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寻迹卢沟桥 |
[游记]游记:寻迹卢沟桥 |
2008-06-10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游记:寻迹卢沟桥 去寻迹卢沟桥不是刻意为之,短暂的巡视却记忆深刻、沉重。 终于耐不住困守京城的寂寞,5.1期间便与晓明结伴骑单车至西南边的十渡,途经新卢沟桥。 此前并不知道卢沟桥的准确位置,这里是“新卢沟桥”,想那个屹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卢沟桥应该就在附近吧。站在新桥之上,在干涸的永定河上不到500米远处,平行着的是一座灰蒙蒙的旧桥,就是它了吧。我们折返询问老乡,得指引后便跨栏而至。卢沟桥,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浓墨与厚重的桥梁,就沧桑地卧在我们的面前,宛平城内。 卢沟桥,这个最先以“卢沟晓月”而闻名于世的桥梁。那时的夜晚卢沟桥上的百余头石狮,正对的是空中以及永定河河面上的晓月清影。最早对卢沟桥的印象应该是小学课本上茅以升的那篇《中国石拱桥》吧,“卢沟晓月”和“惟妙惟肖的狮子”构成我幼时最初的零碎印象。 但后来,“卢沟桥事变”这个深刻而沉重的烽烟味道,深深的刻在心里,代替了清影晓月的美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打破这宁静的清影。“七七事变”,中国军队就在这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虽然茅以升的那篇文字中以提到卢沟桥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的意义,但那是年幼,终是淡忘了。 踏上桥面铺砌的石板,身边匆忙、游兴正酣的人影隐去。永定河河面干涸,河床长满了杂草;不远处的宛平城城墙耸立,....除了两旁石拦石柱上石狮的沧桑和广场上的几樽大炮,我竟寻找不到炮火留下的痕迹,尽管那段历史是那样的刻骨铭心的震撼与沉痛。 我在广场上摆立的大炮前驻足,不用触摸也能感受到它体内发射出炮弹后的余热;尽管周边人声嘈杂,也能听见那每一发炮弹射出时轰隆声响。我面对这一樽樽神威大炮,站立很久,在脑海里再次翻开那段沉重的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进入长达8年的侵华历史。 记得在后来的历史课本上有一副很小的插图,几名抗战的士兵持枪守卫在桥面上,石狮成了很好的掩体。那段历史是沉痛的,但不得不铭记在心。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29军官兵奋起抗战。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战。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战士,战到最后只剩下4人。 再提及这段历史,似乎有些老生常谈和众人皆知的多余。如果真是这样我到情愿独自默默地追忆和反思。如果都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这段历史,这段历史又如何在事件的另一方那里被歪曲?如果走在石板桥面上的人们都能读懂那石狮上创伤,又哪里会出现声声的叫卖和人影的嘈杂? 矗立桥头,我感觉不到眼前的“长虹卧波”,石狮的千态万状也没有细致地查看,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停留,更重要的是卢沟桥石狮的艺术魅力远远不及它所经历的枪林弹雨留下的痕迹的深重。我无心体会它的石拱桥的桥梁艺术。 走上桥面,有一块镶嵌在桥面的碑文,大概是说在后来的修复中,为保留卢沟桥原始的面貌,把卢沟桥原来桥面上的石块保留下来镶嵌在桥面的正中央。很感动于修复者的良苦用心,走在桥上的人大多左右分行观赏石狮,正中央应该是践踏的正少的地方吧。这些石块坎坷不平的镶嵌在桥面中央,石块的表面已经被岁月洗礼得十分光滑。 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800多年的历史了。800多年?猛然间一个念头在脑海闪过,这比之中华民族的8年抗战该深远多少呀。难道我上面的看法错了? “不在乎人生的长度,只在乎人生的浓度”——这句我以前常常自以明志的话放在这里或许也能说明一点问题吧。卢沟桥最初闻名于世,源于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的推崇。不可否认其精巧的工艺、艺术与功用的完美结合,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如果说卢沟桥800多年是其已经度过的生命长度,“卢沟晓月”、艺术形态的石狮是其生命长度浓缩的光环,那么“卢沟桥事变”无疑是其中最闪耀和沉重的节点,深深的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历史的沧桑说明许多问题,但历史的意义不仅仅是其长度吧。
|
转自:http://ahmingli.blog.163.com/blog/static/6071732008414038423123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