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图片大赏蒙古风之四 |
[游记]图片大赏蒙古风之四 |
2008-06-27 sina.com.cn |
这是一期关于“信仰”的专题,这里的信仰并不特指某一宗教(最近这个话题很敏感)。所以,我借用了Serchmaa那首歌的名字——心之寻,来表达我的心声。以下看图说话,希望朋友们在欣赏风物的同时,能明白我欲表达的情感。或另有启发,也不妨相告。 佛教建筑物 白塔 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塔里如果供奉着高僧的真身则称为灵塔。蒙古地区的佛寺动辄就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有的已经破败了,能屹立至今的,则可想见当年做工之精妙。今天,我们在北京的一些清代遗迹中也可看到类似的建筑,比如北海和白塔寺。 这应该是在蒙古古都“黑色高墙”——哈喇赫林——残垣上建起的佛塔群 哈喇赫林的始建年代我还未考,但它的繁盛期应该是在后成吉思汗时代到忽必烈汗时代之前的几十年。当时对繁盛的蒙古帝国中心的描述见于在此游历的学者、使臣的著作中,如拉施特、志费尼、鲁布鲁克和马可波罗的游记、史书。根据上述著作,我们获知,这座城市是以一支箭的射程为半径而围建起来的。最初,它只是作为大汗直辖地的府库和工场的名义存在,城内居民主要为工匠而非贵胄。城中央的宫殿被从各国掳掠的财宝装饰着,但只作为季节性的聚会场所,蒙古人仍然常年住在不停迁徙的蒙古包中。后来威尼斯的商人、波斯的学者、中原的工匠、教皇的使臣以及从属于各种宗教的僧侣云集此地,使这座城市从人口构成到建筑风格都具备了多元化的基础,成为了集各国能工巧匠智慧于一体的国家化大都市。但它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忽必烈单独建国并定都大都(今北京),蒙古帝国的分裂时代开始,深处腹地的哈喇赫林就此没落,后毁于无情的战火。图中的佛塔群就是后人在它那残破的城垣遗迹上修建起来的。其实,藏传佛教在蒙古全盛时期并不比其他宗教更受推崇,相反,它正是伴随着蒙古民族的衰落一点点兴盛起来的。直到满清皇庭软硬兼施地推行藏传佛教,以“度化”桀骜不驯的蒙古诸部落,事实证明,他们的诡计得逞了。 萨满(Shaman)神舞与火(Gal) 古蒙古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 萨满教是北方许多民族的最初信仰,比如匈奴、蒙古、满洲,甚至包括史前通过大陆架迁徙至美洲的爱斯基摩、因纽特以及其他北美洲原住民(南美的不知道,不敢瞎说)。萨满教在蒙古人民族意识觉醒直至形成蒙古民族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灵魂归宿的角色,成吉思汗在从弱到强的几十年中所作出的每一次决策,无不是从萨满通灵的神舞中获得所谓“启示”和权威。直到有一天大萨满阔阔出企图用“神谕”控制成吉思汗而作茧自缚,萨满教才被废除了相当于国教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史无前例的宗教自由政策。 火,恐怕是蒙古人最为崇敬的自然元素之一了。火在蒙古文化中意味着一族血脉的传承,蒙古人将排行最小的儿子称为“奥特根”,肩负“守灶”即传承保护血脉的重任;其他儿子单独成家时,则要从父母家的炉火中引出火种,点燃自家的炉火;就连古代蒙古人攻击敌人所使用的最恶毒、最具威胁性的话都是:“灭了你家的火!”可见“火”在蒙古文化中的地位,也难怪有学者认为蒙古即“Mongol”是——Mannai-Gal——“我们的篝火”的连读。但我认为这种解释不靠谱,肤浅得很。 古建筑 左边是一座牌楼,右边是殿宇,均是木制的。看着它们,依稀能想象到当年哈喇赫林和大都的胜景。 凋零了...... 小喇嘛 藏传佛教之于蒙古人真可比作双刃剑,一方面使蒙古人成为受教育率最高的民族之一,另一方面却奴化了蒙古人的思想、消磨了蒙古人的斗志、钝挫了蒙古人的锐气。所以看着这些小喇嘛,我都不知道自己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换换心情看看高原的落日 记得儿时在草原上,每到夕阳西下,我都会和大狼狗“卡尔”一起,趴着、躺着,望着落日,望着满天旖旎的云彩在不断的变幻,像羊、像牛、像马、像雄鹰、像勇士......直到外婆单手轻扶额头,呼我的乳名......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b81b10100992w.html3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