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旅游游记 |
[游记]旅游游记 |
2007-07-16 uukm.com |
十三陵是明代帝王的陵地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距城區約50千米。明代自朱棣(年號永樂)至朱由檢(崇禎)共14個皇帝,他們的陵墓除朱祁玨(景泰)的一座在北京西郊的金山外,其餘13座均在北京西北郊的黃土山(即天壽山)下,後來就統稱為“明十三陵”。陵區佔地40平方千米。陵區的第一座建築的石牌坊,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大最早的石牌坊。過石牌坊是大宮門,它是陵區的正門,門前堅立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再往前走,便是神道了。神道長750米,兩側置石人石獸18對36個。我國古代陵墓前放置石人石獸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代以前就已經有了,主要是裝飾墳墓,象徵生前的儀衛。 目前,十三陵中可供參觀的只有長陵和定陵。長陵是朱棣及其皇后的陵墓,佔地為10萬平方米,呈長方形,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從陵門到棱恩門。第二進院落從棱恩門至內紅門,最重要的建築是棱恩殿。第三進院落從內紅門至明樓,院內前部有二柱牌坊,依次為石五供、明樓和寶城。長陵大殿即棱恩殿,是中國同類型的四大殿之一。這四大殿分別是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泰山腳下岱廟的天貺殿和長陵的棱恩殿。棱恩殿佔地1956.44平方米,比太和殿還要大。該殿有60根柱子,每根都是由獨木製成。在太和殿內有72根柱子,但遠沒有棱恩殿裏的柱子珍貴,因為前者是松木,而後者都是金絲楠木。棱恩殿裏的金絲楠木柱未加任何保護,卻歷經485年而完好無損。 定陵位於大峪山下,埋葬著明代第十三帝朱翊鈞(年號萬曆)和他和兩年皇后(孝端、孝靖)。定陵的修建,從明萬曆十二年起到萬曆十八年(1584-1590年)止。工程共耗費白銀800餘萬兩,相當於萬曆初年兩年的全國田賦收入,約合當時1000萬農民一年的口糧。定陵地宮開掘於1956年,1959年正式建成定陵博物館。地宮在地下27米,由前、中、後和左右5個廳組成,構築面積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相對稱的兩個殿,全部用石頭起券,殿高7.1米,寬6米,長為26米,各自中間有一個用漢白玉壘起的棺床,長17.4米,寬3.7米,高0.4米,棺床平面用金磚平鋪,中央有一長方形孔穴,內填黃土,稱為“金井”。 兩配殿有甬道與中殿相通。進入中殿,殿內有3個漢白玉石座,座前各一副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雲龍大瓷缸。缸中原盛香油,油上的小銅瓢和燈芯有銅管相通,即“長明燈”。打開地宮時,燈未長明,油表面數厘米已凝因。後殿是地下宮殿最大的一個殿,是地宮的主要部分,高9.5米,長30.1米,寬9.1米。地面鋪的是磨光的花斑石。棺床正中央放置著朱翊鈞的棺槨。孝端、孝靖兩皇后的棺槨,分別置於朱翊棺槨的左、右兩側。三具棺槨的周圍,放著玉料、梅瓶及裝滿殉葬品的紅漆木箱。從地宮中出土了3000餘件文物,其中的金冠、鳳冠,為絕世珍品。 |
转自:http://www.uukm.com/chinese_gb/web/artc/4236.html3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