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平遥古城的三个瞬间 |
[游记]平遥古城的三个瞬间 |
2008-05-22 sina.com.cn |
[转]平遥古城的三个瞬间 2006-12-27 14:05:59 大中小 作为一名晋商故里,在网上看到一则平遥古城的游记,感动之情由然而生,故转贴到此,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山西、认识山西。 没去过平遥时,向往平遥;去了之后,更想念平遥。 当山西平原的第一缕阳光,擦亮昼的眼眸时,我登上了古城墙,独自徘徊在浸着寒秋凉气的空旷里。 传说中的“乌龟八卦城”,在晨光中静默不语。 2700多年的时间里,它斑驳了青砖砌裹的城墙,剥蚀了朱红雕琢的城门,干枯 刹那间,有一种震撼直抵我心。 我隐约看到3000垛口72座观敌楼,那里曾经流传着孔子3000****72贤人的佳话;我仿佛听到风里夹带着号角阵阵,千年前的鏖战在眼前复苏。多少次的兵临城下,多少回的战鼓隆隆,无数的朝代在这里升起又落下,而不变的是这城墙背后的一脉相承———是城池的固若金汤,是平遥人的众志成城。一粒种子可以长成一个秋天,一滴眼泪可以流成一片海洋,一群人也可以定义一座城池的概念———不朽。 才学卓绝的孙楚从这里走向了西晋的文坛,秉直进谏的孙绰由这里归隐山林,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最初在这儿灵动了思想的笔尖……这里的人是志存高远的,因为平遥沉淀过他们的灵魂,不朽了他们的气质。 平遥古城不同于紫禁城的庄严,有别于钟古楼的肃穆,相异于姑苏城的柔媚。它的气质从每一座瓮城溢出,从每一条街道流出,从每一扇旧窗淌出,从每一道雕纹渗出……古老却并不荒废。 城内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四合院群,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外雄内秀,轮廓起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达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每个院子,沿中线由几套小院组成,其间多用短墙、垂花门楼分隔,形成“目”字结构,有分有合,浑然一体,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 平遥人将砖拱窑洞和木构瓦房有机结合,开发为客栈,让游人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享受悠闲的生活情趣,一边了解宅院主人昔日的豪情富庶,一边感受古城悠久深邃的文化底蕴。俯仰皆是明清的城市风貌、浓郁的生活遗风,正因为如此,平遥古城以城市名称,在中国率先进入《世界遗产目录》。 古城之外是新城,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地盘,我们,都来自那里…… 东方渐渐发白,我仍在古城墙上久久凝望,为这惊鸿一瞥中体会的不朽所震撼。 有一种失落坠入我怀 当阳光变得刺目时,正午已至,平遥因为纷至沓来的游人而沸腾起来。古城的城墙边、街道、民居、店铺、庙宇里,随处可见人头攒动。 气势雄伟的古城墙建造者们,肯定想不到,当初为战争而修的防御建筑,如今成为众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万佛殿因为木结构的珍贵,受到四方信徒的顶礼膜拜。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的双林寺,也因为保存了2052尊宋元明清彩塑,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还有文庙大成殿,金融的开山鼻祖、“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结构的清虚观……都吸引着中外游人新奇猎艳的目光,特别是摄影爱好者的镜头。 这些镜头后的耕耘者们,有时在一处景物前一立就是好几个钟头,他们捕捉这古城已经变化的印记,捕捉变化背后深藏的细节,捕捉细节后面暗藏的玄机。有的时候是一阵风过的喜悦,有的时候是一种雨落的寂寞,有的时候只是为着那抑制不住即将迸发的激情。 这是现代人的得意,又或许是古代人的悲哀,因为过去的种种无法用这样直白的手段记录铭刻,往往风化成缕缕灰尘,飘散了。 但热闹,大多只是一种状态的消耗。 古城毕竟韶华已过,它是否能支撑如此的重荷呢?行人如织,闪光灯如电。就在我此行后不久,我的担心果然被古城部分城墙坍塌的砖声无情印证。 其实,这些年来,古城消耗得太多,修葺与消耗不成正比。平遥古城自从1997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由于人口的巨大压力,古城保护的问题依然突出。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古城内,居住着4万多居民,人口相当稠密,人口密度分别是上海的17倍,北京的33倍。人们一边利用祖宗的东西创造着即时的财富,一边却亲手毁弃着财富的根源,可悲,抑或可怜? 有一种风情擦肩而过 当夕阳收起最后一点红晕,即将告别平遥的时候,我的食欲却被一天的疲惫调动起来了。走上西大街,要一份“碗脱”,喝着醇厚温和的黄酒,一边奚落当年慈禧避祸西安却不忘美食的狼狈,一边在口舌间品味这集凉粉的清爽利口与灌肠的浓烈香味于一身的“碗脱”。当然,精明的店主要是再端上一盆牛肉让您品尝,那您最好不要拒绝,因为那香味真的是难以抗拒。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633e301000789.html2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