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透过牌坊看歙县(5) |
[游记]透过牌坊看歙县(5) |
2008-06-27 sina.com.cn |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这座“孝贞节烈坊”如今被新南街原来的街道主任盖到了房子里面。别说去看了,就连很多当地人也是听都没有听说过。 生活在歙县牌坊丛中的农村青年,重复的故事是:选择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里,走进不同的城市,打工赚钱。渔梁、槐塘、雄村、棠樾、斗山街,还有城乡的角角落落,平时一律见不到太多的壮年男子。他们继承了先人的果敢,走向山东、苏杭、上海、浙江,甚至走出国门。经营着歙县山水孕育的茶叶,或者像很多的“盲流”那样,小心却执著地在异乡穿行着,等待雇工。然后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交给家中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当地人对家中留守的这些人统一的称呼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实际上包含了新一代徽州人的无奈。 地理地貌没有改变,男人就会一如既往地出走。槐塘旅游景区的邱增局说,槐塘村1200多口人,如今有300多人在国外,他们几十年前走出去,一直在国外从事餐饮、服饰、皮革等生意,最后定居国外,然后再把家人迁出去。 在有的村里,因为男人常年不在家,偶尔也会传出“谁谁的女人跟人好”的小道消息,过年回来的打工者,偶尔听到了,要么装作没听到,要么就回到家里,关起门来狠狠地把婆娘揍上一顿。过上一夜,夫妇俩又是亲亲热热。 进县城打工的姑娘,也有的不能吃苦,选择了轻松的“洗头”工作。所以到了夜晚,外来的人从街头走过,就能看见裹了妖艳的羽绒服的女子在野色里匆匆走向“美发厅”上班。 牌坊,留给数百年之后的岁月的,在某些人眼里只是一些毫无生命的建筑。著名的三个相连的忠烈牌坊,如今成了村民堆放柴火的地方,散养的鸡鸭在其中自由地踱步,并毫不客气地留下一地腥臭。紧挨着牌坊的过道对面,竖起了崭新的两层新居。一边破败零落,一边光亮整洁。一条人行过道,隔开的是两个孑然不同的世纪。郑村的宗祠牌坊,平日里封闭着大门,也封闭着历史,只是到了过年或其他重大节日,才有人到里面进香还愿,祈求祖先的保佑。棠樾牌坊也成了单纯的旅游目的地,一些村民守侯在牌坊周围,不知疲倦地拦着来游玩的游客算命。我去棠樾牌坊参观,导游程浩说,棠樾牌坊群已经交给了一家旅游公司管理,今后,连本村的人带人参观,都不能像以前那样不买门票了。村民关心的就是这个。 牌坊的象征意义,从它代表的封建标识衰落的那天,就已经开始消亡。成年人的行为处世方式,受到它左右的很少,倒是念书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沿袭着祖宗好学上进的品质。但这种沿袭并不是刻意的去模仿。牌坊传递出来的东西,对他们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12月29日飘雪那天,我第二次去牌坊群参观,在明代兵部右侍郎“鲍灿孝行坊”下,竟然看到一个孩子,趴在牌坊的石脚上,聚精会神地写作业。牌坊所在的位置是冬风瑟瑟的旷野,彼时天空正阴郁而湿冷,我的手已经冻得握不住笔,但小男孩却兀自埋头疾书。看到相机对准他,只是短暂地抬头看了一眼,就不再关心。这让我在一瞬间感慨良多,八面风光的徽商已经走远,而他们遗留在这片土地的好学上进的传统,却还在一拨一拨地渗透着,浇灌着普通百姓的后代。 有一点可以感受的,是这个古老的县城的教育事业蓬勃兴旺。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铺垫,歙县已经形成立体化教育体系,它们以歙县中学的普通高中教育、行知中学的职业教育和歙州中学的民办教育为框架,打造出了歙县奇高的升学率。在2002年的高考中,仅歙县中学的420名考生,就一次本科上线338人,总升学率更是达98。稳居黄山市三所省级重点中学之冠。在县城著名的三元坊身后,原来是大片荒草凄凄的土地,如今,竖起了歙县中学气派的教学楼。每天上学放学的学生,毫无例外地要一次次通过这个状元、解元、会元三元第甲的“三元”牌坊,接受古风的熏陶。这样的安排,或许从一开始就寄托着教育工作者的某种期冀。在“现代科举制度”存在的情况下,传递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宣言。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159aab010003z9.html25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