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介绍贴关于外滩的建筑 |
[游记]介绍贴关于外滩的建筑 |
2008-05-22 tianyablog.com |
上海外灘是上海最著名的景點,沒有之一。以前說不到大世界枉來大上海云云,做廣告要多過實際。至於東方明珠、金貿大廈、新天地……哼哼…… 上海外灘形成於上海開埠之後,當時外國人在沿江辟路,把面對黃浦江的一面為Bund,中文即外灘,在當時也稱作黃浦灘。這是一個大概念,現在的中山東一路以及中山東二路,一直過外白渡橋,至南蘇州路都算得是外灘。而現在所稱的狹義上,或者說特指的外灘則是中山東一路了。 80年代上海外灘: 外白渡橋: 中山東一路北起外白渡橋,至南邊接中山東二路,大概1500米左右的路上建多國建築風格的高樓大廈,從文藝復興式而又古典式、間或巴羅克式等,由此而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 ★★★★★★★★★分割線★★★★★★★★★ 外灘第一彎: 首先是一個延安東路路口,這裏的高架下行彎道因處於延安東路高架與中山東一路介面處而被稱作為“外灘第一彎”。這裏還有一個“外灘人行天橋”,現在正被完全拆除中。 從外灘人行天橋看外灘第一彎: 外灘人行天橋本來是上海首座人行天橋,1982年6月30日建成。1993年10月拆除天橋的北橋和南橋,保留西橋。現在西橋也拆除了,關於天橋的記憶一點點在淡薄,誠如那時候……南京東路西藏中路口的天橋之拆除亦讓人唏噓。南京東路西藏中路口的天橋從前曾經是著名的約會景點,在那橋上可一眼得見南京東路步行街從西而東的繁華面貌,而當年全中國人流量最大的地點即是該天橋之下,由南京東路,過西藏中路,而往南京西路的一道路線,現在這裏已經沒有人行通道了。 ★★★★★★★★★分割線★★★★★★★★★ 亞細亞大樓曾名麥克倍恩(McBain)大樓或麥邊大樓、冶金設計院大樓。1916年竣工。後因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所用,故名。長期為外灘最高建築。又是1號,遂有“外灘第一樓”譽稱。 亞細亞大樓的建築外觀為古典主義風格,並且具有濃重的巴羅克特點。初建7層,1939年加為8層。外觀具有折中主義風格。 亞細亞大樓立面為橫三段、豎三段式。底段與上段均為巴羅克式造型,中段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 ★★★★★★★★★分割線★★★★★★★★★ 上海總會的外觀橫直線條三段式的處理富有韻律,二層至三層中段增加了六根貫通兩層的愛奧尼克式立柱,為整幢大樓增加了立體感。樓體兩側對稱,樓頂南北兩端各設置一個隙望亭,窗形變化多端,木雕細膩優美,頂上石膏鏤花多用花環或花草圖案。上海總會為當時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是當時社交界的舞臺。當年,一層有酒吧間、閱覽室,二層有餐廳,宴會廳,三,四層為旅館。一樓的酒吧間因當年曾擁有東方最長的酒吧櫃(由黑白相間的大石裝飾,長達33.7米)而聞名於世。 ★★★★★★★★★分割線★★★★★★★★★ 有利銀行是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結構的大樓,曾有20餘年為英商有利銀行所使用。大樓建築仿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立面裝飾有明顯的巴羅克藝術特點。中山東一路廣東路路口的北立面正門為中軸線,形成兩邊對稱,立面作古典主義建築縱橫三段處理。大門和立面上飾有巴羅克特徵的曲線、曲面、斷簷和山花。在大樓臨中山東一路和廣東路轉角處的頂部建有一座巴羅克風格的塔亭。 現該處為“外灘三號”,是上海的時尚高地,內有多家品牌店、高級餐館以及畫廊等藝術場所。是當下中國奢華生活的頂點和標本。外灘3號樓1層是Armani上海旗艦店,第2層是山本耀司、聖羅蘭等各個頂級服飾品牌和除了法國依雲鎮外的全球第二家依雲SPA礦泉水療中心。外灘3號樓第4層為Jean Georges餐廳、第5層是Whampoa Room (黃浦會)餐廳、第6層是Nobu餐廳、第7層則為Lairs餐廳、Third Degree Jazz爵士吧,以及在法國有著悠久歷史、一直備受皇室寵愛的Bernardaud Salon de Thé咖啡店。這些場所均被國際飲食權威和名流視為頂級餐廳。站在第3層的滬申畫廊的中庭向上仰望,可以看見建築大師麥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從3層的畫廊一直向上穿透4、5、6、7層挖出一個梯形體的垂直空間,一根根褐色渾圓的“擎天柱”直撐樓頂。而擺放在中庭中被青色大理石圈起來的是藝術家展望最大的雕塑作品不銹鋼“假山石”。 ★★★★★★★★★分割線★★★★★★★★★ ★★★★★★★★★分割線★★★★★★★★★ 1921年日清公司在外灘5號新建大樓,共6層,坐西朝東,由日本人與猶太人合資建造,雙方各建3層。下3層由日本人承建,外型簡潔;上3層則由猶太人承建,外牆飾花紋,凹凸感強。所以被稱為“日猶式建築”。 日清大樓造型為日本近代西洋建築風格,立面構圖三段式,一、二層為一個層次,三至五層為另一個層次,頂層又是個層次。