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国军事专家誉为“世所罕见的村落军事古堡”的张壁村,位于介休市城南10公里的黄土丘陵上。这座保存完整的千年村堡,以其古朴的神韵和独一无二的建筑,不仅跻身于2005年中央电视台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而且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探秘。 步入饱经沧桑的张壁村,仿佛走进一座扑朔迷离的历史迷宫。我在当地土生土长、对张壁村史颇有研究的郑广根老人带领下,在村内转悠了小半天,初步体验了张壁“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的神秘魅力。 张壁古堡为长方形,东西374米,南北244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地势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状。四周筑有堡墙,辟南、北二城门。一条大约5米宽、300米长的石铺大街,略呈“S”状地从北门到南门把全村劈为两半,村民们把大街叫做“龙街”,铺街的石块是“龙鳞”,北门附近有两个涝池即“龙眼”。从北门城楼上看,“S”状的龙街与分列两侧的龙眼,恰似一幅巨大的阴阳太极图。堡内融佛、道、儒、祠、风水学说为一体的“八卦”街景和“五行”建筑,堪称一绝。 据郑广根介绍,在只有0.1平方公里的张壁古堡内,现在居住着200来户村民,570口人。但就是这个“袖珍小城”里,庙宇竟达22座,且大多金碧辉煌、流光溢彩,这在国内实属罕见。记者看到,古堡南北城门上有相当规模的庙宇群,其中有“关帝庙”、“可罕庙”,道教“真武殿”、“二郎庙”,佛教“空王佛行宫”、“兴隆寺”,并有“地藏王菩萨殿”、“吕祖阁”遗址等,多为隋、唐、元、明、清时的建筑。值得称道的是,真武殿和空王宫的琉璃脊饰精美绝伦,廊下两块琉璃碑为国内仅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堪称一绝的是,一些明清庙宇殿内的壁画,其造型之精美,色彩之绚烂,图像之生动,内涵之博大,种类之繁多,保存之完好,均令人赞叹不已。著名作家、画家,近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化抢救工作的冯骥才专程来此考察,击掌称绝,流连忘返。 更让人称奇叫绝的是张壁的“明堡暗道”。地上有堡墙,地下有暗道,张壁古堡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军事化特色非常鲜明。北堡门筑有瓮城,南堡门用石块砌成,并建有可供军车上下的斜坡马道。东北角堡墙为唐代堡墙遗存,南堡门西侧堡墙为明清时期所建,墙上高高竖立着一根灯杆,悬挂着号称“张壁点灯,介休看明”的信号灯,这显然是古代军事烽火台的缩影。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古堡地下遍布的古地道,当我弯腰钻入地道口后,顿时恍若置身于电影《地道战》的实景中。坦白地说,古代的张壁地道远比现代华北平原上的冉庄地道更令人震憾。据勘测,这条地道全长近万米,目前已挖掘开放3000多米。地道呈"S"走向,为三层立体结构,浅处离地表不足2米,深处则达20米,地道内宽处可并行两三人,窄处仅能通行一人,大部分区段高不过1.8米,个子稍高的人只能弯腰弓背前行。地道内辟有“将军窑”、藏兵洞、马厩 、粮仓以及用于指挥、监视、传令、陷阱、通气、通水之用的完善设施,弯曲迷离结成网状,与堡内外四通八达,村内每条巷子和水井中乃至一些居民的院落内,都有地道的入口。整个地道宛若迷宫,机关遍布,处处涉险,形成了集攻、防、退、藏、逃于一体的军事要塞。前来考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和《孙子兵法》研究会的军事专家们,高度评价了张壁地道的军事价值。原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认为,张壁古堡的“军事价值、建筑价值不可估量,在世界上也是唯一仅有。”他举例说,世界上著名的法国卡尔卡松古堡,地下仅有通道,意大利罗马天使古堡,却是上有古堡,下无地道。像张壁古堡这样拥有古老而神秘的地下长城的军事古堡,世所罕见。 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游客,凡是到过张壁的,都会说古堡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它有许许多多难解之谜,供你猜测、辩论、回味、遐想。地下地上转了一大圈,我脑海中塞满了问号。例如,古堡地道是何年何人因何而修?地道与堡墙是同时动工,还是有先有后?它们曾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前人没有留下一点文字资料,也没有口传。再比如,古堡最大的宗教建筑可罕庙,究竟供奉的是何人?现在比较多的说法是隋末唐初的刘武周。因为刘武周曾起兵反唐,投奔突厥被封为"定杨可汗",且其部将在介休驻扎过,由此推测张壁村正是当年刘部屯兵屯粮之处。假如此说成立,那么又是何人因何原因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大唐时代逆主流文化而动,将一个叛臣当作神灵公开供奉呢?……诸如此类的谜团,还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