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5 游记(一)——丽江 晚上去参加一个晚会,回家已经有点晚了。看了小蟹蟹的日志以后,觉得他写的很不错,所以一时之间想不出自己今天该写点什么好的内容。于是想了一个偷懒的办法,把以前写的游记贴一段上来,呵呵,算是游记的开张吧。 ps:这是2002年暑假去云南的那趟旅行。照片暂时在电脑上找不到了,以后再补上吧 一个小小的古镇能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不绝,是什么赋予了它这样独特的魅力?来到丽江后,我在旅途中找到了答案。丽江古镇在新城的包围之中,走在新城里感受到的是明显的都市气息。而沿着溪流步入石墙红楼青瓦的古镇中时,古旧的建筑、潺潺的流水和着一种幽静的气息,让紧张的心情立刻放松下来。昨天晚上只是在街上匆匆逛过:热闹的人流,飘摇的莲灯,悠闲的空气,缓缓的流水,夜晚降临时,灯笼映红的河面和泡吧的人,恍若梦境。 今天我见到了早上的古镇,在古镇口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水车。哗哗流淌的河水,精致的石桥,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岸边的垂柳,两边带有浓郁丽江风情的建筑,都让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精致非常值得去感受的地方。五彩石铺成的石板路发出油油的亮光,据说这种路适合纳西人悠悠的走,我于是也放慢脚步,融入着闲适的氛围。街上人流熙来攘往,热闹非凡。路边全是各种店铺,各种手工艺品、纪念品、银器店、民族服装店等。虽然这并非纳西族特有的风情,但也吸引着游客的驻足。尤其让我倍感亲切的是,那些安详的坐在墙角卖花布方巾和烤玉米的纳西族老奶奶们,她们穿着传统的纳西服装——披星戴月,沟壑纵横的脸上写满了岁月沧桑。一些白发苍苍的纳西老太太聚集在四方街广场旁的花坛边,或是在游人如织的街上慢悠悠的走,三五成群,用纳西话唠着家常,谈笑间,云淡风轻,恬静而祥和。只有她们,在这变得繁荣热闹的古城中,固守着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宠辱不惊地生存着。或许这才是丽江的本色生活。每一个匆匆路过游人的浮躁的心,都在这里得到了洗礼。 丽江也是艺术家的天堂,木刻、木雕、烙铁画、油画、中国结……无所不有,精致典雅,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长头发大胡子的男人在小店里埋头忙碌着。据说他们很多来自不同的地方,或是为了生存或是艺术的追求,或是逃避都市的俗世红尘的纷纷扰扰。沿途,有很多从远方来的背包族,大家或坐在溪边的酒吧聊天,或穿梭于街道两旁林里的店铺中。其实丽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永远保持对外人有着吸引力的地方! 走到大石桥,这是一处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小桥,流水,人家,在这儿达到了最为完美、最为精致的组合,显出其可人之处。街道两旁店铺上高高挂着的招牌迎着微风轻轻飘动,不远处几串红红的灯笼,更是给这一幅动人的画面带来了栩栩生气。伫立在大石桥之上,看着溪水从桥下趟过,两边建筑物仿古的风格好像让人觉得回到了过去,而旁边不时又有衣着时髦的游客把我从过去拉回到了现在。 不觉来到木府,据说这里曾是大理木王府的宅邸,座落在古镇的街边。府内亭廊楼榭筑于山水之中,显得十分和谐。登到位于木府山顶的一座道观里,可以鸟瞰整个古城。放目远眺,眼前一片开阔,古城一片错落有致的古朴的屋顶展现在面前,这就是丽江和谐的美。 来来往往的游人,小桥、流水、人家,沿河而立的垂柳,垂柳下摆放的各种颜色的盆花……这就是丽江——小资的天堂。看着这一切,我逐渐懂得了丽江,逐渐懂得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远万里跑来定居,逐渐明白了为什么有很多外国朋友一来到这儿就不想走了。丽江是一个需要仔细去体会的城市。不过,最爱的还是一个人毫无目的的闲逛,慢慢翻阅丽江古镇的自由和悠闲,不管方向如何,有路就走。因为这里的花草小溪古屋,随处都是风景。 渐渐的夜幕降临,夜晚的丽江古城并不冷清。街道上两边的店铺灯火通明,各式民族服装、工艺品挂满墙壁,音乐声柔柔的从酒吧里飘出……晚上漫步在丽江大研古城的石板路上,看晚风习习吹拂沙沙的树叶,听潺潺泉水流过窄窄的街巷。坐在老街边的酒吧,数一数满天繁星,聊一聊东巴文化,抬头凝望夜空,月光如水,心静如水。 古城禁不住外界催促的步伐,在我们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它也在迎合发展而改变着,被现代文明所冲击着,古朴纯真渐渐流逝。这不能不说是矛盾中的一种遗憾!丽江是我们此次滇西北行的终点,当我们风尘仆仆地从泸沽湖、从香格里拉回到酒店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一切那么熟悉亲切!放下行囊,洗掉疲累,丽江的美展露在她依山而建和谐的古建筑中。她低调温婉,融合于天地间,没有一丝一毫的突兀。还有这里淳朴的人,波澜不惊的气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