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采访日记:锡林郭勒 |
[游记]采访日记:锡林郭勒 |
2007-08-02 sina.com.cn |
记者参观生态治理示范区 【采访日记:锡林郭勒——寻找恢复草原生态之路】 (2007-7-4 晴 ) 今天主要参观、了解锡林郭勒的生态治理状况,同时参观了贝子庙等。 上午,我们到正蓝旗一个叫183生态治理综合项目区参观。 接待单位安排的这个参观点,据说是一个禁牧区,经过几年的积极治理,严重沙化程度有了很大改善,植被状况良好。由于它距离207国道183公里,因而得此名。 女讲解员指着示意图说,这块地方是津京地区主要沙源地,1万多平方公里,70%是沙化地,土地退化严重。2000年起开始实施“封围移民”沙化治理战略,通过划分“禁牧移民区、调整休牧区和退耕还林区”三大区域分别进行治理。 禁牧区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牧民全部就近迁移到公路沿线和苏木(乡镇)所在地附近,从事三产和养殖业,6年多来,有2365户9300人迁出。禁牧区2100万亩,实行春季休牧的有1620万亩草场,退耕还林的236万亩。 我们参观的这片禁牧区,有2万多亩,经过6年多禁牧和种植沙棘树等,已经基本恢复了植被,看上去初具草场本色了。 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如何?记者带着好奇心走访了一户迁移牧民。 55岁的牧民那木海告诉我们说,他全家5口人,1个儿子2个女儿,5年前搬迁到新村。问起他家生活情况,他说“各方面挺好的”。他现在养了20头奶牛,有12头已经产奶,有850亩草场,月收入1万多元,由于禁牧,现在他只能够打草喂牛,奶牛都是圈养的,为此还雇了2个帮工来割草、挤奶,每个帮工1月600元。 禁牧区与他所在的新村相距12公里。他说,搬迁过来,房子有政府补助,花2000元住进了36平方米的新居(他家还有一个不小的院子和牛棚)。 村干部补充说,像那木海一次性搬迁来的移民有115户430人,现在生活安置都不错。“过去放牧没有电灯、电话、电视,吃水靠打土井,照明靠蜡烛。搬迁后新村实行‘五通’,牧民家家用上电话、看上电视……” 那木海说“现在与城里基本没有差别,今年也安上沼气,牛粪沼气干净、卫生,生活方便多了。” 下午,锡林郭勒盟委书记刘卓志与记者团见面。 简单寒暄后,这位盟委书记单刀直入,话题切入生态治理。他的一些观点我觉得较有价值。 他认为锡林郭勒以及整个内蒙古草原生态危机,虽然是1999年到2001年3年严重干旱引发的,但最主要原因不是干旱而是我们长期对草原过度索取的后果。 他说,干旱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历史上几千年都有干旱,而草原依然充满生机。草原生态危机,实际上是解放后50-60年代以来我们长期对草原掠夺性开发的一次集中爆发! 特别是80年代初草原实行承包,影响最大。当时政府号召大家扩大牛羊养殖以致富,导致牲畜头数过多。1999年,牧区牲畜达到1811万头只,比1947年增长11倍,畜均草场面积由170亩减少到15亩,草原“超载过牧”,直接导致草原沙化退化,1/3的草原寸草不生。畜均面积下降,“草长一根吃一根,长一茬吃一茬,遇到自然灾害就出问题了。” 他认为,要真正改变目前现状,关键是要采取符合草原发展规律的政策,让大草原休养生息。 为使草原减少压力,政府采取了“转移牧民”和“转变生产方式”两大对策。 刘书记介绍说:其一,为减少牧区人口,政府一方面采取“转移牧民”办法,一方面抓紧发展“牧区教育”,目的是让 刘书记强调指出,现在草原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变,但“仍然极其脆弱”,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将“前功尽弃”!他说,前2年,尽管国家每年拨出4-5亿元支持草原生态建设,但是全盟有3亿多亩草场,平均一亩不到1元钱!但是草原生态的恢复需要时间和巨大投入。他呼吁媒体继续关注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千万不要盲目乐观,否则后果难以估量。 刘书记最后强调说“恢复草原生态,主要靠大自然的休养生息,一些不科学的方法反而会伤害草原。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655a5830100098o4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