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印象 五月流火的日子,我和美丽的湘女去丽江。 从大理坐车到丽江,大理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除了三圣塔,主塔建于唐代,两座小塔建于宋代,如敦煌给我留下的印象一样,唐代的工艺是如此精湛,以至于后朝都无法比拟。 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沃野。海拔2400米,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 携手湘女,漫步于古城,眼前呈现出一幅古朴,典雅,幽静的江南水乡画面。清清的溪流穿城过巷,一座座小桥横跨小溪,排排垂柳在清风中摇弋。无数小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晃若迷宫。在这里,我见识了生平所见最高档的厕所,每个单间都有液晶电视,感应灯和感应冲水装置,如果不是内急,几乎忘了自己身处何处了。 遗憾的是,古城中店铺林立,各式商品琳琅满目,还有擅长经营买卖的纳西妇女们沉着地讨价还价。同行的湘女穿梭于这样那样的店铺中,而我,选择了一处恰好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坐了下来,闭上眼睛,极力去想象,想象那令人神迷的八百多年前。 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 丽江古城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古城始建于元初忽必烈南征云南大理之时,于南宋时期初具规模,自古就是西南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四方街、丽江军民府(木家院)是历史的见证。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 我们在古城中信步走着,偶有穿着纳西服饰的女孩从身边走过,更多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我们在小桥边放下了心愿灯,在四方街拍下了集体舞,古城虽然有太多的人工痕迹,但仍然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 其一是它的小桥。建于明清时代的三百多座大小石拱桥,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绕民家,自然处处以桥通路。古城有许多座明清的石拱桥,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兵火焚毁,乃至多次大地震的破坏,石桥如故,至今依然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与巧妙的工艺。 其二是它的水系。玉泉河水至城头双石桥下,分为西河,中河,东河三条岔河穿城而过。每条小河又分成若干支流,穿街绕巷,入院过墙,流遍全城。条条街道见流水,户户门前有清溪。清澈的溪流为居民用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增加了空气的湿度,调节了古城的气候,还有利于防止古城的火灾。形成了古城那番桥跨清溪,古朴而恬静的水乡景色。 其三是它的民居。古城民居的特色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它们多以院子为中心,内向的庭院 组合,厦子(外廊)是纳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北京的四合院和当地土木结构特色于一体:正房堂屋,两旁侧室,走廊宽敞,天井宏亮,门窗多精雕细刻花鸟图案,门楼修得富丽堂皇。 临离开古城的时候已是夜晚了,路过繁华的酒巴街,几个纳西女孩用响亮的歌声留住了我的脚步,我们在临窗的位置坐了下来,要上几份小点心,几杯茶水和几瓶啤酒,大放的纳西女孩们排成排站在小溪边,隔窗与我们对起歌来。为了集中力量,酒巴里互不相识的人齐齐聚在了一桌,你一句我一首的,气氛顿时热烈了起来。最为佩服的是纳西姑娘们天生的嗓子和随意而来的歌词,歌美意美人美。 从昆明到大理,再从大理到丽江,所幸的是我一直没有出现所谓的高原反应,临到离开昆明那天,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