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前一篇:北京游记③圆明园 |
[游记]前一篇:北京游记③圆明园 |
2008-06-27 sina.com.cn |
北京游记③-圆明园 2006-09-09 20:21:41 大中小 第二天跟团游颐和园觉得太匆忙,于是就自己留在园内久一点,没有继续跟团走。从颐和园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点多了,门口即有一公交车总站,里面有很多车都能到达圆明园,非常方便。车程约3,4站,途径清华北大。 由于约了大学同学宋岩约4点见面,我只有2小时左右的时间游圆明园。 原来圆明园很大,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圆明园有3个门,我是从最南边的绮春园宫门进,从长春园东门出。这样直直的走倒不觉得圆明园的大,而且一路上都没什么可人的景观,所以只是在荷花池和西洋楼遗址停留得比较久,真可谓走马观花了。当然还有更走马观花的如旅行团就从长春园东门进,看完西洋楼遗址后又从东门出。 荷花池的荷花长得很茂盛,为圆明园带来了些许生气。从园子南往北一直走来,这里算是给我一个惊喜了,路上的其他景观与颐和园相比都显得相形见拙…… 就这样一直走到北界,终于到达西洋楼遗址景区,就是那些在大火中幸存的石头。这些残缺不堪的石头在电视书本中都看了很多遍了,但亲临其景,毕竟还是挺震撼的。参观的人仿佛都在忙一件事――照相,有些甚至踩过了石头爬得高高的,无惧猛烈的阳光,露出茄子般笑容记录来临一刻;还听说有些人会在石头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字样…… 此景何其让人不堪回首……但也有一些义愤填膺的学生会摆出革命向前进的姿势,喊着无忘历史的口号留影的,而我,比较平和,只是收起了惯常用的V字手势留影。 当时还真不大清楚自己看的是什么呢,就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你根本很难想象她原来是一间教堂。在圆明园看石头更是,单单靠旁边那张小小的解说牌,只能看出个似是而非~ 幸好这个世界有网络,回来上网google一下,再结合拍下来的照片,印象还是挺深的。 其实西洋楼是我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庭园组成。由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等设计监修,中国匠师建造。 西洋楼的主体建筑有“水法”,即人工喷泉。大水法,海晏堂是其中的大型喷泉。 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当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但火烧后的大水法,已很难想象当时的壮观。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宫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个兽面人身喷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生肖)。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从生肖的喷水状况就可以知道时间,所以该喷泉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 兽面人身喷泉的下身是用汉白玉做的,现在还完好的放在大英博物馆里,兽头是青铜做的,分散在世界各地,我国现有的青铜兽头有牛,虎,猴,猪,是在一大型拍卖会上以2993万港元买回来的。 万花阵:是西洋楼景区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建筑。她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小花园。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字图案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阵中心有个亭子,这个亭子也算是中西合壁的杰作,有类似美国白宫那样半圆形的亭盖,也有中式亭子突出的亭角。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亭子里,看着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亭子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b4e25010005eb.html3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