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圆明园Ⅱ连载 日落圆明园:造园艺术之诗情画意 |
[游记]圆明园Ⅱ连载 日落圆明园:造园艺术之诗情画意 |
2008-05-22 sina.com.cn |
圆明园Ⅱ连载——日落圆明园:造园艺术之诗情画意 2006-11-20 10:53:51 大中小 诗情画意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里描述过他想象中的中国园林。在他看来,中国的园林建筑具有某种梦幻的性质。他是对的,但确切地说,中国的园林艺术更讲究“诗情画意”。 圆明园的建筑设计,严格根据地形来布置,造景的取材和意境也极其广泛,从中国到外国,从现实到想象,乃至从“天上”到“人间”,将诸多美景巧妙浓地缩于御园之内。除了仿建江南的山色湖光和某些私家园林的精华,御园之中的建筑景群,还取材于历代著名山水画的诗情画意以及神话传说中神宫仙境的格局,甚至别出心裁,将外国古典建筑群体也纳入其中。清末诗人王闿运在他的《圆明园词》中曾经慨叹:“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圆明园造景的另一个来源是前人的画意。圆明园福海中央的“蓬岛瑶台”,即以唐代李思训的《仙山楼阁图》为建造依据,乾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夫子自道:“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北远山村”则来自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名作《辋川图》,乾隆在《北远山村诗序》中说过这样的话:“循苑墙,度北关,村落鳞次,竹篱茅舍,巷陌交通,平畴远风,有牧笛渔歌与舂杵应答,读王(维)储(光羲)田家诗,时遇此境。” 圆明园内的不少景观着力模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宫仙境,“方壶胜境”、“仙人台”、“海岳开襟”等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乾隆在一首咏“海岳开襟”的诗里有这样的句子:我之所戒在求仙,海岳寄兴属偶然。从中不难看出,乾隆兴建这些特别的景观,表面上虽则是“偶然”为之,不为“求仙”,他的真实意图却是力求打造出一个人间天上仙境。 圆明园中的大部分的景区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上面谈到的景观,我们还可以数出很多,诸如“映水兰香”、“西峰秀色”、“廓然大公”、“濂溪乐处”、“茹古含今”、“山高水长”等等,单从这些景观的命名就可以读出它们的不同凡响之处。此外,圆明园内还赫然矗立着一些异国风格的建筑群体,昭示着大清帝国鼎盛时期有容乃大的雍容气度。圆明园内的“舍卫城”,便是仿照古印度乔萨罗国都城建造的;更为知名的自然是长春园那组被誉为“中国凡尔赛宫”的欧式西洋建筑,它的出现堪称中国建筑历史上的奇观。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比喻,圆明园可以是一套装置在真实空间上的复杂而精妙的“诗画”作品,她的每一处都包含了创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在建筑手法上,圆明园采用了“因”、“借”、“堆”等技巧,“因”是因地制宜,核心要求是把人为建筑与周围景色创造性地融为一体;“借”是借景,目的是使相邻或相望的景观互为背景和点缀,以便收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美学效果。明代学者计成在他的名著《园冶》里专辟一章谈到借景,他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 “堆”的意思则是要求妥帖安排诸多元素,从而使山水、建筑、花木等组成因子友好相处,和谐亲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85a4f0100067v.html64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