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阿尔山行记之三 |
[游记]阿尔山行记之三 |
2008-05-22 sina.com.cn |
车行不远,出了阿尔山的地界。开始还能见到像样的山,行车一段后,山变成了起浮的丘陵、漫坡。沿着公路前行的方向,看到中铁十九局在新修一条铁路,猜想是从伊尔施连接到海拉尔的。公路随着漫坡起浮,随着车的行进,周围显得越来越空旷。公路对面的山坡上时不时地见到割草机在大地上描绘出的痕迹,齐刷刷的草茬,如同电推子剃过的光头。圆柱体的,打好了的草捆,零零落落地散在草场之上。偶尔也能见到一片片的松林,但听导游讲,大兴安岭林区与呼伦贝尔草原的一个区别是松树不同,林区的松林大都是特有的落叶松,而进入呼伦贝尔草原,路边出现的松树,就已经是樟子松了。 天已经完全放晴了。阳光从背后照过来,草地显得更加翠绿。蓝蓝的天上的一缕缕散云,已经被风撕扯得没有了样子,下衬着绿地,上看风用白云在蓝天的“涂鸦”,感觉真是一幅极其美丽的图画。行车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处景点。这是一位巴尔虎部族妇女开办的一个民俗园。园子就在路边,建有七八座蒙古包。不是那种原始的可移动的毡房,而是按蒙古包形式而建的固定式建筑。下了车,固定的蒙古族人迎客的套路,献哈达,敬酒。 民俗园的项目其实很是简单,穿民族服装照一照相,骑马在草原上遛上一遛,吃一顿蒙族的手把肉、烤羊排。为这些项目,大可不必跑这么远,距北京不远的坝上草原都有。但是饭前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让你真实地感受秋天的呼伦贝尔草原,这也许是当天行程最大的收获。 巴尔虎民俗园的东面就是所谓的七彩湖,远远望去,像平躺在低处的一面镜子,亮亮的。因为到湖边来回要两小时左右,午饭前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了,所以就没有往这个方向走。顺着公路的方向北望,在漫坡的顶处有一处草原上的沙洲。淡黄的沙洲之中点缀了两棵墨绿色的松树,算是一处美景。同行的摄影家们,在蒙古包边上就发现了这处美景,支起了三角架,用他们的“大炮”瞄向了这两棵树。我决定顺着这个方向走一走。 草原上没有什么高耸的东西,风在这里可以肆无忌惮。在蒙古包里向外张望的时候,一切都静静地停在那里,阳光照射下,到处都暖洋洋的。一步迈出,即刻感受到偷袭来的草原风,因为没有任何东西遮挡,所以风行走起来也没有声响。阳光虽暖,秋天的草原风吹在身上还凉飕飕的。出门时虽又套了一件厚运动衫,身上被风吹到一侧还是感到凉。这时想到了包里有伞,雨是不用防了,挡一挡风还是可以的。把折叠伞打开,搭在左臂上,踏着软软的草地走向了沙洲。 老话讲,望山跑死马,在空旷的草原上,空气透明度极高,看似不远的地方,真正走起来,也是颇为耗时的。但在草原上,即使没有目标,走,本身也能够让你有一种特有的感受。也许是到了深秋,也许其本身就是这种样子,走在草原上,感觉脚下的草生长得很低矮,脚踩下去软软的。北京地区也有的一种白蒿,在这里遍地都是,走在草地上,可以嗅到浓浓的蒿草香味。顺着嘎---嘎的声音,看到草原上特有的蚂蚱,在迎着风飞舞。它们嘎--嗄有节奏地拍打着翅膀,顶着有力的西风在一米到两米之间的空中,不离原地上下起浮。走在向阳背风处,把伞收了起来,躺在草地上休息了片刻。周围静得很,西侧公路上偶尔会过一辆汽车。看着远在几公里外,一个黑点,一点变大,当分辨出车体的颜色的时候,能听到机器的轰响。随声音一阵阵变大,再一点点地远去,感受了草原的宁静。 走过了两个漫坡,到了沙洲近前,有一辆红色的汽车停在了沙洲附近,几个人正围着松树观看。拿出了相机,连同这处美景,把这几个人也留在了画面里。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7a95901000awb.html23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