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寂之寺真寂之寺位于辽上京南30华里的山谷中,山谷中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别凿中、南、北三窟,窟前清代续建的喇嘛庙善福寺,中窟眉额阴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窟内塑释迦牟尼涅磐像静卧于莲台上,周围有佛弟子均作悲哀状,窟壁有千佛像,形态各异,“圆寂”与“真寂”二字相合。南窟略呈方形,有文殊、普贤二菩萨像,又有供养人、金刚力士等,北窟分内外两室,外室雕像与南窟相同,内室造像均为浮雕,有佛、弟子、供养人、天王像等。真寂之寺附近的山谷里还有石窟若干,《辽史》记载:“弘福寺”、“开化寺”诸多遗迹表明这里是辽、清两代弘扬佛法的圣地。契丹族最初信仰萨满教,随着汉族人迁入契丹本土,佛教与道教也随之传入,由于契丹统治阶层的推崇,佛教中的密宗、显宗、禅宗、华严宗、净土宗等各种宗派在上京城内外普遍传播,并建寺观。真寂之寺是内蒙古现存唯一完整的辽代石窟寺,辽王朝随着封建化的加深,还提倡儒学,建立孔子庙,实行贡举,设置国子监,随着契丹贵族对儒、释、道文化的推崇,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 桃石山后面有一条狭长小道直通山顶,人称“阎王道”,山道狭窄只能容一人攀爬,大家形成一个长蛇阵依次向上爬行,动作最迅速的当属霍燕萍、王院长,塔拉、东波、南岛、艳芳、小殷、黄文博及巴图紧跟其后,我在一处险要地界被难住了,向上走离手能抓住的悬崖还有十公分距离,如果退回去,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当口,乌兰察布市博物馆的杨美枝大姐大喝一声:“小郭,让一下!让我来帮媛儿一把。”只见她灵活的从小郭身后爬上来,来到我后面,使劲把我向上一推,我则手脚并用顺势向上爬,文博向我伸出手来,“噌”一下我被拽了上去,同学的友情,集体的力量在这一刻是多么的重要。爬上“阎王道”,同学们又进了“再生洞”,我和云小青帮同学们拿着行李,慢慢下山。“再生洞”出来的“新生儿”们按顺序排起大小,从老大到老小依次排开,照了一张全家福,返程的路上才晓得,先出生的王院长、吴馆长、南岛为后面的弟弟妹妹们“接生”时真是趣事多多,陈述这件事时,南岛所用的特定方言又为这件事增添了诙谐成份,引得车中笑声如潮,多日来旅途的辛劳一扫而空。庆陵二十日,我们前往巴林右旗索卜尔嘎苏木境内,探访辽代极盛时期所建的帝陵——庆陵。 辽王朝统称圣宗、兴宗、道宗三个皇帝的陵墓为庆陵,庆州也就成为奉祀和守护这三座陵墓的奉陵邑。庆陵方圆十余里,规模宏伟浩大,出土帝后契丹文和汉文衰册,为辽代罕见的国宝。圣宗永庆陵地表建筑仿效汉族帝陵,但帝宫多为穹庐顶,体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最能显示出契丹民族特色的是辽墓壁画。东陵内墙壁天花板均涂漆,漆上加彩色绘画,墓室通道及主室均有壁画,主要内容有:仿木半拱门楼壁画,以花卉为主,色彩绚丽,门洞两侧各有执刀武士,高大威武,在群臣肖像旁以契丹文字署其名,主室的四壁,画四幅山水图是辽墓山水壁画的代表作,画以墨线勾勒山水轮廓,边上略加晕染,树叶做双钩,《春景》表现远山近水,桃花点点,山花烂漫,小溪潺潺,池中白鹅戏水,色彩极具装饰性。《夏景》表现草木茂盛,植被繁密,牡丹盛开,山林间鹿、野猪或嬉戏相随或昂首漫游,画面布局严谨,疏密得当,以北方习见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为主题。《秋景》表现果树满枝,秋风飒飒,山林中鹿群悠闲觅食,写实、生动的风格跃然壁上,反映契丹人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冬景》构图疏朗,线条明快,表现辽国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致。树枯草黄,雪压劲松,嬉戏奔跑的野鹿,万籁俱静的草原带来无限生机,使画面静中有动,相得益彰。这些山水画与宋画颇相似,有些表现还可以从唐人山水画中看到对它的影响,与中原文人山水画有着相同的审美境界,惟妙惟肖的表现辽地庆云山四季风光。藻井上彩绘牡丹花,中室高大的穹庐顶上彩绘龙、凤、如意绚丽多姿,堪称具有强烈装饰风格的艺术殿堂。 在庆州故城西北隅有一座释珈如来舍利塔,我们在塔下仰望,此塔高约70米,为仿木砖结构,八角七层楼阁式塔,兴建于辽兴宗重熙十八年,塔上浮雕、佛教故事、胡人献宝图等。1988-1992年维修时,在塔刹内发现各式木雕藏经佛塔、陀罗尼咒经版、鎏金舍利塔、丝织物及经卷、瓷器、药材等珍贵文物,另外还发现石雕彩绘释迦佛涅磐像。