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在越南友人陪同下观看了民间艺人的演唱和地方戏演出,独特的乐器演奏和演出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越南人特别是老年人爱听的是民族乐曲和地方戏,而年轻人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和音乐,特别是中国流行的歌曲更受欢迎。   圣钟越南考察记 越南四苗条、四怪让人目瞪口呆 越南最大特点是国土形状非常狭长,南北长约1650公里,东西最窄处仅50公里,全国地形呈“S”型。 游客往往有个错觉,以为到了首都河内便可说到过越南了,其实不然,河内在越南的北方,只是一个政治中心而已,其经济中心在南方,即胡志明市(西贡),从河内到胡志明市还有上千公里的路程。越南的导游经常告诉游客:越南有“四苗条”——国土苗条、道路苗条、房子苗条、姑娘苗条。 越南的道路也和越南国土一样,细细长长,大部分正处于建设之中。从海防到河内的公路是越南最完善的道路之一,但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级公路。180公里的路程,其中要摆两次渡,需3个小时。 越南的房子外观大部分被粉饰成了浅黄色,这是法国殖民地统治期间遗留的痕迹,从河内的主席府到普通民居,一律以黄色为尊贵之色。此外,由于越南雨季多,农村的民居外墙还有的被涂成了黑色,其实这是为了防潮而涂的沥青。不过越南的房子“横向发展”的很少,即开间很小,而多呈“纵向发展”趋势,一般为3至4层,这也就是“房子苗条”的缘由。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4个民族,越南的主体民族是京族(也称越族)。京族姑娘身材苗条,其头戴斗笠,妩媚多姿的倩影是越南观光机构对外宣传越南旅游业的“形象使者”。 越南四大怪 越南除了“四苗条”之外,在旅途中还经常见到“四怪”,即:男人绿帽头上戴,女人手帕往脸盖,人力车子倒着踩,花钱要用大麻袋。 越南的大部分男人由于“军人情结”,都喜戴绿色的帽子。这种帽子十分受用,平时可遮风避雨,战时可充当装物盛水的器皿,因此深受喜爱。至于越南的妇女将手帕盖在脸上,主要也是为了起到挡风防沙的作用。越南的人力车(即我们常说的三轮车),是乘客在前,车夫在后,据说这是根据当时法国殖民者的意图设计的。 因为车夫在前,用力踩车,身上臭汗淋漓,微风一吹,乘客难免闻到,于是改成现在的结构,既可避免闻到车夫的臭汗,又可在观景中视线不受妨碍,真所谓两全其美。至于在越南花钱,由于一万越南盾仅相当人民币7元,当然“花钱要用大麻袋”。 百花春城——越南首都河内 越南首都河内 (Ha noi) 位于红河三角洲,人口约400万,是越南北部最大城市和全国第二大城市。气候四季分明,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摄氏15度;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摄氏29度。 河内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原称大罗,曾为越南李、陈、后黎诸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誉为“千年文物之地”。早在7世纪初,这里就开始构筑城池,时称紫城。1010年,李朝(公元1009-1225年)创建者李公蕴(即李太祖)从华闾迁都至此,定名升龙。随着城垣的加固和扩大,在10世纪以前,曾先后被改称宋平、罗城、大罗城。随着历史的变迁,升龙又先后称为中京、东都、东关、东京、北城。直到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才因城市被环抱在珥河(红河)大堤之内,最终定名河内,并沿用至今。河内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督府所在地。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胜利后,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改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定都于此。 河内具有都城规模始自11世纪的李朝,当时升龙已是物产丰饶、交通发达的地区,在此以前所筑之城,均属军事性质的城堡。河内分为内城(市区)和外城(郊区),内城历史上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孙、侍从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为皇帝和朝臣办事场所。京城环绕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区。李、陈朝时的61条街坊,黎、阮朝时的36条街坊,都集中在这里。河内市内的很多街道现在仍沿用旧时的称谓,如棉行、麻行、糖行、桃行、皮行、帆行、铜行等,其中多数街道的专业性特点已逐渐消失而成为普通的街道。但有些却仍保有专业性的老传统,如皮行街全为皮货,铜行街尽是经营铜器的店铺。历史上禁城、皇城内可见楼台殿阁金碧辉煌,御苑园林秀丽景色;漫步京城之中,四处是林立的寺庙和高耸的宝塔。近千年来,改朝换代和内乱外患使河内城区屡遭破坏,昔日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已荡然无存,过去的城垣目前也只残留下正北门和席行街的官掌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