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桃坪羌寨探奇 |
[游记]桃坪羌寨探奇 |
2008-05-22 sina.com.cn |
漫步寨中,首先令人迷惑的是道路水网。寨中一半以上的道路已不是外人原先头脑中的概念和形态,变成了一截截、一段段的“涵洞隧道”。路上是覆盖的羌楼民居,有的路段本身就是民居的基础部分,有的路段上面是民居旁边斜挑出的过街楼,这些封闭式的路,羌民俗称为“房子下面的石洞洞”。这些依势而造、迷魂阵式的“八卦路”,时断时续、时明时暗、忽宽忽窄、纵横交错。穿行其间,令人时而惊奇、时而迷失,唯恐忘却来路。走在石板路上,到处可闻潺潺的流水声,却不见水的踪影,偶遇揭开了石板之处,才见哗哗大响之水。原来,寨中地面石板下是密布如织的水网暗渠。由寨北高处引入的水流,本该跌跌撞撞、飞流四溅、哗哗作响的,进了暗渠水网就变成无数支驯服的小溪,四通八达分散进入家中庭院,饮用洗涤,既方便又卫生。寨中出水又汇入主渠,从东西两个口子破洞而出,分别注入庄稼地和杂谷脑河。掬一捧清水,不由赞叹古羌人的先见之明,只有这暗渠水网,才能保证水源不受地面人畜、风沙的污染,才能使羌人在这缺医少药的偏远荒僻环境中健康生存,这古朴的水健康观完全符合现代的环保观。疑惑不解的是:古羌人是先挖渠后建房铺路的吗?或是.......在水流落差大的地方,建有几处水磨,聚集着悠然自得的劳作者,不时从那里传出爽朗的笑声。从远处看,水磨旋转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周围一切都是那麽和谐自然,俨然一座天人合一的世外桃园。 碉楼是羌寨了望外界的眼睛。历史上,羌族有建碉楼的习惯,位于川西北的丹巴就有“千碉之国”的美称。过去,在杂谷脑河谷的许多村寨中,曾建有很多碉楼,如今只有桃坪羌寨遗存两座。羌族碉楼与汉族碉堡有所不同,它下大上小,逐渐上收,象烟囱,多为四角型。而汉族碉堡大多上下一般粗,多为圆形。羌族碉楼可分为关隘碉、烽火碉、家碉、寨碉,尤以家碉、寨碉为多。家碉与居住的楼房紧连,一般用作储藏室、防御匪盗和战事。寨碉则是公共集体防御外敌,保护村寨,供大家使用。桃坪羌寨的两座碉楼属于寨碉,“碉龄”200多年。一座位于寨前桥头,一座位于寨后部核心,皆由片石砌成,表面平整,缝隙紧密,棱角笔直。两座碉楼又以寨后部的陈氏碉楼最为著名,它高7层、约20米,下部紧临住宅屋顶晒台,底层无门,必须从住宅二层搭板桥进入。碉楼上部向四周悬伸出一圈围栏,上铺木版,早先作为了望台。碉身竖开单排小方窗,可以了望、取光、射击。该碉楼背依大山,基础地势很高,再登高一望,更可将河谷上下和寨前左右的动静尽收眼底。两座碉楼是寨中的标志性建筑物,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它那高大挺拔、卓而不群的雄姿,象威风凛凛的武士,注视着寨前动静,守护着寨民的安全。 迷宫般的奇特民居。我国北方汉民居,大都遵循一定的模式:坐北朝南,四合院式,正面堂屋两侧厢房。而羌族民居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局,似乎顺应自然、随意而建,甚至打破了水平建筑的空间感。有的相临屋舍都建的错落不齐、高低不同,更有许多让人惊奇的门套门、屋中屋、楼外楼。主人自己就是设计师、建筑师,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因而就有了家家不同、屋屋有别的建筑风格,就有了许多独具匠心、各具魅力的建筑式样,就有了今天这迷宫般的羌族民居群。难怪让国内外现代建筑大师惊叹不已,令城市富裕居民的别墅式、跃层式建筑也相形见拙。寨中一户杨姓民居,高有4层,似层层互不相关,各成体系,但又协调地融为一体。进入参观,犹如曲径通幽,仅门就设有20多道,有时需弓身前行,有时又感头顶层高有余。卧室、密室、贮藏室,大厅、小厅、斜厅,分不清几室几厅。一个大屋足有五六十平方米,宽敞明亮,一个小屋仅有2平方米,形同密室。有的房屋很不规则,墙是弯曲的,柱子高低粗细不同。各种房屋功能齐全,男女老少各有其所。为了防御匪盗侵入,为了抵御风沙严寒,羌人住宅的窗洞开的很小,阳光透进幽暗的室内是一道道长长的光柱,出入在明暗交替的房间,恍如进入神秘的布达拉宫,七分的诱惑,引你去探奇,三分的幽静,令你而畏惧。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559fa01007t9r.html2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