
女子平时多用红、绿色绸子缠头,男子冬季戴尖顶大耳的羊皮帽。长至膝下的袍子宽大袖长,下端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左右侧腰带是袍子的必备物,布绸均可。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上红绿绸带,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蒙古靴脚尖部向上翘,配有衬毡。马靴是用皮革制成,防寒防水两种靴子都适用于骑乘。

原始链接:http://www.xieyouji.com/xieyouji/local-custom/0723/52844.html
转自:14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