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蒙古铁骑西征匈牙利之攻略 |
[游记]蒙古铁骑西征匈牙利之攻略 |
2008-06-27 sina.com.cn |
1241年4月9日,波兰联军统帅西里西亚(Silesia)公爵亨利率领三万大军离开列格尼察城(Legnica)向西前进,准备和蒙古军队决战。当亨利领军穿过市中心时,圣玛丽教堂顶上突然掉下一块石头,险些击中亨利。波兰联军将士们都因此忧心忡忡,认为这是一个凶兆。 亨利领军走到瓦尔斯塔特平原时,发现两万蒙古军队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亨利立刻指挥波兰联军列阵,将三万军队排出四条战线。摩拉维亚公爵博列斯拉夫率领他的骑兵组成第一道阵线;波兰国王的弟弟苏里斯拉夫公爵率领克拉科夫骑兵组成第二道阵线;条顿骑士团大首领(Heermeister)奥施特恩(Poppo 对面的蒙古军队也在紧张地调兵遣将。由于蒙古军队的指挥完全依靠旗帜,部队调动时毫无声息,让这边的欧洲人一头雾水。蒙古军队的阵形非常凌乱松散,看起来似乎很缺乏组织和纪律,这多少让亨利心放宽了一些。双方部署完毕以后,波兰联军的第一攻击波在博列斯拉夫公爵的带领下率先冲向蒙古阵营,波兰骑士们全身披挂重甲,骑着高头大马,长矛平举,在一片号角声中以扇形猛扑上来,霎时间就冲到蒙古军队跟前。 【1 骑士时代】 很多军事史学家认为,在战争艺术方面欧洲中世纪同古典时代相比有很大的退步。公元451年罗马和匈奴的沙隆战役,可以同时被看作是古典时代的最后一战,和中世纪的第一战。在这场战役中身披重甲的西哥特铁骑为罗马赢得了胜利,而罗马军团的重装步兵则完全沦为配角。沙隆战役为以后一千年代欧洲中世纪战争定下了基调,古典时代彪炳战史的步兵战术,如希腊密集阵、罗马军团方阵、马其顿步兵斜线战术等等,都未能在中世纪的欧洲战场上再领风骚。 古典步兵战术的沉寂有几方面原因,最主要的是欧洲中世纪骑兵取代步兵成为战场的主导力量。欧洲中世纪军队的核心是封建领主们豢养的骑士。骑士出身贵族阶层,是职业军人,从小接受近身格斗的训练。骑士浑身被锁子甲包裹,在胸腹、双肩、后背和大腿等部位还有整块精钢打造的铠甲,头戴一顶封闭式的头盔,有金属面具保护脸部,坐骑也是全身披挂鳞片甲。骑士的整副盔甲重达八十磅,因而骑士的战马都是特别挑选的优良品种,能够承受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士三百余磅的重量。骑士的武器包括一面盾牌,一支长矛,和一柄宽刃重剑。骑士冲锋时左手挽盾,右手持矛,矛身夹在腋下,依靠强大的冲击力突破敌阵,然后拔出重剑砍杀近旁的敌人。 欧洲中世纪的步兵都是从各封建领地的平民中临时招募,缺乏训练,士气也不高,非常容易溃散,使得古典时代的步兵战术没有用武之地。步兵分为轻、重两种,轻步兵基本上是弓箭手,而重装步兵装备盾牌和长矛。重装步兵的作用通常是防守,进攻时跟随骑兵掩杀以扩大战果。弓箭手的质量良莠不齐,完全取决于各个封建领地平民的习惯。英国的长弓部队闻名于世,就是因为英国平民有使用长弓的文化传统,而欧洲其他国家就没有这么幸运。欧洲骑士文化注重贵族之间堂堂正正的格斗,非常排斥使用弓箭。1139年欧洲第二届主教大会(Second 欧洲中世纪值得一提的是宗教军事组织骑士团。骑士团是十字军东征期间形成的组织,其性质大概相当于武装修道士,而主要任务是护教。欧洲中世纪比较著名的骑士团有圣殿骑士(Templar 【2 蒙古雄师】 欧洲历史上有几次同草原游牧民族交手的惨痛经历。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执政官克拉苏率领四万大军征伐波斯,结果在卡莱战役中全军覆灭,他的对手就是使用轻骑兵战术的波斯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末期同样使用轻骑兵战术的匈奴帝国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扼守黑海沿岸和小亚细亚,独自应对中亚游牧民族的侵袭,成为欧洲东南面的一道屏障。