据了解在出土文物中有小型舍利塔109座,其中一座有舍利子,最精美的是凤衔珠银鎏金佛舍利塔,高42厘米,用银板错金、鎏金,塔座装饰蕉叶纹,塔身刻祥云、菩萨,塔顶上立一展翅凤凰,口衔珠串,塔基座门前立一僧人,此塔工艺精美,是我国古代错金工艺品中的佳作。出土佛经品种有:《金刚经》、《妙法莲花经》,还发现106卷陀罗尼经咒,丝织品包括绢、绫、罗、锦,织法有丝织、刺绣等,图案有来自中原的 “梅竹”、“云龙”以及少数民族联珠、人物以及契丹民族喜爱的骑射、海东青等。这些丝织品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辽代北方草原的刺绣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塔中天宫内发现大量药材,有陈香、乳香、檀香、槟榔、豆蔻,都是名贵的防腐杀虫药。药材都放在定窑印花瓷碟中,大量定窑产品的出土反映了当时瓷器贸易的发展。在塔刹内发现了“造像建塔碑”、“诸色工匠碑”记载庆州塔建造的年代、动用工匠的人数、工期时间、搭建工程官方主持人、工程的僧界主持人。这些碑文为我们了解佛塔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离开庆州我们的下一站是克什克腾旗的鲁王城。鲁王城二十一日,我们来到位于克什克腾旗达尔罕苏木的鲁王城,这里是弘吉拉部斡罗陈万户和其妃囊家真公主于1270年兴建的应昌府,1285年升为路,公主为忽必烈之女,后改嫁斡罗陈弟帖木儿,再嫁给帖木儿弟蛮子台。《元史芽诸王表》记载,蛮子台由济宁王进封为鲁王,公主为鲁国大长公主,弘吉拉部自建立应昌城后至少有四位首领被封为鲁王,因此应昌城又称为鲁王城。 应昌路城墙用土夯筑,城桓平面呈长方形,东、南、西三面城墙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内南部为街区,自南门内为一条南北向大街,以南街为中轴,再其东120米、西220米处,各有一条与南街平行的大街。自东门至西门之间为东西向大街,此街南120米处,又有一条东西横街与之平行。这几条街道十字相交,将城内南部划分为8个街区,在东门内路南的街区东南隅有一处大院,院内残存有“应昌路新建儒学记”碑额一块,此院应是儒学遗址。城内北部中央为一座大型院落,土筑围墙残高约1米,正中设门,只有石柱础,应是一座宏伟的门址。院内大型建筑物共三进,都建筑在高1.5米的台基上,各殿址上整齐布置有石柱础,其中中殿上的石柱础为覆莲瓣花纹。最后一排为平房基址和北门殿址,应是应昌路总管府。东西方另有一座长方形院落应是王傅府遗址。城内西北还有一处大院,只筑有东、南两面围墙,其西、北两墙则是利用城墙,院内建筑物有三进,第一、二进之间建有回廊,第三进建筑平面如品字形,在这座院内,曾出土有玲珑石、黄绿两色琉璃瓦等残片,反映这处建筑物为蒙古贵族所居住的鲁王府遗址。在众多的建筑遗迹中,我们探寻着昔日的繁华,能向我们诉说繁华的过去的除去汉白玉的柱础,还有散落于遗址中的瓷片标本,其中钧窑、龙泉窑的标本较多,放一片标本在手心,抹去上面的尘土,晶莹润泽的釉层下,蓝中闪红的色泽如雨后碧蓝天空中的虹一样,美得沁人心脾,而龙泉瓷片则釉层肥厚,似碧玉般润,温温润润的如春水就像达里诺尔湖的湖水,实实在在养人的眼,让人看过以后就无法将她温柔的波光从记忆中抹去。 此次实习由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俊川先生亲自领队,行程4000多公里,参观了馆藏丰富的敖汉旗博物馆、喀喇沁旗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赤峰市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考察了三座店石头城遗址、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应昌路遗址,探访了辽祖陵、辽中京大明塔、降圣州塔、庆州白塔、真寂之寺,攀登了“阎王道”和“再生洞”,领略了宁静的达里诺尔湖,在班集体中培养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和深厚的同学友情。 这次实习活动,受到了内蒙古文物局、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文化局文物科、博物馆以及旗县博物馆的鼎力相助,特别是自治区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当地同学们的热情接待,使同学们不但了解了赤峰地区悠久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也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赤峰真是一个拥有文化魅力的地方!穴完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