立面中段採用大挑簷、方形窗和凹凸的八字窗,加上貫穿第三至第五層的窗框線條,顯得很有層次感。外牆均為水刷石。 日清公司全稱日清汽船株式會社,是日本近代在華最大的航運公司。1907年由日本郵船、大阪商船、大東汽船會社和湖南汽船會社等4家合併組成,總部設在日本東京,分社設在上海外灘(今中山東一路5號)。當時日清公司主要經營長江流域航運和中日沿海航運,有大小輪船數十艘,在浦東老白渡路(現上海港煤炭裝卸公司)有碼頭、倉庫。 ★★★★★★★★★分割線★★★★★★★★★ 元芳大樓曾名中國通商銀行大樓、萬國商團大樓、長航大樓。大樓為英國哥特復興式風格建築。因旁邊的小路是元芳弄,所以名為“元芳大樓”。元芳大樓現在為商務樓,其一樓為義大利品牌Dolce&Gabbana在上海的旗艦店。其餘樓層則有多家著名食府以及會所入駐。 大樓頂層中間為大尖角,上有十字架,四角小尖頂,屋簷下為一列尖角形窗。底、二兩層為並列對稱形落地長窗,券狀窗框,頂層南側有廣可容百人的平臺,舊為黃浦觀濤勝處,西側三樓頂面亦為平臺。大門處有羅馬式廊柱。經維修後拆除十字架,三樓平臺加1層,牆面裝飾線腳被鏟去,青紅磚鑲砌的清水外牆被飾以水泥。現在作為“外灘6號”的大樓則是經過又依次修繕的。 ★★★★★★★★★分割線★★★★★★★★★ 大樓1907年建成,4層,建築立面嚴守歐洲文藝復興建築的原則,三段式處理手法十分明顯。每層窗框上都有橢圓形式三角形窗楣,窗的兩側設置大小不同的巴羅克立柱。 大樓從前的業主是輪船招商局,為盛宣懷籌辦電報局所蓋之電報局大樓。電報局大樓既是輪船招商局的電報機房,又租給大北電報公司、大東電報公司和太平洋電報公司。後外灘7號電報局遷入福州路四川路轉角處的德國郵電局大樓。 ★★★★★★★★★分割線★★★★★★★★★ 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1901年,磚木結構3層樓房,招商局原是洋務派李鴻章於1872年試辦,於1873年正式成立。建築每層都有石板腰線,東向的二三層立面採用古典柱子,二層為多立克式風格,三層為混合風格,石料為花崗石,門鬥上設突出的陽臺,每層層高都在4米以上,門窗檔做刨磚線腳,石板窗檻,扶梯用雕花大木欄杆。這些都是當時最為流行的裝飾,屬西方文藝復興式風格建築。 ★★★★★★★★★分割線★★★★★★★★★ ★★★★★★★★★分割線★★★★★★★★★ 滙豐銀行大樓屬新希臘建築,建於1923年,原系美商滙豐銀行上海分行。美國當時將這座建築自詡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最講究的建築。滙豐銀行大樓建築平面近似於正方形,建築立面採用嚴謹的古典主義手法,中部有貫穿二、三、四層的仿古羅馬科林斯式雙柱,頂部冠以古羅馬萬神廟穹頂,外牆用花崗石砌築。1996年12月浦東發展銀行通過房屋置換取得了滙豐銀行大樓的使用權,然後撥出鉅款按照修繕如故的原則將建築修復,精心修繕的浦東發展銀行竣工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讚譽。 滙豐銀行大樓北側面 滙豐銀行大樓建造時共耗資800萬兩白銀。大門入口處三扇青銅大門和兩旁的銅獅子由英國專門鑄造(據說這對銅獅子當時在英國鑄造後立即將模型毀掉,當時共鑄建了兩對,一對放在滙豐銀行門口,另一對陳列在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鑄工極為精細。現已將其送入上海歷史博物館。 ★★★★★★★★★分割線★★★★★★★★★ ★★★★★★★★★分割線★★★★★★★★★ 海關大樓雄偉挺拔,與雍容典雅的滙豐銀行齊肩並列,所謂被稱為滙豐銀行的“姐妹樓”。該樓為新古典主義希臘式,結合了歐洲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優點,大樓門楣由四眼巨大的羅馬花崗石圓柱支撐,以高聳的鐘樓為軸線,鐘樓為歌特式,有十層樓高,是仿美國國會大廈的大鐘,在美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此鐘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我們多說的外灘鐘樓、外灘大鐘、外灘鐘,就是指上海海關大樓的鐘樓,這個鐘樓是上海時間的確切點。鐘樓四面為圓形鐘面,每面用12角棱形圖案組合,直徑5.4米,內裝自動開關燈72盞,鐘的指針用紫銅做成,時針長2.19米,重37.5千克;分針長5.16米,重49千克;3個鐘擺,最大一個重達2噸,每一刻鐘就有135千克重的銅錘撞擊銅鐘報時。銅鐘聲音洪亮,可傳數裏之外。如此大鐘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數,是上海的一大景觀。(此鐘從前被叫做大清鐘BIG CHING,名字是跟著倫敦著名的大笨鐘BIGBEN來的。) |
转自:http://williamcarvetimes.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480251&PostID=11461593&idWriter=0&Key=0164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