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晋汾日记(绵山脚下) |
[游记]晋汾日记(绵山脚下) |
| 2007-07-16 sina.com.cn |
|
霍州之后,按计划,我们将循着梁思成先生的晋、汾旧路,沿同蒲线北上,取道介休、孝义赶去汾阳。不过在霍州至介休的中途,我们将转往绵山,去山脚下走访几个梁思成先生当年未得一见的古老建筑。 静升镇在绵山南麓,镇西的后土庙里,正殿和献亭还是元代的遗构。献亭尤其引人注目,那粗大的檐柱,超长的开间,在我们所见的元代献亭中,还没有能与其比肩的。后土庙前些年一直被镇政府使用着,现在政府迁走,留下的是残破和荒芜。 马和村的晋祠庙,布局和静升后土庙相同,时代也相近,保存却更为完整。倒座的山门戏台外,还留有掖门和钟亭;正殿元构,是面阔三间的悬山小殿;院子中央的献亭古朴雄浑,也是一座元代建筑。 苏溪村资寿寺本以完整保存的明代彩塑而名扬中外。从照壁起,尊经阁是第一道山门,由南向北地势渐次抬高;走过长长的巷道,再穿越两道山门,到天王殿前,眼前才豁然开朗。这种先抑后扬的建筑布局显然是一种独具匠心的安排。东庑下三大士殿内有十八罗汉,明塑,塑工虽平,但罗汉面目清俊,衣饰淡雅朴实,在明塑中尚不多见。十余年前,这十八尊罗汉像的首级在一夜之间被盗割,几年后被台商在海外购得而捐赠回资寿寺。罗汉首级失而复得,这是资寿寺的运气。可是,山西各地近十几年来数不胜数的失盗文物,被残被毁,流失海外,就远没有如此幸运了。 兴地村回銮寺,规模宏大。正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左有青松,右有翠柏,虽然正在落架大修,但也难掩其庄严的气势。建筑苍古之外,回銮寺内还有三尊从绵山上迁移至本寺的石佛残像。其中最完整的一尊,虽然肩部之上已经残失,可也高达四米,体态修长,轻衣贴体,跣足站在覆莲座上,其气韵之生动,足为北朝石刻造像中的精品。 同样在兴地村,村西高处还有一处古庙。远远望去,斗拱权衡之大,绝非明清建筑可及。打听得知是座龙天庙。对龙天的信仰在晋汾地区比较兴盛。相传,龙天庙祭祀的是贾浑。西晋永安元年(304),介休县令贾浑被匈奴将领俘虏,宁死不屈。据传,贾浑死后具有了兴云布雨的法力,邑人便于绵山山麓建“龙天庙”祀之。从外貌看,兴地村的龙天庙还保留了元代建筑的特征,和附近其它元代建筑十分类似。据廊下的古碑记载,此庙于元延祐二年重建。令人费解的是,这座精巧的古建并不见于我们手中的任何文保名录。现状同样令人扼腕:山门戏楼去年被人为烧毁;大殿的后檐已经坍塌;殿内历经无数磨难而幸存至今的彩塑全部失去了头颅……。无人管理,一切都任其自生自灭。 离开兴地村时,抬头眺望,绵山近在咫尺,山上新建的仿古建筑金壁辉煌,正红旗招展地迎接四方游客。新与旧,热闹与清冷,反差如此之大,这似乎也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对历史的态度。 |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df9891010009mz43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