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独行川西北散记(三)都江堰市(2). |
[游记]独行川西北散记(三)都江堰市(2). |
2007-07-23 sina.com.cn |
为避免与青城山相似的遭遇,第二天7点多天亮后我才踏上前往都江堰景区的公交车。游都江堰景区有两种走法,一种是先游秦堰楼俯瞰景区全景,然后逐级向下游览,好处自然是居高临下;另一种则从离堆公园入门,这里的景色最美,然后顺线路前进。我选择了第一种线路。 坐车绕山道到二王庙站下车,一看时间才7点30分。二王庙售票处告示要8点才开门,机缘巧合我又赶了个大早。从地图上看,二王庙到秦堰楼有不短的距离,看看时间充裕,便打算步行到秦堰楼以消磨时光,哪知道刚上行了30米左右就已经是目的地。山里面潮气大,那天又是个阴天,肚子一会就沉不住气了,可没到上班时间,公厕也是铁将军把门,假如以后有人问我什么时候最难熬,我绝对不会说是“万恶的旧社会”,因为我没有那段时间的生活体验,脑子中无数次闪过的只有这个清晨,在秦堰楼门口。 好不容易挨到8点,我又是第一个买的票。踏入秦堰楼举目远眺,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且还在使用的“生态水利工程”尽收眼底。无比遗憾的是天公不作美,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虽居高临下却觅美图不得(图1:都江堰全景)。 走下秦堰楼就到了二王庙。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李冰自然就不用说了,都江堰工程泽被千秋,《史记》记载: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他“功成名就”自然“万古不朽”。而他的儿子李二郎更有意思,居然连他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都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有这么一个传说,因为都江堰工程,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可遗憾的是李冰没有儿子,在那个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偶像又都必须是完美的,人们自然都希望李冰有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于是民间便产生了李二郎这个人物。不过《灌县志》说“李二郎史佚其事,名字无证,性喜猎”,对二郎存在的真实性持肯定态度。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在《朱子语》中说“溜口二郎乃是李冰第二个儿子”,因此,宋贞宗“御刺李二郎神碑”,为李二郎后世封王打下了基础,使他千百年来受到广大人民的推祟、敬仰和顶礼膜拜。在吴承恩的笔下,李二郎又幻化成二郎神,成了玉皇大帝外甥,用哮天犬将大闹蟠桃会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捉拿归案。二郎神一路风风光光,其声望一度甚至还盖过了他的老爹,只是在劈山救母中才被写成一个凶狠对待自己亲外甥沉香、阻隔天人交流的无情无义之神,不过故事中的二郎神也是个能知错必改的神,最后他还是向三娘、沉香认了错。(图2:二王庙)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三大乐事,而我可能是小地方人出身的原因,在他乡遇到能为当地作点贡献的同籍人士也能令我高兴半天、并引以为骄傲。在都江堰治理史上,明朝的卢翊是个人物。他是都江堰历史上第一个批判铁石治水思想的代表者,他坚决否定元朝人用铁石坚固之法修堰,主张“因地制宜,乘势利导”。经过卢翊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持,终于“凿(疏通)都江堰。”于是,“堰则听民之便”,促使灌区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他又把“深淘滩,低作堰”六字,重刻于石上,供后世遵循。其功绩可与李冰伯仲,能跻身当地人民立祠纪念的三贤自然在情理之中。如果公仆们为官一任,都能象卢翊一样为当地人民做点实事,这社会的和谐还需要反复宣传吗?国家的兴盛还会遥远吗? 到鱼嘴必过安澜桥,这是我入川后遇到的第一条铁索桥。安澜桥又名“夫妻桥”,隐含着古时候一对夫妻为民众“安渡狂澜”而舍身修桥的故事。走在桥面上,尽管高悬着为保安全不让摇晃索桥的警示,但总有部分游人恶作剧,故意晃动索桥,令胆小者惊呼连连。(图3 安澜桥) 顺着江堤一路走去,不久就是宝瓶口。宝瓶口古称灌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在两千多年前,既没有炸药也没有大型挖掘机器,李冰率众采用“积薪烧岩”的原始方法,燃烧树木将岩石烧红发烫,再用江水浇泼,岩石因“热涨冷缩”破裂后,用人工将碎石运走,经过多年艰辛不懈的烧凿岩石,形成了40多米长,20多米宽的内江总进水口,因其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叫离堆,取与山体相离之意。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历来就是都江堰地区的十景之一。(图4宝瓶口、离堆)。 从鱼嘴到宝瓶口有电动车可供游客乘坐,索价人民币10元一位。我一路走连看带照相,全程才用了20分钟不到,应该说玩都江堰不必惜力坐车,亮起你的“铁脚板”会获得更多的乐趣。 过了查票口便来到了离堆公园。道教对都江堰地区的影响是无时无刻根深蒂固的,不过人们还是把晋代为纪念青城隐士修的“范贤馆”更名为“伏龙观”用来祭祀李冰。公园里新建有堰功道,历代治理都江堰有功的12位人物塑像分列大道两侧,底座上用中英两种文字记载着每位功臣的事迹。道旁是两条亲水小渠,雕有248个喷水龙头,隐合“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入卦”的道家思想。 离堆公园不仅是中式的(图5 离堆公园),水池里流淌着神话故事,也带有欧式公园的意味,可谓中西合璧。看这片草坪,是不是更欧化些?(图6 草坪)。于斯园“偷得浮生半日闲”,你绝对会说“物超所值,不虚此行”。 游记写到这里,不知您是否觉得读着总有些别扭,景点名——独享名,城市名——广域名,都用一个称呼—— “都江堰”。虽然我在文章中用“都江堰市区”和“都江堰景区”略加区分,但还是怕表达不清引起大家的误解。近年来,将当地风景点名取代广域名似乎成了潮流,据说这样一改当地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更有人测算出“云南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后,当年新增收入6亿元”。且不说更名带来政府管理成本、企业经营及公民生活所支付的成本的增加,更名后所面临的历史断裂这样的成本可能更大。最近有本书谈到景点城市的一些不足,就提到都江堰城市的色调和建筑风格与都江堰景区不协调。我看了后直想笑,如果灌县更名为“青城山市”,那么“青城山市”与青城山景区是否该协调起来,楼房全部推倒,人人住进洞里?还好都江堰市只有两项世界遗产,再多了点真不知该以谁为准了。当然作者可能是在考虑到都江堰景区与都江堰城区紧挨在一起后才作了上述的批评,但从另一角度讲这也是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后在地理、文化上的失败。以景点名替代城市名,实在难于体现地名命名“科学性、前瞻性、规范性,方便人民群众交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市地名环境,提高城市地名文化内涵和品位,规范和美化城市形象,方便群众生活,有利于对外开放、互相沟通,适应信息时代,与国际接轨,丰富体现城市风貌、特色、素养,体现地名层次化、序列化和规范化。”的要求。有朋友说“都江堰市还是保留灌县名更好”,我很是支持这种看法。不知灌县更名之事有否上达天庭,否则玉皇大帝这时恐怕老泪纵横,“该到哪里去找我那亲亲外甥呢?” (图片请阅http://user.xici.net/b298902/d45907927.htm)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7e10a0010006sh3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