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原创新马泰游记之二十二马六甲印象之一 |
[游记]原创新马泰游记之二十二马六甲印象之一 |
2007-09-08 teacherblog.cn |
新马泰游记系列:1、2、3、4、5、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20、21 2006年7月26日(三) 马六甲印象之一 下午我们去的地方是马六甲市。 马六甲海峡的名字够响亮了吧?而位于海峡一侧的历史古城马六甲市则与一位中国赫赫有名的名朝大航海家郑和的名字息息相关。根据介绍,马六甲市建于1403年,曾经是一个叫“满剌加”的小王国的都城。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时曾五次停靠马六甲市,给当地带来了茶叶、丝绸等大宗货物,同时也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大国的礼仪、文明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当地的人民都非常欢迎和敬仰这支和平、友好的船队。郑和率领中国远洋船队在几个世纪之前所完成的这些远航壮举,也在所经之处的一些地方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马六甲市当然不会例外。 导游给我们介绍说,在整个马来西亚的人口结构中,华人占30,而马六甲市的华人更占大多数。数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华人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所以这里的一些街道被称为“中国街”。当车子行驶在马六甲市的“中国街”上时,给我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好像进入了时间隧道:时空似乎回到了中国明朝的某个时段,而且是在我国南方某个沿海城市的一条繁华古老的街道上。我看见,一些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其建筑风格都具有十分典型的中式传统建筑特色。尤其是在不少店铺的大门上方都悬挂着刻写有繁体汉字的店名招牌,甚至有的小酒馆门外还挂着在国内都难得一见的,而且早已消失了多年的酒幌子。真是让人没有想到,在这个远隔重洋的异国他乡居然还有保持着如此“正宗”的中国文化传统的街道! 与郑和有关的地方有“三保山”、“三保庙”、“三保井”等等。“三宝山”是靠近海边的一座小山包,小山上植被茂盛,林木参天。透过车窗看去,山上的林间空地处,分布着不少石头墓碑,我隐约看到,墓碑上的碑文都是中国的汉字。导游解释说,当年郑和及他的随行人员们曾在这座山上驻扎过,所以当地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而将此山命名为“三保山”,现在这座山已经成为当地华人的墓葬之地。然而,与“三保山”仅一条公路之隔的地方,却有一大片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的墓地,他们的丧葬习俗与华人的丧葬习惯有着明显的区别。当地华人和当地马来人,这两个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完全不同的民族的人民,生时能和平相处,死后“相安无事地毗邻而眠”,这也是很有趣的现象。 根据介绍得知,当地政府曾经打算对“三保山”一带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这些土地修建高档海滨别墅区。此事引起了广大当地华人的强烈不满!经过艰苦卓绝的抗争,当地政府终于放弃了这个开发项目,但是前提条件是,华人要保住“三保山”就必须交纳数目可观的土地使用税。在当地华人社团的发动下,广大当地华人踊跃捐款,表现了空前的团结,结果是所捐款项的数目远远超过了规定的税款数目。 “三保庙”就在“三保山”附近,建于1795年,据说也是由当地华人捐款所修。让我感到不解的是,挂在庙门上方的匾额上,写的并不是“三保庙”,而是“保山堂”。进入大殿后,所见的一切更让我迷惑:郑和的泥胎塑像仅有1米左右高。尤其是塑像并没有被供奉在正面的显著位置,而是被放在大门左侧靠墙的一处角落里。这是一尊郑和腰挎宝剑的站姿塑像,前面既无供桌,也无香炉。可是,在大殿正面的墙上除了一副赞颂郑和历史功绩的对联及几条黑色、黄色的布幡外,再也没有其他东西,而墙下面的供桌上倒是祭品丰富、香烟缭绕。 导游解释说,郑和生前信仰伊斯兰教,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当地华人又大都信奉佛教。那么,将一个伊斯兰教徒的塑像堂而皇之地供奉在佛寺的正面位置,这的确是有些不妥。再说,伊斯兰教反对信徒搞神像崇拜,在清真寺中就不供任何神像。还是建庙的人聪明,他们想出了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一副赞颂郑和历史功绩的对联占据主位,而使“三保公泥塑像”屈尊地躲在了一个角落里。另外将“庙”改成“堂”也是同样的原因吧? 我在大殿的一面墙上见到挂在那里的几幅大照片,照片的内容是关于江xx、朱镕基、李鹏等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访马来西亚时参观“三保庙”的情况。导游指着照片半真半假地和我们开玩笑说,自从中国领导人相继来“三保庙”参观后,马来西亚政府就更不敢再提开发“三保山”的事了,因为他们也怕惹怒了中国人,会派解放军前来攻占马六甲! 在“三保庙”旁边有个用高高的围墙围起来的院子,院子中央是一口古井,这口井是由石头砌成的。介绍说,当年的马来西亚人不会打井,是郑和手把手地教给当地人打井的技术,并且亲自示范,带领人们打成了这口井。当地人为感谢郑和,特称此井为“三保井”。如今,500多年过去了,有诗曰“昔人已乘黄鹤去”,而古井仍在,它成了中、马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只是我们看到的井里什么东西都没有,有的只是旁边垃圾成堆。 据资料记载,1495年,明成祖皇帝将自己的女儿汉丽宝公主嫁给了当时的马六甲苏丹(国王)为后。公主是带着500多名男、女仆人跟随郑和的船队远嫁到这里的。后来,这些公主的随行人员与当地马来人通婚,繁衍后代,形成了一个新的稀有少数民族。据说这个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不少500多年前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比如出嫁的新娘要坐花轿等等。后来我们真的在街上看到了现代的花轿马车呢,整部车都缀满了鲜花,乘坐的是游人,应该也是一个旅游出租项目吧。 阅读全文 | 回复(4) | 引用通告 | 编辑
|
转自:http://niwoleiwuyu.teacherblog.cn/blog/5642/archives/2007/172664.html2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