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八达岭长城GreatWallBadaling居庸关 |
[游记]八达岭长城GreatWallBadaling居庸关 |
2008-05-22 sohu.com |
搜狐博客 > 行者风雷 > 日志 2008-03-25 | 八达岭长城GreatWall Badaling 居庸关 标签:长城 八达岭 居庸关 万里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久闻于世。今天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 ,许多地方已修缮一新,更加气势磅礴,成为我国名胜之首。它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人,以一览长 城为平生快事。凡到过长城的人,莫不叹为观止。 像巨龙般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的长城,是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是我国古代 各地和各民族统治集团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它是两三千年来,由各族人民反复多次修筑而成的,体现 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成为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项光辉灿烂的瑰宝。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 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 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西周就有“城彼朔方”的记载。公元前七到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互相吞并,形成群雄并立不断混战的局面,他们在自己的边境,先后筑起长城以自卫。如楚率先在南 阳地区筑方城数百里;齐则在山东从平阴到东海边琅琊台筑长城,又沿黄河故道筑堤为城;中山、魏、韩 、燕、赵、秦等国,各修筑长城数百里至数千里。当时长城总长已上万里,不过是分散各自独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毁诸国间的长城,另一方面为防北边匈奴,又调动军民 上百万人,命大将蒙恬督筑长城,西起洮河沿黄河向东,再按原秦、赵、燕长城走向一直到辽东,绵亘万 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万里长城。 西汉时,北部的匈奴族更强盛,屡向南犯,汉朝除采取通好、和亲及出击等手段外,并着手大规模兴 筑长城以固边陲。除修缮秦长城外,西面更增筑河西、玉门关、居延泽等长城。北出雁门,五原阴山,东 循燕秦长城,从辽东到最西的玉门关,长达两万余里。并列亭西至楼兰,北至胪朐(乌兰巴托东北地区), 规模远逾秦代。东汉初北防鲜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汉长城以内,大兴障塞堠坞,总长也达万里以上。两 汉时期一北一南所筑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的。 此后,北方各族逐渐进入华北、关中,直至中原,建立起北朝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的 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先后在黄河套以北东至辽西地区,修筑了多重的长城,纵横交错,总长也上万里 。隋统一全国后,在黄河中上游由云中经五原、榆林、宁夏至陇西,筑长城四五千里,与北朝在东部的长 城正好构成又一体系。 唐代国势强盛,长城以北以西的各部族都归附通好,因此未筑长城,仅在阴山内建“受降城”三座, 东西互距四百里,并连以城障;在甘肃西部复筑瓜州故城。这时,东部的高丽为了防唐,在我国东北由扶 余、开原、新宾至朝鲜大同江口筑长城二千余里。 朱、辽、金时期,华北的燕云十六州尽归契丹、河西已属西夏、北宋只修治了雁门险阻。以后辽金相 继强盛,深入淮汉、以至江北,造成南宋偏安局面,再无力去修筑长城。北方辽金政权却因与蒙古和其他 各族间的斗争与矛盾,在今东北内蒙等地兴筑濠堑长城,总长也上万里,称明昌长城,俗称成吉思汗边墙 。 明朝建立后,为防范元朝复辟及达旦、瓦刺、女真、吐蕃等族骚扰,在北方不断修筑长城,并且为抗 击外国入侵,在东南沿海要地也零星筑了一些长城。明长城之多,是历代之最。主要长城从鸭绿江边的九 连城到甘肃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五千余里。在北京和山西偏关间,分成南北两道长城。在许多地段上长城 除主城墙大边外,还有二边、三边、外边、内边、护边等多道的城墙,如雁门关外有大石墙三道、小石墙 二十三道。其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间的一万二千七百里的主长城保存较完善,特别是山海关到北京周围, 经戚继光重新督筑过的长城最为壮观。 清朝初,在辽宁、吉林间筑了有名的盛京边墙(柳条边),新旧边墙总长2600余里。对古长城也局部修 缮了山海、居庸、雁门、嘉峪等关隘和长城的某些段落。中期以后就未再修缮了。 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和人为的破坏之后,许多古长城已到了十分零落的程度。就是明长城也遭到许多损 毁。但是,总长十几万里的中华巨龙,仍然是人类古代最巨大壮观的工程。并且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 、因险制塞、呈现着千姿百态、无一类同的奇丽景观,体现了建筑上的艺术才思。长城内外我国各族人民 ,经过长期交往,终于突破人为的分割阻碍,已凝结成统一团结和睦友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城作为我 们中华伟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既是我们民族感到自豪、也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向往,它将为增进各国人民的 友谊作出重大的贡献。 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60公里处,东经116°65’,北纬40°25’,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中的一个山口 。明代《长安客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八达岭这名,最早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元代,这 里称“北口”,是与南口相对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县境内,从南口到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 谷,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 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 古人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向 驻以重兵把守。八达岭成为军事战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据《史记》记载和近年来文物工作者普查 ,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 记载:曾设军都、居庸两座关城。北魏《水经注》说:“居庸关在居庸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 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迳军都界……,”因此,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关址在 八达岭。“居庸”之名从何而来?是秦始皇筑长城,从南迁徙一批贫苦农民和囚徒,到军都山妫川小盆地 定居,称为庸徒居处。汉武帝时,将妫川置居庸县(仿延庆)。《水经注》所记载的关址地形地貌和山水 流势,与八达岭的地理环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达岭一带修筑长城。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 年(446年),在国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筑长城,名叫“畿上塞围”,东起上谷军都山(即八达岭 一带),西至黄河岸。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长城,西起大同,经军都山东去,把 长城延长到了海边。 八达岭长城在明朝重新修筑。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墙在军事上的重要,当了皇帝后,即“高筑墙”,设防备战,其时各州府县,也 纷纷兴筑城池。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率军在北方筑关制塞,修筑长城,加紧练兵屯田,以防元残 余势力南侵。 1403年,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1420年,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朱棣决心统一中国 ,先后五次御驾亲征,大军深入蒙古高原,最远到达现在苏联境内的鄂嫩河附近。(1488年以后),才开 始进行浩大而全面的修筑长城工程。经过270年的漫长岁月,先后共有18次大规模的修筑工程终于建成一
|
转自:http://shaofenglei.blog.sohu.com/82753151.html4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