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夜游隆福寺补 |
[游记]夜游隆福寺补 |
2008-05-22 sina.com.cn |
夜游隆福寺补——北京吃儿 2008-03-12 11:34:43 大中小 标签:美食 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 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零食或早点、夜霄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一些老字号专营其特色品种,为仿膳饭庄的小窝窝、肉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丰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同和居的烤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点厂的糖火烧等,其它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均有售。 豆汁,焦圈这些暂且不提,捡几样藤爱吃的。 1.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这个藤吃过,就一个字——好吃!)、“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 爆肚除肚子要新鲜外,功夫全在“爆”。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欠火候或过火候,会出现过生或过熟而不脆,甚至咬不烂。因此,它的质量标准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 过去梨园界的名角无不十分钟情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名流无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据说还可治胃病。吃爆肚的人如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喝完酒,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确实是一大快事。所以老北京都欢喜吃爆肚,特别是农历立秋之后,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 2.炒疙瘩 民国初年,北京宣武区虎坊桥有家叫广福馆的面食铺,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气。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饴烙面,卖了一天,临到关门时还剩下了五、六斤。经营馆子的穆姓母女俩正发愁,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她放平案板,把剩余的饴烙面拿过来重新揉过,然后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当晚,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炒着吃,没想到口味特别好。 她们边吃边商量,决定在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再添上这道新的面食,起名叫“炒疙瘩”。第二天,由于“炒疙瘩”味道香鲜,价格便宜,新老主顾都来争相品尝。五、六斤面疙瘩,只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后又将配料进行改进,使炒疙瘩名声大震。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e245201008tkx.html23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