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转一篇关于包头老城的文字 |
[游记]转一篇关于包头老城的文字 |
2008-06-27 sina.com.cn |
说 包头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村镇,地理坐标是东经109度50分至111度25分、北纬41度20分至42度40分,面积为28168平方公里,老包头城就是如今的东河区。北依巍巍大青山,南濒滚滚黄河水,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和商业重镇。 包克图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历史上包头曾是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为蒙古族部落的游牧地。相传,在那遥远的古代,转龙藏一带,水草丰美,林木茂盛,野鹿成群,追逐戏耍,牧人见状,挥鞭指称“包克图”,蒙古语译为有鹿的地方。如今的地名“包头”,便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 明朝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土默特编为左右两翼旗。两旗共十二“甲”,每“甲”部众三千多人,“甲”下分“佐”。包头隶属土默特右翼六甲辖地,并在今天九原区沙尔沁村南街设章盖衙门,专管包头的驻牧蒙古族事务。包头蒙古族“巴氏家族”,以其宗系土默特右翼六甲一佐,计有15户的人丁数目,领到“户口地”100余顷。定居包头地区后,其后代便以“巴”字作为各家通用的姓氏,这就是在包头定居最早的蒙古族。位于东河区东门大街北侧巷里的“福徵寺”,又称“包头召”,正是包头蒙古族“巴氏家族”的家庙。那时,汉民租佃巴家土地,多在召庙内办理土地契约手续。召庙东面的召梁三道巷内,现在的东河文教家属院,便是当年的“巴氏祖坟”。 包头村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即公元1697年),康熙第三次亲征葛尔丹。同一时期,内地汉族旅蒙商、小商小贩及手工业者随军进入包头境内贸易,春去秋回,逐步在转龙藏(即今天的东河区河东乡东河村)一带定居。以后,随着晋陕移民的大量迁入,租种土地,形成较大村落,于是,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行政设置为包头村。 乾隆末年,(即公元1795年),清政府在今天东河区西脑包砌筑大照壁,长12米,宽1.5米,高6米,颇为壮观。现在东河区西脑包立交桥东约400米处,北侧鹿春药店院墙背面,还有部分文物遗迹。有兴趣者,不妨去看看。大照壁上面,镌刻着清政府于乾隆初年(即公元1736年)下令划定的地界归属:照壁之西,属于乌拉特三公旗辖地。照壁之东,属于土默特旗右翼六甲一佐辖地。范围包括:向东七里至臭水井村;向南二十里至同兴功村;向北三十里至董瓜村(即今天兴胜镇青山村)。 包头镇 清朝嘉庆十四年(即公元1809年),包头改村为镇,隶属萨拉齐理事通判厅,专设包头巡检,统率兵卒,镇守包头,衙门在今天东河区东门大街北侧的水口街,即今天东河区公安分局看守所大院,老百姓时称“衙门街”。 清朝同治十二年(即公元1873年),包头城墙竣工,城垣周长14里,城墙高5米,辟东、西、南、东北、西北门,共计五个城门。由大同总兵马升率部万人移驻包头,操持防务。由此,街道初具雏形,商业日益繁荣,成为辐射塞北地区的中心大城镇。随着时间的推移,1923年,又成立包头设治局,隶属萨拉齐县。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49ecc010006ll.html4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