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周庄说万三及其他 |
[游记]游周庄说万三及其他 |
2008-05-22 sina.com.cn |
沈万三不愧为江南首富,“资产巨万、田产遍天下”。沈厅中一组紫铜壁画引起了我们兴趣,沈氏的简略经历,以画叙史,令人深思。沈万三本名富,原是浙江南浔人,元代中期随父迁居周庄东坨,以躬耕起家,置田立业。据《周庄镇志》记载:沈万三得到吴江汾湖富人陆道源暮年分给的巨资。一面继续开辟田宅,一面凭借周庄北连白蜆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经浏河出海的天然水道舟楫要津之利。进行水运贸易,把江浙一带的缧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远贸海外,再运回商品,两边获利,才富甲天下。看来致富之道,古今还有相通之处:一以躬稼、垦殖为根本。二有“第一桶金”广辟田宅,搞房地产。三有了资本,大手笔,搞内外贸易物流,终成巨富。照现在人的说法,到了这时候财运来了挡也挡不住。沈万三富可敌国、名扬天下,帮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墙三分有其一。最后,富极昏头,要替“皇上”施银劳军。真是吃饱了撑着,这个“好事”可是他能做的吗?吃“夹头”在所难免,被朱元璋流放云南边境,客死他乡。想来使人好不感慨,穷的想富,富了不全是好事,做善事要为老百姓做好事,不能青史留名、也会口碑相传,庇荫子孙。富极乱烧香,以钱渗政,那有不大祸临头的。还好云南接纳了沈万三,云南穷是穷了点,倒是天广地阔。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不得志者身败潦倒之时、云南还有容身之地。看来,我们和云南太有缘了,就是旅游玩玩都会牵出这么一段思古之幽情。阮大哥也说起他家原本是沪上殷实人家,抗战远避云滇,就这么成了云南人。现在,老婆、儿子定居上海,退休了也早晚要回来,真是沪滇有缘啊。 上午的游玩在走走看看中过去了,中午12点,赵凤巧在镇门口接我们,只是几分钟的车程就到了“云海农夫山庄”,好大一片别墅群。很多上海人在此另置家园,赵凤巧家的小楼也隐约其中,由于是冬末初春,疏疏朗朗的香樟树連成的林荫道,清澄、恬淡,透着点“地远心自静”的悠远,奥迪车在柏油小道轻轻驰行,一座座别墅排列有序,两排修剪有形的冬青丛灌直抵每幢小楼门口。到了赵凤巧家的小楼,二层楼居,小巧别致,静幽明敞。东屋檐下是一蓬茂盛的翠竹,掩映着粉墙黛瓦,增添了几分宁谧的韵味。西墙边有一畦菜田隔着围篱又是另一家,楼前是一片草坪平展展地直至小河,几块大鹅卵石嵌卧河坡,垂柳株株。一道小河湾,清澈见底。河对岸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别墅特别养眼。今后沿着河岸搭上一座水榭,到了春暖花开,河柳绽绿。那真是一个修性休憩的好去处。赵凤巧作为一位从云南回来的知青,今天也拥有这么一份家业,连我们这些老朋友都觉得有一些光彩。想当年,在西双版纳大勐龙,我们几个知青也好梦多多,诗意大发。在营部傍的南背囡因河边,结庐建屋,围篱编扉,植树种花,筑岸阶,搭凉亭,自命为“涛园草堂”。寄托我们青春的遐想;聊发书生意气,打发寂孤的知青生活。回城后,在现实的生话面前,买房理家培养儿女,一、二千元的收入,谁还敢想这样的“世外桃源。” 而赵凤巧确实不简单,同样作为一个“病退”知青回到上海。从街道小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开公司、办酒楼、搞房产,干一行象一行。就说周庄的这幢别墅,不但要有一定的財力,更要有眼光和魄力,她在房地产低迷期,敢于出手、以相当优惠的租购套餐价格拿下,做成了别人想而不敢做的事。就是现在退休了,还是一面忙着家事,一面为我们东风知青忙进忙出,策划联络,安排活动。农场老同志来了要招待;知青朋友有困难,问寒叙暖,慷慨解囊,为我们东风团队领了一个好头,真是好人有好福。 进得小楼,房间的楼梯栏杆、屋顶吊灯都是原木纹理的风格,简洁、明快,散发着淡淡的乡村气息。这时,赵凤巧已在二楼平台摆好了餐桌。油爆虾、炒菠菜、冷拌香芹、糖醋鲫鱼、水煮鱼头豆腐、还有淀山湖的大闸蟹。热气腾腾一桌时令家常菜。我们大为惊讶,平时只见她爽快、干练,有魄力,做事风风火火,想不到还能烧这么一桌菜,不愧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她烧的菜不是恭维,确是色、香、味俱佳。特别是哪碗糖醋鲫鱼确是别有一味,甜酸中带点微辣,吃一筷就大开胃口,大家笑着叫我多吃一点,妻子陈英一直说我是吃鱼不碰鱼头的,这次我是连头带尾加上稠汁一扫而光,大饱了口福。不虚周庄此行。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f976201008ofx.html2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