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老北京胡同精选 |
[游记]老北京胡同精选 |
2008-05-22 sina.com.cn |
西四北二条全长595米,与新成胡同相交。 明朝属于鸣玉坊,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朝打退鞑靼数万骑兵的进攻,武宗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并在此设立大帅府。后人讹为西元帅府,故称此街为西帅府胡同。清代称帅府胡同。雍正、乾隆初期的重臣鄂尔泰(1677--1745)在此居住。1965年改做今称。 今街内58号民国时为萃文、萃真教会学校校址,1921年陈垣创办的贫民学校迁此,1949年后改为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 西四北三条 西四北三条全长527米与小绒线胡同相交。明朝属于鸣玉坊,称箔子胡同(箔有两种解释,其一:用苇子或秫秸编成的篮子,其二:涂上金属粉末或裱上金属薄片,用做纸钱)。清代称雹子胡同、报子胡同。1965年后改做西四北三条。 胡同内3号原为明建隆长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原为汉经厂外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一间,石门额上书“圣祚隆长寺”。天王殿三间,钟鼓楼;大千佛殿三间;后殿五间及配殿和僧房。天王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和韦陀;大千佛殿供奉三大士、十八罗汉、五方佛和二十四诸天;后殿供奉观音、达摩和千手千眼观音。原有铜五方佛移至法源寺,今尚存山门、残殿和诗碑,为西城区保护文物。现为民居。 11号为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小花园式四合院。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成一个四进院落,其格局与三进四合院类似,最后是罩房。东边是小花园,内有假山、上山游廊,并有太湖石和精致的花厅。现为西四北幼儿园使用。 19号为小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270平方米。一宅两院,外院是一排倒座南房和大门。二门为垂花门,影壁正对大门,里院有三间正房,左右各有一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保存较好。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西四北三条幼儿园使用。 ★西四北四条 西四北四条全长503米。明代称熟皮胡同,因当时有熟皮作坊在此而得名。因熟制皮料臭气四溢,后又称臭皮胡同。1911年后以谐音改称受壁胡同。 光绪九年(1883年),“正红旗官学”由阜成门内巡捕厅迁到报子胡同14号。同年九月,学校由“前清义塾”改为“正红旗官学”,是当时的八旗学校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八旗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受璧胡同25号建立分校。1915年改为“京师公立第四小学堂”, 1932年改为“北平市立第四小学堂”,1934年按地址改为“北平市立报子胡同实验小学校”。1941年北京师范学校迁到端王夹道,又因报子胡同是本市四个实验小学之一,地区重要,学生众多,且办学亦著成就,逐又改名为“北平师范附属小学”。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9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示受璧胡同吴禄桢、蔡锷祠堂由民政局按寺庙处理办法进行代管,交由北师附小应用,并准许北师附小以增班方式接管祠内由齐白石与纪堪颐(纪晓岚的四世孙)创办的私立 “石年小学”,这一年,学校命名为“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1956年北师迁到宣武区,学校又改名为“北京第二师范附属第一小学”,1960年因二师改为西城师范学校,学校又改名为“西城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1968年曾一度将学校改名为“起宏图小学”。1972年因西师撤消,按地址学校改名为 “西四北四条小学”至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4340901000862.html38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