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明十三陵游记 |
[游记]明十三陵游记 |
2008-06-10 bjhotel.cn |
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背倚天寿山,呈三面环山之势,方圆达100平方公里,葬有明13个皇帝,另有妃子墓6处、皇子墓1处,统称“十三陵”,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园。 明朝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到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自缢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内),共传位16个皇帝。其中朱元璋死后葬南京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其墓葬自成历史之谜;景泰帝朱祁钰在明史“夺门之变”中死去,葬于北京西郊金山。余下的13个皇帝,全都葬在天寿山附近。从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顺治元年(1644)修建思陵,前后240年,天寿山下明陵的修建工程几乎从未间断。从天寿山南面的龙、虎二山中间的神道,进入陵区,其安葬顺序依次为:长陵(成祖朱棣)、献陵(仁宗朱高炽)、景陵(宣宗朱瞻基)、裕陵(英宗朱祁镇)、茂陵(宪宗朱见深)、泰陵(孝宗朱祐樘)、康陵(武宗朱厚照)、永陵(世宗朱厚熜)、照陵(穆宗朱载垕)、定陵(神宗朱翊钧)、庆陵(光宗朱常洛)、德陵(熹宗朱由校)、思陵(思宗朱由检)。陵区的附属建筑如行宫、拂尘殿、祀祭署、神宫监、宰牲亭、果园遍布陵区,不仅反映了明代皇陵墓葬的规制,还表现了明代园林清幽的风格。 在明代,十三陵曾是一个戒备森严的禁区,明王朝曾沿陵区四周的10个山口,建有边墙和敌楼,由重兵日夜守卫,多时达数万人之众。《大明律》曾规定:陵区内不得伐树、取土、采石,违者处死。尽管后来遭到兵火及自然的焚毁,但明十三陵整体建筑格局及大量地面、地下文物还是极其丰富的。因十三陵而产生的民间传说故事,也是瑰丽多彩的。在这里构成的十三陵地区墓葬文化,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光彩,同时也留下了封建社会丑陋、罪恶的实证。 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为天寿山,以七年(1409)五月己卯作长陵,……自是列圣因之,皆兆于长陵左右而同为一域焉。”自1407年开始选择陵址,到1409年选定,历时二年,礼部曾收到许多陵址提案,均被明成祖朱棣否定。据说最先选在昌平小汤山一带,因成祖姓朱,与“猪”谐音,猪是怕烫的,故废掉;口外的屠家营北有座龙窝,风水极佳,但因怕猪进了屠家被宰而废去;又有昌平西南的羊山,山后有个村子叫“狼儿峪”,还是不能用。最后由江西宁都风水先生廖均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首席选择家)选定昌平县的黄土山,山前有座康家坟的村子,西边有个橡子岭山,东面的河套叫做干水河,加上黄土山的风水,朱棣亲往勘察,认为猪到了这里,有糠(康)、橡子吃,还有泔(干)水渴,是朱家万世发展的吉地,遂被认定为陵址。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故事,其实关键还是由黄土山地势所决定的:这里群山环绕,如拱如屏,中部平坦宽阔,水土丰厚,山南开口处两端又有虎山和龙山二座,形势虎踞龙盘,而黄土山又恰似一张大椅子圈。朱棣为自己选定的长陵陵址,落在“椅子”中央。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皇帝利用墓葬,大肆渲扬君权神授与风水造化,借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
转自:http://travel.bjhotel.cn/tour/Article/jcwj/msgj/cybj/1362.shtml3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