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介休绵山游记(三) |
[游记]介休绵山游记(三) |
| 2008-01-11 sina.com.cn |
|
介休有许多方言都深深烙着儒家、儒教的印记,比如说,忙得“不亦乐乎”,“人心不差米粒”与孔子的“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相吻合;介休人的人名取意为“君子成人之美”的多,无怪乎在介休生活多年的外乡人说介休人很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原来他们把“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介休人很重视自己的德行。作为成年人,在培养孩子问题上着重注意对孩子德行的培养。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和著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在《道德经》中,体现了古老又朴素的辩证观点。介休人每代每代都力争把后代培养成完人,一个思想健全的人。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介休人一点也不像其他县市的想法,一味的追求知识,书面知识。好多家长认为孩子应当学习知识,同时也不能把知识当作第一能事,他们还侧重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愿意把孩子培养成与社会无益的“书呆子”。在绵山中段,有一个大的道观,很有看头。在道教中,要求人不要单纯的追求名与利,这种追求往往影响人一生健全思想的塑造。一个人把名利看得淡一点是最幸福的,因为他虽然失去了钱财和名气,但他赢得了健康、快乐和闲情雅致。这些对于一个健康人生的塑造是很重要的。 佛教在绵山上的地位相当高。去过绵山的人都有种感觉——这里的庙特多。俗话说,“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佛教来自于古代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东汉末年传入我国,现在当时都城长安盛行,不到几年传播到介休。因此绵山上修建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寺庙、石碑。佛教虽是外教,但它在介休一点也不冷遇。手巧的古介休人依山傍水修建寺庙,特别宏伟,庄严,神圣。山上每年接待无数人次的对山、对佛的敬重。 游绵山可从介休南行20多公里到绵山山麓的兴地村,参观第一景点回銮寺古刹。回銮寺是由于唐太宗欲登山礼佛未成,至此回銮,故名。唐太宗有诗云:“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尺春。”据寺内碑刻记载,寺原在东山柴谷之间,后遭流寇所毁,唐僖宗时迁到现址,敕名“兴国寺”。现在所见大殿脊檩下有“大元国至大元年(1308)重建的题记”,后明、清重修,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三代遗物。主建筑有山门、过殿、大殿,两侧对称布局。大殿开阔,共五间,用减柱造,结构简洁。此处现存元明清历代石碑17通,记录着寺院的兴衰。院内古松、龙槐、杉楸等树木葱茏,形似伞盖,给古刹增添了勃勃生机。
|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25b4e01000bfs.html38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