由于大树底下好乘凉,欧洲各国普遍缺乏对游牧民族的感性认识,这个弱点使欧洲人同蒙古西征大军的战斗中付出惨重的代价。 蒙古军队将草原游牧民族的轻骑兵战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蒙古民族坚韧强悍的素质,弓马娴熟的技能,加上成吉思汗无与伦比的组织才能,造就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一支雄师。 蒙古军队全部由骑兵组成。军队按十进位制组建,即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和万人队。千人队以下将领由下属军官士兵选举产生,万人队将领由大汗指派,因而蒙古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这和欧洲军队将领由世袭贵族充任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万人队中,轻骑兵大概占六成,重骑兵占四成。轻重骑兵装备几乎一样,都是一面皮制盾牌,两张组合反曲弓和数囊羽箭,一支长矛和一柄战斧或马刀,头带铁制头盔和皮制护颈;所不同的是轻骑兵几乎不被甲,而重骑兵则身披轻便的鳞片甲。 蒙古士兵习惯穿丝绸内衣,其目的绝不是为了舒适。数层丝绸制成的内衣质地相当坚韧,远距离射来的弓箭穿透蒙古兵的皮制战袍以后,往往无法继续穿透内衣。近距离发射的弓箭透至丝绸内衣时,箭簇会被丝绸包裹着进入人体,这样有效地防止了箭簇可能携带的毒素扩散,而丝绸包裹的箭簇可以轻易地取出来,上面的倒钩也无法发挥作用。丝绸内衣使蒙古士兵在战场上的伤亡率大大低于其他军队。 蒙古军队的野战充分体现轻骑兵战术的特点。蒙古军队布阵时通常将部队分为五个分队,前二后三排列,前排部队是重骑兵,后排是轻骑兵。进攻时后排的轻骑兵越过前排首先出击,冲锋时以千人队为单位逐次冲到敌阵近旁发射弓箭,然后折返,这样循环往复,连续不断地将敌军笼罩在蒙古人的箭雨之下。等到敌军承受不住弓箭的攒射,阵线散乱时,轻骑兵向两侧撤退,让出空间给重骑兵完成致命一击,同时向敌人两翼迂回包抄。蒙古军队另一个惯用战术是佯装退却。当遇到强敌时,蒙古军队会故意乱糟糟地撤退,显得丧失斗志,引诱敌军紧追不舍,然后趁敌人队形散乱时,突然回头痛击。实施这个战术需要部队具有非常强的纪律性和战术素养,欧洲军队就根本做不到,因为他们一旦后退,步兵就会立刻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蒙古军队的指挥通常用旗帜,偶尔用鼓点和响箭,部队调动迅捷无声,让对阵的欧洲军队摸不着头脑。 蒙古人以弓马娴熟闻名天下。蒙古马虽然体型矮小,但耐力惊人。蒙古骑兵通常每人配备三、四匹马,可以一天行军一百公里,因而蒙古军队经常演出长途奔袭的好戏。蒙古骑兵配备的两张弓,一张是轻型弓,用于策马飞驰时快速发射,箭身短,射程近;另外一张是强弓,弓重箭长,用于射击远程目标,蒙古骑兵通常下马以站立或蹲踞姿势发射。蒙古强弓远远优于欧洲弓箭。这里不妨用欧洲弓箭的最高水平英国长弓做个比较,英国长弓的拉力通常在80磅左右,射程约250码;而蒙古重弓的拉力可达166磅,射程达350码。蒙古优秀射手甚至可以达到更远的射程。根据蒙古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攻灭花喇子模以后大摆庆功宴,宴席上一个叫额桑杰(Essungge)的蒙古贵族,射中了600码以外的目标。 蒙古士兵的全部家当都在他的马背上,并不依赖后勤支援,从而保证了蒙古军队高度的机动性。