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向右一拐驶上了枫桥路,朋友介绍说前面不远处就是寒山寺了。来此之前我翻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许多年里我犯了一个大错误。寒山寺中并没有山,叫寒山寺是因为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中住持,故名寒山寺。寒山寺始建于梁,位于苏州城西五公里枫桥西南不远处,座东朝西,门对古运河,旧临枫桥镇。唐代张继之于寒山寺,正如崔灏之于黄鹤楼,一首诗让一个地方天下皆知。天水年间杜甫曾说:“名诗传张继,金钟响寒山”。 当地人介绍说,寒山寺西北约两公里处,有一小山与寒山寺门遥遥相对,人称孤山,又叫愁眠山;寒山寺门前并不是枫桥,而是江村桥,东面百余米才是枫桥,又叫乌啼桥。遥想当年,一个读书人高考落榜郁郁而还。他乘舟从京城长安千里来到姑苏泊于枫桥边。寒夜里四周静寂无声,月渐渐向乌啼桥的方向落去,诗人看着远处黑黝黝的愁眠山,静听着西面寒山寺方向传来的悠长的钟声,霜飞满天,寒气袭人。古刹里的钟声从枫桥那边悠悠传来,本就是寒夜难眠的人于是怅然而起,水面上风过枫动,渔火闪烁。触景感怀之情,功名未就之憾,客途秋恨之感隧油然而生。此刻渔火为愁,在枫亦愁。 从此后诗韵钟声,唱绝千古;寺以钟显,钟以诗名,《枫桥夜泊》‘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更是无人能及。 踏入寒山寺山门,人如潮涌,寒山寺已不复当年的宁静。朋友拉我避开人群来到碑廊,那里有许多珍贵的碑刻。宋人王硅所写张继的原迹因为历年战火被焚而不存;明代文征明所书也仅存“霜、啼、姑、苏”四个字。后江苏巡抚陈夔龙由于世事苍桑变迁,为古碑不存而感叹。乃请清末著名学者愈樾书写诗碑,当时已是八十七岁高龄的他仍然能够挥洒淋漓、一气呵成,现在这块石碑已成了寒山寺一绝。 在寒山、拾得两位高僧栩栩如生的塑像前,我不由读起了寒山的诗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啧啧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写的真好,我怀念那个时候的寒山寺”,我转过头对朋友说。 来到钟楼,朋友说掏五块钱就可以敲三下钟。我问怎么只能是三下呢?“因为这里敲三下象征着福、禄、寿,四下就意味着四下皆空了”,朋友笑着回答。 寒山寺的钟声曾经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每次读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候,心里总会引发一丝惆怅。宋人孙岘在《过枫桥寺》中说道,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又闻半夜钟。陆游写到: “画桥三百映红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七年之后他重来寒山寺,在《宿枫桥寺》中陆游万千感慨: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顺经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陆游一生抗击外族入侵之志不得舒展,心中一定是心潮难平,在乌啼月落的晚上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几度经过忆张继”,想必也一样是“江枫渔火对愁眠”吧。此刻的钟声在夜色里听起来分外显的悠长,余音渺渺,不知止于何时何地。这回荡在水面不绝的钟声牵动了陆游绵绵的思绪,他从遥远的张继想到自己报国无门,只有徒然叹息一声:此去巴山尚千重。 寒山寺门前的古运河依然在静静流淌,有许多人前来姑苏聆听寒山寺的钟声。八百多年过去了,清朝顺治年间有一个叫王渔洋的,他在一个风雨漫天的夜里乘船沿着古运河来到了寒山寺,在今天的江村桥泊舟下了船。他摄衣着履,举着火把登岸,走到寒山寺门口,抬头望寺里静寂无人。耳边只有古运河水流淌的声音,和寺门外风刮过的声音。这时候寒山寺的钟声响了,他没有叫门,题了两首七绝诗毕掷笔回船,衣履尽湿,此气度足可以和唐朝的张继一较高下。 “孤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夜半钟”。 独听寒山夜半钟,这样的情景真是令我神往。 出的寺门,我站在江村桥边默默沉思。现在的古运河已不复当日的水波,江村桥又正在施工,游人是不准上去的。河里摇船的人说一口吴侬软语拉生意:“先生是北方来的吧,坐船绕苏州一圈只要五十元钱呢”。我微笑着摇头。 一位游客这样写来,倒也有点意思: 寒山啦,你听,有人撞你的钟。你是否若无其事,或在不安中怅怅醒转。客船已经到了:这日子怎样一步一步捱过来 寒山啦,这如鲫的人流,是你企盼的香客?一名诗人半夜三更敲打清规戒律:我睡不着啊,谁晓得我的愁绪 月落乌啼已不是当年的风霜,钟声依旧再不复当初的夜晚,现在还有谁和我一样只是为聆听寒山寺的钟声而来呢?我只能站在江村桥边远远怀想很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乌啼月落,江枫渔火。 但是有什么要紧呢?对我而言,能够看到碧瓦黄墙的寒山寺,能够听到寒山寺回荡悠扬的的钟声,便已经足够了。所谓‘十年旧约江南梦’也就算是成真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