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秀水游云(四十) |
[游记]秀水游云(四十) |
2008-05-22 sina.com.cn |
岭南那个蒲坑 ---作者:秀水河 几天来阴雨沉闷,想出去走走,从远处回来的路上,就看那一簇一簇的绿竹,翻云吐雾,堆岚叠翠。白墙黛瓦的农舍前,芭蕉掩映,乔松曲抱。触景生情,就想起岭南那个蒲坑,和这里还真有几分相象。 还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我因工作需要,前往广东清远,在石门镇蒲坑村居住四个月。那时,石门正修公路,穿过蒲坑,经常可以看到车辆往来,人流如潮。蒲坑男女老少也像赶场子一样常去工地现场看热闹,给本来就喧嚣的施工现场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 蒲坑是个很穷的村子。说是村子,其实就是一个大坳,像个大大的土坑。几十户人家围着小山脚,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地居家过日子。要说显眼点,就数我们居住的村大礼堂。大礼堂座西向东,红墙青瓦,独处山坳中心地带,依晰可见白石灰刷写的毛主席语录“备战备慌为人民”字样,自然可以想象“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是人群集中的地方。 礼堂的内部原先是集体粮仓,我们到来后做了改造,一头保留早前的主席台,一头二层竹楼隔成三间小屋。底下住一圈工人。我住在靠南边带有小木窗的那间,一桌一椅一床,空荡是空荡点,但清静亮堂。收工的间隙,我常坐在窗口桌子前看书。那时正流行琼瑶小说,我像模像样地看着,《月朦胧鸟朦胧》、《几度夕阳红》、《青青河边草》、《庭院深深》,一本接一本,仿佛一个文学青年。偶尔,还写几句歪诗,给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增添了不少色彩。 礼堂的正前方有条小路,对面是一排矮房,两边住人,中间一大间是我们的火房。礼堂和火房的四周都是稻田,田畦角,稀疏地生长着几棵杂树。一条清亮的小河顺火房后的田间穿过,如一条细绸,舒展柔和。小河是从礼堂后的一块田头绕道流出的,那里靠近山脚人家。小河边长满粗壮的茅竹和芭蕉树,密密麻麻,蓬蓬勃勃,生机昂然,怎么看怎么舒服。晚饭后的时候,我们三五个同事常沿小河边散步,脚踩鹅卵碎石,耳听流水淙淙,斑斑点点的阳光下,人与自然,构成一幅上好的田园风光。 每周,我的一项例行公事是出一期黑板报,以活跃工地职工文化生活,从组稿,构图到书写我一人干,最难办的就是插图,但我还是琢磨画画,围绕主题,色彩缤纷。每每搞完,会惹来许多看客,就连村子里的老人小孩,也要瞧个新鲜。这让我开心。火房帮厨的女孩名叫阿娇,十八九岁,细眉大眼,聪明能干,但没上几天学。她看不懂我写的文字,常埋怨父亲。一次,收拾完厨房,她邀我到她家帮她说话,想去上学,我奈何不得她的央求,就壮胆去了她家。她的父亲倒很热情客气,但颇于家境困难,只让其弟上学。我无果而归,很是替她惋惜。此后阿娇变得不太说话,只顾默默干活。多少年过去,我心仍然酸楚。 蒲坑村的山后,有一座小型水库。夏天的午后,常有工人去游泳,他们喜欢邀我前去。我生长北方,虽不会游泳,但爱凑热闹,就愿意陪同。若大的水面,光明如镜,周围被青山包裹,一坝净水碧绿似玉。坝约三十米深,人上下翻腾,如鱼翔浅底。我一边欣赏男人们的欢畅,一边欣赏这山水美景。坝口一帘雪浪,千尺垂下,澄练轻盈。顺势而去,曲折成河。但只要被蒲坑人发现,就痛骂不已。蒲坑人讲,这库这河,是他们的命根子。后来,游走蒲坑,我观察马蹄型的山坳,原来正如村人所讲,所有的饮用、浇灌全靠这些水。难怪蒲坑人对游泳者很气愤,大家知道后,就再也没人敢去了。 时间长了,就和蒲坑人混熟了。他们也时常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蒲坑不记前嫌,人热情好客,喜欢喝米酒,凡是来人,必喝无疑,而且最好能喝倒一两个,那才叫满天欢喜。只要有喜,免不了放鞭炮庆贺。几乎隔三叉五地就听到山坳里鞭炮轰鸣。只要有响动了,你自然会想到今天哪个人家肯定杀猪宰羊了,动土建房了,或者有红白喜事了。鞭炮过后,自然是化拳喝酒的吆喝声。声声宏亮,响彻大地。蒲坑人就这么讲究爽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曾参加过一对青年男女的婚礼,那是下午迎亲,傍晚完婚的仪式。夕阳下,新郎新娘打扮得漂漂亮亮,新娘打一把油红纸伞,在新郎亲人们的陪伴下,沿着翠绿的田间小路,一字排开,提灯挑被,担箱背柜,好生风韵。我看的眼热,心想这喜气洋洋的队伍,莫不是从天而降的仙客。此后更不用说,喜酒从日落直喝到第二天东方大白。这还不算,酒肉席面,众客人连吃了三天才散。只可惜累了一对新人,三天两夜没怎么捞着休息、亲热,全陪笑了亲朋好友。 蒲坑的日子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初到南方,没有面食,一天三顿米饭,早上糊糊,中午晚上干饭,顿顿都少不了当地的苦菜。这对我这个喜吃面食的北方人来说简直是种煎熬。白天好说,一到晚上,总觉得肚子饿。三个月后的一天,一辆卡车拉来一车精白面粉,一群北人打开吃局。大家席地蹲下,围作一圈,人人手端唐瓷大碗,埋头捞面,一锅老厚的刀削面吃得个个眉飞色舞,痛快淋漓,如同过节。令细瓷小碗刨干饭的过往村民瞠目结舌。 我就生活在这样粗犷的一群人中,生活在岭南风景秀丽的蒲坑。我看到生命的张力和冲动,我看到情感的豪爽和细腻。在这对比明显的生活环境下,在交通还不发达文化娱乐落后的山中,我感到了精神的愉悦和和谐。这些记忆是粗糙的,原生态的,直白而没有打磨的,但又是那么可亲可爱烙印铭记的。 我常想,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美好的东西其实都是些困苦生活留存的信息,它们真实而朴素,不掺杂一丁点儿虚假,那怕一闪而过,也会永久不忘。岭南那个蒲坑就是这样的地域。它用纯净敦厚的民风民俗和润秀撩人的景色温暖着我的心,以至现在,以至将来。 2007.1.5于九台山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de16a010008sn.html23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