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意境的丽江游记 丽江水忆 清晨,是被窗下叮咚流过的水声惊醒的。 推开房间内一扇一扇的木栅门,对面青黑的屋檐便映入眼帘了。晨雾还没有散去,朦朦胧胧地萦绕在屋檐上,象是刚泼了一回水墨丹青,湿润而充满灵气。窗下的水,就是这样穿过右边那座古老的大石桥,轻盈的流过来,带着清晨纳西人家的槌衣声流过来。 来丽江之前,客栈房东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们,他说:住在我这儿,是伴着流水声入眠的。我们无法拒绝这诗意般的想象,就住进了这家名叫“花马国”的古客栈。于是,伴着水声入眠,又伴着水声醒来。 推开那扇古老陈旧的雕花木栅门,吱呀的一声,让溪流两三米对面青石路上早起的三两游人惊羡地望过来,仿佛我们推开的不是一扇门,而是推开了一个古老的故事,恍惚间,我们也成了水上窗前的一道风景。 客栈旁的大石桥据说有两百年历史了,桥在晨雾中的剪影显得古老而沧桑,做为古镇忠实的守望者,他默默地望着从桥边经过,又穿过桥上,又走到青石路上的各色人,路人、游人,还有古镇里的纳西族女人,破损而长满衰草的桥头让人感受到他的迟暮苍老。这让我们感觉,这座古桥承载的不是行人的脚步,而是这古镇的一段历史。而清澈见底的水,依然叮叮淙淙,从桥那边流过来,又从桥这边流走,一年又一年,一春又一秋,叮叮淙淙的水声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大石桥的故事。人望着水,水望着桥,桥望着人,凝望间,这古老的故事就真的从水中流到了人们的心中。 水,就顺着水旁一粒粒的青石小路弯弯曲曲地流过来,又顺着一户户古镇人家的屋檐窗底绕过去。 晨雾渐渐散去,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水也开始由一早的深遂萧寒变得清明透亮起来,我开始惊讶于水何以如此之清澈而纯净,难道真的是玉龙雪山上雪莲的露水汇流而成?分明是闻到了那缕透人心脾的清香…… 每隔一段路,便有三两块的木板随意搭在水的两岸,便成了小桥,简单、古朴但却真实。桥那边的游人慵懒地坐在竹椅或木凳上,喝着茶,看着水,听着水,闻着水,眼神也变得清澈透亮起来。桥这边,窄而长的青石子路被晨雾浸的湿润而光泽,踩上去,滑滑的,匆匆而过的古镇里的纳西女人就这样一段一段地踩着,顺着水流,绕过纳西人家青黑色的屋檐,忽一转弯,就遮掩在水边的绿柳里不见踪影了。 和丽江的水一样纯净的是那位纳西族老婆婆的眼神,她应该有八十多岁了吧,穿戴着纳西人的服饰,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段木桥旁,甚至不去看一眼身边的行人。老婆婆的怀中抱着一篮香囊,是卖给游人的,这是把玉龙雪山下的干野花用纳西人扎染的布包裹而成。她没有象旁边商铺里的商人那样大声叫卖着招揽生意,只是慈详而微笑的静坐着,那种微笑的表情和眼神让你感受到的是一种远离尘世的超脱与淡然,和她身旁流过的水一样纯净透明。只有当你上前询问的时候,她才微笑着用手势告诉你,一元钱可以卖四个。在惊讶于何其便宜之后,我们更惊讶于她只求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的知足心境。也许刚开始我们还在同情这些纳西老人的清贫与沧桑,可她的眼中明明是写着幸福和满足,这已足够了,不是吗?当她微笑着合扰双手向我们做谢的时候,我们忽然感觉这才是最美丽动人的风景。 水在桥下,桥在水中;水在屋前,屋在水里;水在路边,路在水间;水在人心,人在水影。就这样,人就在一段段桥,一弯弯水,一层层檐中恍若误入桃源,享受着这份古老的宁静和纯净。 掬一把水,想拍去衣上一天的尘埃,却想起一句佛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啊!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想想那桥边的纳西老婆婆的眼中何曾有尘埃,尘由心生,心无尘则无尘,心有尘则皆是尘。看来这水,不带来凡世一丝尘埃,却带走人的一身尘埃,心,就这样一朝一夕被这清澈的水荡涤着,倒是让人感觉有悟禅机的惬意了。 渐夜的时候,一户户的红灯笼便挑在门口、窗前、檐下、桥边,映在水中,倒是和白天有一种不同的风情了。这水映上灯笼的红,没有白天看起来的清凉透澈,倒是多了一份轻柔与舒缓,好象映上这红的倒影,这水也变得柔情妩媚起来了。 随处在水边找一家酒吧坐下,顺水望过去是一串一串的醉人的红。 偶尔会从远处顺水隐约飘来一盏闪着烛光的莲花灯。不知是哪个放灯的人,在哪个桥头,哪个窗下,哪个岸边放下,又不知又将飘向哪个桥头,哪个窗下,哪个岸边。但我们知道,此时此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