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 题记:北京之行的首站,我选择了圆明园,因为她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而我们不应该遗忘这些记忆。 “请你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盖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你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这不是幻想,也不是诗意的夸张,而是华美的真实存在,这是法国大文豪雨果脑海中的圆明园。 从我走进圆明园,我的思绪就一直在漫无边际的飘荡,我试着在脑海中再现维克多雨果描绘的仙境,可我怎么也不能把一块块残壁断垣拼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之前,我是看过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的,绚丽的三维动画将一座恢弘壮阔的圆明园再现,我无法用言语表达她给我的震撼。而如今身在其中,个中滋味,像被抽空了一样。我想象着圆明园的整个历史,仿佛在观看一部无声凄绝的电影,黑白的,没有情节。湖边疯长的荒草,遗址旁突兀的石柱,纪念馆陈列的烧焦的梁木,破碎的瓷器,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的荒芜、颓败。可我喜欢这种感觉,我认为这是她此时应有的(虽然有些地方已经被改的变质了,可我依然执著于那些荒败。) 辉煌的背后,衰落如影随形。曾有人写下这样的文字:世界上有那么多已经消逝的建筑或庭园,你可能都不感兴趣,因为它们和我们的人生没有关系,无从产生感情,可圆明园是个例外,147年前的那场大火将它烧成了一个‘图腾’。147年前,即公元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郊外的圆明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魇开始了。10月18日,3500名联军手持火把开始有条不紊的点燃了这座神奇的宫殿——圆明园。从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刻起,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人世之间。这段历史,维克多雨果是这样记载的“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法兰西和英吉利。” 从此之后,圆明园连遭“火、木、石、土”四大劫难,直至奄奄一息。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再次遭到灭顶之灾。“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曾经的华丽,曾经的震撼,曾经的自豪,曾经的曾经……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除了废墟还是废墟。 我如果是147年前宿卫圆明园的一名士兵该有多好。我情愿独自守卫这即将逝去的宫殿,我执着长矛捍卫着这方神圣的土地,当炮火再次袭来时,我已不在,可我的灵魂却同圆明园死亡的魂灵一起飘转千年,永远、永远!而且我将永远记住两个名字,法兰西和英吉利! 圆明园,万园之园,痛史中的痛史,一个最辉煌也最悲愤的记忆……她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欢乐和痛苦,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一个民族的荣耀和耻辱。圆明园的废墟留在这里,是中华民族一块永远的阵痛,时时刺痛着中国人的伤疤,时刻告诫着国人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的国际社会现实,使国人时时自励、发奋图强。正如有人说“历史的车轮碾碎过往事,碎片散入史册中,让后人用心去感悟,在屈辱与苦难的洗礼中膜拜强大。” 临走的时候,我真想焚一炷香来祭奠圆明园,可我怎么也找不到可以与之相匹配的东西。此时我所能做到的或许唯有眼泪。 离开了圆明园,可思绪依然停留在那个地方,重复着一个又一个的梦,她们和眼泪共同构成了中华300年的国殇,仅此而已! (下面的图片是用手机在圆明园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