蒙古士兵都是武士,能够熟练使用多种武器,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独力作战能力强的优点。蒙古军队的战役指挥非常灵活,蒙古将领经常自作主张,独力寻机歼敌。1224年蒙古名将哲别和速不台领军两万前往南俄草原执行侦察任务,就主动捕捉战机,在哈尔卡河(Khalka)全歼基辅大公米基斯拉夫的八万大军。 俄罗斯传来的坏消息并没有引起欧洲各国足够的重视。毕竟俄罗斯在十三世纪仍然属於蛮荒之地,经常和草原民族发生冲突。1241年,蒙古王子拔都率领七万大军西征,目标直指欧洲腹地匈牙利。这样在匈奴入侵欧洲八百年以后,东、西方两个世界将再次碰撞。 【3 拔都西征】 蒙古人占据南俄草原以后,这里的原住民钦察突厥人被赶出家园,不得不向西迁徙。钦察汗忽滩(Khotyan) 1241年2月,拔都率领七万大军离开南俄草原,向匈牙利杀来。虽然拔都以王子身份统帅大军,实际上指挥权握在蒙古名将速不台手里。速不台是成吉思汗麾下的头号悍将,此时已经年过六十。他成名于蒙古征花喇子模之战,一生指挥六十余场战役,没有一次失手。速不台的战役策划非常严谨缜密,蒙古征伐匈牙利是体现其风格的一个典型战例。速不台事先派遣许多间谍到东欧各国打探消息,得知欧洲各国王室贵族通过联姻结成一张密切的关系网,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於是速不台将蒙古大军分为三路,由察合台之子拜答儿和窝阔台之孙海都领兵两万组成右翼,快速北上,掠过东普鲁士,兵锋直指波兰,目的是阻止贝拉的姻亲波兰国王博列斯拉夫四世(Boleslav 蒙古入侵匈牙利选择的时机相当不错。此时的匈牙利正处于无政府状态,各地封建领主武装割据,王权旁落已经有二十年。贝拉仅仅即位六年,正殚精竭虑巩固权力。此时贝拉能够调动的军队有两部分,首先是效忠国王的禁军,由国王出资供养,大约包括四万欧洲风格的重骑兵,和一些归附的突厥部队;其次是各个封建领主的部队,根据协议封建领主们在大敌当前之时有义务率兵勤王,但是这些部队通常得不到保证,质量也参差不齐。本来新近归附的钦察汗忽滩有四万突厥劲旅可供贝拉调遣,但不幸的是开战前钦察人和匈牙利人在首都布达城发生冲突,结果钦察汗忽滩被杀。钦察人愤然离开布达城南去,一路上烧杀劫掠,和北上驰援的匈牙利地方部队大打出手,搞得贝拉焦头烂额。贝拉此时唯一的指望,就是他的女婿波兰国王博列斯拉夫。 这个时候的波兰,被分为四个公国,分别封给了四个王族,国王博列斯拉夫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四个公国里,当属国王的堂弟昔烈西亚(Silesia)公爵亨利二世实力最强,他将统帅波兰联军在列格尼察城附近的瓦尔斯塔特(Wahlstadt)同蒙古的右翼军团决战。 其实在瓦尔斯塔特战役前不久,波兰国王博列斯拉夫统帅的一直军队在克拉科夫(Krakov)被蒙古军队击溃,亨利的军队此时是波兰境内唯一的抵抗力量。亨利知道他的姐夫波希米亚国王温塞斯拉(Wenceslas)正率领五万大军来援,所以他一直躲在列格尼察城里消极避战。但是温塞斯拉大军迟迟未到,让亨利心急如焚。由于害怕蒙古军队得到增援,亨利决定率领三万大军出城西向,寻找蒙古主力 其实温塞斯拉大军此时距离列格尼察城仅仅两天的路程。蒙古军队对温塞斯拉大军的动向了如指掌,统帅拜答尔深知自己兵力不足,必须将两路欧洲军队各个击破,于是蒙古军队在亨利行军的必经之地瓦尔斯塔特严阵以待。和欧洲人不同,蒙古军队的战术思想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地杀伤敌人,为了取胜不择手段。拜答尔打算在瓦尔斯塔特战役中使用游牧民族的典型战术–佯装败退,伺机反击。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4898b010093tg.html2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