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吐鲁番旅游全攻略 |
[游记]吐鲁番旅游全攻略 |
2008-05-22 sina.com.cn |
高昌乐舞 西域歌舞对中原的影响十分深远。据记载,隋朝的“九部乐”中,三部出自西域;唐代的“十部乐”中,五部出自西域。吐鲁番是当时有名的歌舞之乡。《高昌乐》是唐代的“十部乐”之一,著名的高昌乐舞更风靡了长安城。受其影响,形成了今天吐鲁番地区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舞蹈还有霓裳羽衣舞、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等。 纳孜库姆舞 纳孜库姆舞是一种只流行在吐鲁番地区的民间舞蹈,舞蹈模仿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以跨腿、耸肩、独特的蹲步动作为主,和新疆的其他民族舞蹈相比,吐鲁番的这种民间舞蹈更具有一种诙谐、欢乐的喜剧色彩。 乐出昆仑 据公元3世纪的《吕氏春秋》的《古乐篇》记载,很早很早以前,黄帝令他的大臣伶伦制定乐律,伶伦便到了大夏国西边的昆仑山下,在山北面的懈溪之谷砍了12根竹子,做成了12根管子。管子做成了,一吹便可以发出声音来,但那声音很不和谐。这时,飞来了一对凤凰,凤叫了6声,凰叫了6声,异常美妙动听。于是,伶伦便根据凤凰的鸣叫声制成了12根律管。伶伦回到中原后,按12根律管的音高铸了12口钟。从此,人们才有了创作乐曲和演奏音乐的规范和依据。黄竹一词也成了乐器的代名词。 失落的七音 东汉以后,中原纷争,接着匈奴、鲜卑、氐、羯、羌人入主中原,兵连祸接300余年。300年间,原来的宫廷乐师和音乐高手或死或逃,许多民间乐师、乐工也死散殆尽,到后来连汉族传统的七音七调也搞不清、凑不齐,致使音不成音,律不成律,一切乐器都无法演奏。这时,一位出身西域音乐世家、对音律和琵琶修养有素的音乐家苏祗婆,作为突厥公主阿史那氏陪嫁的媵人,曲折来到中原。苏祗婆用他的弹奏和音乐知识弥补了中原音乐因战乱造成的缺陷,被后来的隋唐乐师普遍采用。所以隋唐时代的“大常雅乐,悉用胡声”。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9f1f370100841x.html21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